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常規錄取唯一的Offer給了他!

3月14日,時逢一年一度慶祝數學常數π的節日。麻省理工學院發出了2020屆RD錄取的Offer。國內高中僅收穫1枚,花落人大附中大名鼎鼎的“乖神”,年僅 16歲的少年鄧明揚,花名“小乖”——一個在京城的數學奧賽、信息奧賽圈裡,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


MIT常規錄取唯一的Offer給了他!

3月14日晚7點,鄧明揚媽媽發表了一篇博客《πday的禮物》,貼了一幅圖:畫面上兩隻河狸舉著congrats的橫幅,中間一隻小河狸則舉著CLASS OF 2024的小旗子。他們的背後,是麻省理工的主樓和MIT字樣。藉此低調慶祝兒子喜獲MIT的Offer。


360度無死角

滿足我對“優秀”所有幻想


鄧明揚從小學一、二年級時就開始學習奧數,三年級開始參加各類數學競賽,並在競賽中嶄露頭角。如今16歲的鄧明揚可謂天賦驚人,簡歷優秀到讓人一點脾氣都沒有——

●初二時,在全國信息奧賽中獲得決賽的銀牌,初三時獲得金牌,吊打一眾高中學長/學姐。


●15歲斬獲全國數學奧賽的金牌、進入國家集訓隊,獲得了清華保送資格;


●第6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隊時隔四年奪得冠軍,6名隊員全部摘金,鄧明揚就是中國代表隊中年齡最小的隊員;


●因為競賽停課了半年,後來回到學校考試,鄧明揚依然進了年級前十。(要知道,這是人大附中的年級前十啊!)


如果不是因為年紀太小不能入選信息集訓隊,鄧明揚將成為同時進入兩門學科集訓隊般無可匹敵的存在。


除了各項競賽,鄧明揚興趣還廣泛,下圍棋、玩橋牌,設計電腦遊戲,他在校內還成立了編程工作室。是的,在同時學習兩門競賽,維持成績年級前十的情況下,鄧明揚還能保證每天十點前睡覺。


MIT常規錄取唯一的Offer給了他!

6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獎,

照片中最矮小(年齡最小)的就是鄧明揚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何評價人大附中的鄧明揚?”底下的回答畫風是這樣的——

“有時我有一種幻覺,以為沒有一個人能在所有的能力上全部超越我,但是當我知道DMY以後,我就明白了這只是一種幻覺。


他在哪裡沒有我強?大概我只能說出什麼‘去年集訓隊一階段第一天第一題那個幾何,我考場上算出來了,但是他沒算完‘之類的話來滿足我可憐的自尊心了。”


鄧明揚這個學期選修了歷史,他的同學無不感慨:“真的很佩服 ,已經有保送資格了,還是來踏踏實實來補充文科素養。”


賽場上獲獎無數的小乖,在學校的口碑也非常好,匿名零差評!同學網上爆料說他為人謙和、說話有趣,不是那種奇奇怪怪的“書呆子”。知乎上一位號稱是鄧明揚初中三年同學以及高中鄰班同學寫道:

“雖然與他接觸不算多,但也能感受到他的氣質。鄧明揚待人接物謙和恭敬,對誰都彬彬有禮。而且他有一種超乎常人的穩定,不張揚。MIT也許只是他的起點,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啊!鄧明揚的父母,上輩子是拯救了全宇宙嗎?


是什麼樣的教育造就了他?


這樣優秀的學生,來自怎樣的家庭?擁有怎樣的父母?


據傳,鄧明揚的爸爸是復旦的本科生,北大博士畢業,媽媽也是科研人員,父母雙方基因強大,不過僅僅是這些還不夠。


如果把一個家庭比作一個團隊,鄧明揚家庭的分工大概是這樣的,學習的事情依靠鄧明揚自己;爸爸負責思想工作,類似鼓勵師、政委的角色;媽媽則負責信息收集和後勤保障。


鄧明揚的成績並非僅靠天賦,他和他的家庭教育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用內驅力來學習


鄧明揚小學階段就開始拿獎拿到手軟了,很多人都猜測這樣的牛娃背後一定有一個強推的“海淀媽媽”,的確鄧明揚學科競賽起步很早,但乖媽在博客中是這樣寫的:


