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鬥獸傳統是怎麼一回事?

古羅馬的鬥獸傳統是怎麼一回事?

電影《角鬥士》中有許多暴力、血腥的角鬥場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也許是老虎的出現,它讓局面變得驚心動魄。

除了觀感的享受,有心人可能會因此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這個本應是亞洲的動物卻出現在了羅馬?到底羅馬競技場中出現過多少種動物?它們又是怎麼來到羅馬的?鬥獸這一傳統又是怎麼一回事?

古羅馬的鬥獸傳統是怎麼一回事?

電影《角鬥士》劇照

羅馬鬥獸場一般指的是科洛西姆競技場(Colosseum),也叫圓形競技場、羅馬大角鬥場等。它由羅馬皇帝韋伯薌(Vespasianus)下令修建,歷經三位皇帝才修建好,可以說是羅馬最大的公共工程了。

古羅馬的鬥獸傳統是怎麼一回事?

科洛西姆競技場素描

角鬥士這一傳統由來已久,但其起源已經模糊。羅馬歷史學家李維(Titus Livius)認為,真正的公共角鬥運動開始於第一次布匿戰爭(Bella punica 前264-前241)時期。

大多數角鬥士都是奴隸,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羅馬甚至有大量的角鬥士「培訓學校」,連很多羅馬皇帝都參與到其中,扮演角鬥士博得民眾的歡呼。這一傳統延續上千年,直到基督教鼎盛之後才逐漸減少,乃至消亡。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人開始從觀看人與人的打鬥轉向了觀看動物打鬥,還有人與動物的「戰鬥」。一開始,獅子和老虎兩種猛獸深得人們的厚愛,這兩種動物都是進口來的。獅子多半來自非洲,由埃塞俄比亞、利比亞等地進口。而老虎則從印度、孟加拉等地輾轉中亞、波斯等地進口而來。

很快,羅馬人就不滿足於此,單獨的獅虎大戰變成了獅虎群戰。然後,大象也出現在了鬥獸場裡。

在羅馬人心儀的動物中,最早的可能就是大象了。

歐洲人第一次見到大象要上溯到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在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面對波斯大軍(公元前331年)時,波斯就使用了15頭大象。據軍事專家J·F·C·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所說,這可能是大象第一次被用於戰爭。

五年之後,亞歷山大大帝再次遭遇了大象的方陣,這次是在印度北部的畢達斯皮斯河和傑赫勒姆河流域,與他對陣的是普洛斯國王波魯斯,這個波魯斯將200頭大象放在陣前,恐嚇亞歷山大的部隊,雖然最後亞歷山大獲得了勝利,卻也因此傷了腳踝並死了愛馬,這場戰役也成了亞歷山大大帝一生最接近失敗的戰役。

在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馬其頓軍隊聽說還有6000個大象在等待他們,就徹底打消了深入印度的想法。

古羅馬的鬥獸傳統是怎麼一回事?

畢達斯皮斯河戰役 安德烈·卡死塔(Andre Castaigne)涅繪。

此後,亞歷山大帝國覆滅,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將塞琉古建立了囊括阿拉伯和中亞的塞琉古王朝,曾對印度構成威脅,相傳印度當時擺出了9000個大象的方陣,使得塞琉古沒敢應戰,反而與印度談和,用邊界的土地換取了印度的500頭戰象(公元前320年)。但這件事很可能不是真的。

後來,這些戰象先後被送往歐洲,這是羅馬鬥獸場大象最初的來源,可見,這些大象都是亞洲象。

在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帶領大軍攻擊羅馬,這就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當時,這支史上最著名的軍隊還攜帶有巨大規模的戰象,有學者認為至少有100頭,也有說法是50頭,但具體數字已不可考。這些戰象從西班牙和大軍一同登陸,長途跋涉至意大利北部,還隨軍隊攀爬阿爾卑斯山,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壯舉。

在此之後,所剩無幾的戰象進入了意大利,參加了16年的戰爭,最後幾乎全部死亡。

古羅馬的鬥獸傳統是怎麼一回事?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被譽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軍事家,他幾乎以一人的智慧和勇氣向當時鼎盛期的羅馬共和國發起挑戰,幾無敗績。雖然他最終被羅馬的拖延戰術擊敗,導致他所屬的迦太基一蹶不振,但是他卻用十六年的時間教會了羅馬人戰爭的藝術。

這讓羅馬人首次認識到了大象的威力,在戰爭過程中,大象衝擊了羅馬的隊形,可謂功不可沒。

有趣的是,這一時期的歐洲人,還天真地用戰象推導出了地球是圓的,他們認為,既然大象能從東面的塞琉古來歐洲,也能從西面的迦太基、西班牙來到歐洲,那麼地球就一定是圓的。只不過,迦太基的大象也可能是非洲象。

