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段出自《岳陽樓記》的文字,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背誦,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成為了有志青年們心懷天下為國為民的最佳宣言。

寫下這篇文章的正是范仲淹。《宋史》給予了范仲淹極高的評價「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風節,自仲淹倡之。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

范仲淹是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一、了不起的范仲淹

  • 1、重視教育,有教無類

劇中,范仲淹第一次出場時穿著麻布製成的粗衣親自駕著驢受聘到應天書院教書,學生們以貌取人,嫌棄他的穿著有辱斯文,說「 范仲淹是有功名的士大夫,怎會如此邋遢落魄地來到書院。斯文,是指禮樂教化:禮,要有禮容,穿著、形容舉止都要有定式,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范仲淹也不生氣,心平氣和地說「 你們在課堂上學了一個禮字,學會了寫禮的筆畫,卻是否知道這個禮。禮,當起於敬愛止於仁。」這個不算愉快地小插曲,卻堅定了他要留在這裡教書的決心,因為「 頑童愚昧是因為無正道教導。」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 2、剛正不阿,忠於內心

范仲淹的仕途並不算順利,他和他的好友晏殊幾乎總在不停地送別中,一個回到中央一個被貶黜。范仲淹第一次被貶是在太后垂簾時,他上書皇帝帶諸臣以國禮跪拜太后是失儀,進諫太后還政於皇帝,被貶為河中府通判;第二次是皇帝親政後,他反對廢黜郭皇后,被貶為睦州知府;第三次是上《百官圖》和四論,直揭權相呂夷簡結黨營私,用人失當,呂夷簡反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被貶為饒州。因此,有人稱范仲淹為「三光大臣」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他的諫言從來不是基於個人恩怨,而是基於天下蒼生。晏殊曾說「太后掌權時不畏權勢,太后過世後,不揣測君心、落井下石,希文兄真君子。」宦海的起伏都無法動搖范仲淹要實現朝廷政治清明的心願,他並不為個人得失而耿耿於懷。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官家信我還是不信我,我上書得賞還是得罰,該諫的都要諫。彈劾我之所見,可能危害天下安寧的陋政,是我作為官家的臣子、被天下百姓供養衣食所應盡的責任。」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 3、名士風流、瀟灑隨性

范仲淹第二次被貶,長途顛簸到達睦州時,看到青山綠水,他感慨「桐廬郡之美,真是名不虛傳啊。範某雖因進諫被貶,官家卻選了這麼個好地方。」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他作了《瀟灑桐廬郡十詠》

瀟灑桐廬郡,烏龍山靄中。

使君無一事,心共白雲空。

瀟灑桐廬郡,開軒即解顏。

勞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瀟灑桐廬郡,全家長道情。

不聞歌舞事,繞舍石泉聲。

瀟灑桐廬郡,公餘午睡濃。

人生安樂處,誰復問千鍾。

瀟灑桐廬郡,家家竹隱泉。

令人思杜牧,無處不潺湲。

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

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

瀟灑桐廬郡,千家起畫樓。

相呼採蓮去,笑上木蘭舟。

瀟灑桐廬郡,清潭百丈餘。

釣翁應有道,所得是嘉魚。

瀟灑桐廬郡,身閒性亦靈。

降真香一炷,欲老悟黃庭。

瀟灑桐廬郡,嚴陵舊釣臺。

江山如不勝,光武肯教來。

這十詠中范仲淹用質樸清新的文字描繪了桐廬的山水人文以及百姓生活,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曠達灑脫。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 4、嚴以律己,心懷天下

晏殊到碼頭迎接范仲淹返京時,范仲淹問他怎麼知道自己不是僱傭私船而是搭乘貨船的。晏殊說「 你既來信說嫂子侄兒暫不隨行,我又知道恰好有這趟貨船,就知道你這老摳,必定要曾這趟船省盤纏。」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范仲淹的書童聽到晏殊的打趣,趕忙為范仲淹正名「 先生並不吝嗇,資助義學的緡錢,都能包好幾條私船了。」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據史料記載,范仲淹在其生命中的最後8年中,儘管沒能再次重返權力的中心而是輾轉各地任職,但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了購置和經營慈善性的田產上,以救濟範氏家族中的貧困者,這項工作由其後人一直堅持到1760年。足見其仁德。

書中還曾記載范仲淹剛調任越州知州時,下屬一個手握戶籍財政等實權卻一身清廉的小官病死,家貧子幼,連喪事都辦不起。他不僅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一百緡喪葬費還挑選了一位名聲不錯的老衙吏為專差幫助把靈柩送回老家入土為安。他親筆寫了一張路條以助他們順利通關。

十口相攜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悽然。

關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 5、文能提筆,武能上馬

文人

且不說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范仲淹所作的詞流傳下來的雖然只有6首,但意境開闊,沉鬱蒼涼,突破了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為豪放詞派的先聲。特別是《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和《蘇幕遮·碧雲天》。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蘇幕遮·碧雲天》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毛主席在讀《宋史·范仲淹列傳》時,曾評價

「范仲淹的上兩首,介於婉約和豪放兩派之間,可算中間派吧;但基本上仍屬婉約,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 」

儒將

除了文學上的成就,范仲淹亦是一位了著名的儒將。他在陝西與黨項人進行了三年的軍事對抗。

「故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富實,雞鳴犬吠,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這是范仲淹制定戰爭方略的目的。他對西夏用兵方略——積極防禦戰略,正是由是而生。

具體是:嚴邊城,修堡寨,實關內;選良將,練精兵;主動出擊尋戰,講求策略戰術;創建可靠的後勤保障體系。《宋史·范仲淹列傳》記載「范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西夏曾有歌謠唱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皇祐四年,六十四歲病逝,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下,仁宗親篆其碑額「褒賢之碑」。富弼撰墓誌,歐陽修撰神道碑,名公顯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對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范仲淹的一生,坦坦蕩蕩,問心無愧。司馬光在為韓琦代作的祭文中評價范仲淹是「雄文奇謀,大忠偉節。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者。」可以說,作為宋朝士大夫i精神的最佳代言人,范仲淹「憂樂天下」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二、宋朝的士大夫精神

《哈佛中國史04·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中寫道:

從10世紀唐代後期到宋帝國早期,中國所發生的轉變標誌著中華帝國出現了歷史上最具決定性的斷裂。北方士族靠著譜牒的政治優勢而形成的“舊世界”,在延續了幾百年後最終在880年至960年的混亂和內戰中消失了;隨著士族的衰亡,他們那套治國之道也漸被忘卻和遺落了。一個新階級——士大夫階級——出現了。他們受到儒家學說的薰陶並通過了科舉考試,已做好準備,決心承擔起重塑中國傳統的責任。他們在政治、意識形態、哲學、文化、文學、藝術、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與那些改變了日常生活的、強大的經濟力量結合在一起,這兩點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並界定宋代是一個轉型朝代。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宋朝的文官政治在中國古代史上具有鮮明特色,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力在宋朝舉足輕重。

首先,宋朝重文輕武,建立了文官制度,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國家官僚體系的士大夫們逐步取代了貴族門閥的地位。士大夫階層在社會政治中長期處於主導地位,這激發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宋代存在或事實上存在著一個不殺士大夫或不輕殺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宋代較為寬鬆的氛圍,鼓勵了士大夫積極參政、敢於諫言。

再次,儒家思想的重要影響,宋代科舉制度要求讀書人掌握儒家經典和理論。因此,儒家孔孟學說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深深的影響了他們。

從《清平樂》看范仲淹,宋朝士大夫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