“孩子的興趣是第一位的。他從小對數字敏感,覺得做題很有趣,把學習數學當成是一種樂趣。小的時候大人沒有刻意引導,也沒有報很多課外奧數班,充分鍛鍊了他的自學能力,尊重他的興趣並順其自然。”

第6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摘金後,鄧明揚接受了媒體的採訪,他說,參加比賽出於自己感興趣。自己就想去玩玩,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我覺得奧數比課內學的東西有意思得多,課內背乘法表等,套路比較多,那些需要些思考的題目我更喜歡。”


上六年級時鄧明揚開始編程,理由也是“很有意思”。他說,編程和數學聯繫很緊密,都需要算法;信息學和數學關係也比較緊密,需要思考,動用比較多的思維,他覺得“有意思”。


“有意思”這個的理由,我也曾聽哈佛最年輕的華人教授尹希提過。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對拿獎沒有興趣,我做研究只是因為有趣,如果有一天覺得我做得東西沒有意思了,我會改行做別的。


MIT常規錄取唯一的Offer給了他!

另一個大神級的人物,尹希


我們將學習動機分為三類:第一種是為了他人需求,比如滿足父母老師的期待;第二種是達到自身成就,為了得獎,或者在班級中名列前茅;最能激發學習潛力的是第三種動機:求知的渴望,覺得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有趣的事。


換言之,“自雞”的孩子,學習的成績更好,持續學習的驅動力更強大。鄧明揚的父母在發現孩子的這一興趣後,充分地支持他,鼓勵他,為他提供強有力的後勤保障。


●少刷題,多思考


驅動力和學習方法是並行的“兩駕馬車”。鄧明揚獲獎無數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他非常會學習,有系統安排、打算,有目標。兩個競賽同時上的強度,如果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一天有48小時都不夠用。


鄧明揚並非刷題一族,每天做練習大約半個小時,競賽前每天只做兩到三道題,“維持考試的手感,不會特別成體系地去刷題”。直到現在,他每天基本能做到十點前睡覺。


如何學好數學?鄧明揚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多想”。數學競賽本質上是思維的競賽,即使是完全沒有過參加數學競賽的人,國際奧賽的題目基本也都能看懂,但能否做出來,關鍵在於你能否想得到。


“鍛鍊思維能力,需要一個人在生活中多想、多深入思考,這不僅是要做題,還要善於提出問題,看到一個東西或模型,比如遊戲,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即使解決不了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思考過程。”


鄧明揚的爸爸說:

“孩子自身的努力佔 90%,家長的作用不超過 10%。”剛開始他們也愛輔導孩子,指手畫腳,但後來發現很容易著急上火,孩子還會失去興趣。父母還是專注在低齡階段習慣的培養,輔導功課不擅長就不要瞎攙和。


後來就漸漸發展成現在的“家庭分工”:學習的事情就交給學校和老師,因為他們更專業。鄧明揚在參加競賽後廣交各類“大神”、前輩,這些人提供的幫助更至關重要。


爸媽適時往後退,孩子走得更遠。


●不失少年氣


賽場之下,如同所有的父母一樣,鄧明揚爸媽也對兒子愛刷手機、玩遊戲頭疼不已。鄧爸爸說:“不要誤會學霸都是一群苦哈哈的學生,事實上他們精力充沛,思維活躍,讓老師很頭疼。


他們會把教室門鎖上,因為要在裡面打牌;會把老師的嚴厲訓話做成表情包在微信群裡轉發卻忘了老師也在群裡;他們欣賞腦力出眾的人,並很自信自己也是其中一員,口頭禪卻是‘我太菜了’;訓練結束聚餐,大吃一頓後去看電影或者玩密室逃脫。他們是快樂單純的少年人,很可愛,也很陽光。”


MIT常規錄取唯一的Offer給了他!


我們大可以把鄧明揚在數學和信息上的成績歸類到”天賦“,但他從小不僅數學一等獎,年年都拿到綜合一等獎,語、數、英綜合非常強。這已經不是簡單天賦可以歸因了。


我們絕大多數家庭的孩子是”普娃“,學神的例子無法效仿,但從中真的會無所獲嗎?孩子有遺傳基因,有個性,更有與父母的配合難度等不可控因素,作為家長的我們,能不能從我們自身做起,調整自己的育兒行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