從這些著名事件當中,大象贏得了羅馬人的崇拜。在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幾百年間,羅馬人從各地購買大象,但很少用其作戰。隨著羅馬打敗了迦太基,並實施佔領以後,還相繼和馬其頓、敘利亞作戰。

每一次勝利,羅馬人都會收穫許多奴隸。這些奴隸是地位最卑賤的人,除了將他們變為僕人、工人,還將其中很大一部分作為角鬥士。這些角鬥士需要經過專業的作戰訓練,為了在和野獸搏鬥的時候更精彩好看。

在羅馬共和國時期,這種粗野、荒蠻的娛樂形式很長時間被廢止了。獅子和老虎也相繼來到了羅馬,但一開始卻不用作鬥獸,因為它們太昂貴。可見在當時,一個奴隸可遠遠比不上動物的價值。

隨著羅馬對各地的征服,奴隸也增多了。這打破了原來社會的平衡,於是爆發了三次奴隸戰爭,其中第三次,就是由角鬥士發動的戰爭(公元前73年),其領頭者為著名的斯巴達克斯。

公元前71年,斯巴達克斯的起義最終失敗,他本人也被殺死,在此之後,奴隸沒有因斯巴達克斯的起義而獲得更多的權利,反而被壓迫得更深了。

當羅馬以帝國的形式取代共和國之後,皇帝打破了以往元老院、公民大會和獨裁官之間的平衡。帝國初期出現了一系列暴君,其中最殘暴要數皇帝尼祿(Nero)。科洛西姆競技場(公元72-82年)就興建於尼祿的舊宮上面。

尼祿之後,死刑犯和奴隸開始被大量投進競技場,與各類猛獸相鬥。和人們印象中的不同,這些奴隸和死刑犯即使受過訓練,也幾乎在動物的尖牙利爪下活不到一個回合,都是迅速被撕碎。即使有勇士,也絕少有被獎勵成為自由人的。

鬥獸成為羅馬人的一個最主要的公共活動,它不只是像現在的電影院一樣提供消遣、娛樂,還有著死刑、紀念儀式等功能。不僅是尼祿、卡利古拉(Germanicus)這樣的暴君愛好鬥獸,就連最著名的好皇帝圖拉真,也以鬥獸來紀念戰功。

公元107年,圖拉真打完勝仗歸來就舉辦了歷史上最大的鬥獸表演,長達123天的狂歡,其中用到了10000名角鬥士和11000只動物,直到這些角鬥士和動物全部死光才結束。

可以說,鬥獸這一殘暴的傳統出現在羅馬,和羅馬人的務實精神有一定關係。這種精神讓羅馬沒有產生出希臘那樣浪漫、瑰麗的文學、藝術,但卻讓羅馬成為一個更加法治的國家,是羅馬成為當時世界霸主的原因之一。

在娛樂領域中,希臘優雅的運動、震撼人心的悲劇和拱廊下的辯論,都不能真正吸引羅馬人,取而代之的是浴室中的閒聊和鬥獸場上的迷狂。

在羅馬的鬥獸歷史中,不僅是大象、獅子和老虎是常用的動物,還有犀牛、河馬、原牛、長頸鹿、斑馬、羚羊、鴕鳥、豹子、熊、鱷魚、狗等。其中就獅子來說,大部分是巴巴里獅,這種北非獅子因為體型特別大,幾乎因為鬥獸活動而滅絕,目前世界上也就僅剩40多隻,而因鬥獸遭遇滅絕的有歐洲的原牛和裡海虎。

羅馬從一開始珍惜得到的動物,到用動物來斬殺奴隸、展示動物自相殘殺,最後竟因為動物的數量減少,開始採取編排情節的鬥獸活動,如多人物捕獵的活動。

古羅馬的鬥獸傳統是怎麼一回事?

巴巴里獅

由於鬥獸活動是羅馬百姓最熱衷的活動,皇帝為了使國內保持和平,就不得不大量舉辦兜售活動討好人民。哪怕是羅馬在遇到財政困難的時候,也必須硬著頭皮舉辦各類盛大的死刑觀看、鬥獸、圍獵、魔術、戲劇節目,這些節目都在競技場當中展開。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覆滅,鬥獸事業也徹底沒落了。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開始了賽馬的活動,這也是現代馬術的一個重要來源。不得不說,羅馬競技場是一個死亡的紀念碑,在這個曾經只有6.5萬人口的地方,人們卻為40萬人和100萬隻動物的死亡鼓掌慶祝。

也許,鬥獸這一羅馬傳統,至今仍值得我們思考和警惕,因為這個血腥的運動雖被毀滅,但它所依賴的人性之惡與集體狂歡所造成的迷醉卻沒有被羅馬帝國帶走。■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裡。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