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近期大熱的電影《少年的你》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了。昨天,小編終於抱著猶疑的心情走進了影院,而走出來時卻只剩下滿心的意難平!

為了照顧沒看影片的朋友,接下來我們開啟一口氣劇透。故事是醬嬸兒的,女主高三複讀生陳念,在同學胡小蝶遭欺凌自殺後,勇敢舉報了欺凌團體,之後被欺凌團隊報復,忍無可忍失手將“欺凌女團”隊長魏萊殺害,並最終被判刑入獄。

《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本以為是個常規套路的青春片,沒想到影片全員演技在線,短短几分鐘的畫面就把一股哽咽之氣送到了觀眾喉間。

而最讓人意難平的恰恰是因為這口“哽咽之氣”始終沒有得到消散。劉北山對陳念說:“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如果說這兩個小時的劇情是觀眾陪陳念打的一場戰爭,那麼最終我們“反欺凌組”真的贏了嗎?

陳念,被校園欺凌毀掉的一生

故事的最後,“欺凌女團”綠茶擔當魏萊死了,陳念4年刑滿出獄,卻永遠失去了念大學的機會和大好前程。

所以,結局就是欺凌者受到的“懲罰”是死亡,一場偶然的死亡。如果沒有陳唸的失手,如果陳念被欺凌後選擇了報警,魏萊又能受到什麼“必然”的懲罰呢?已經被退學的她,難道還能被第二次退學嗎?團隊中的另外兩個女生,又為此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反觀被欺凌者一方,前有胡小蝶自殺,後有陳念入獄。就連那句“即使未成年人犯罪也要受到懲罰”都不是說給施害人聽的,而是說給了傷痕累累的陳念。陳念失手殺人固然應當接受法律的制裁,但她又何嘗不是無辜的呢?如果說魏萊的死多少令人感覺死有餘辜,那麼陳念又做錯了什麼?

面對胡小蝶的墜樓,別人都在旁觀和議論,只有陳念上前為她蓋上衣服,讓她死的體面;面對欺凌,別人都在假裝看不見,只有她選擇了報警。而因為蓋衣服,她成了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因為報警,她遭到了瘋狂的報復。袖手旁觀的人平安無事,制止惡行的人受到牽連;受到傷害時無人管,失手殺害了欺凌你的人就是罪大滔天。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如果沒有魏萊的意外死亡,欺凌者應當受到什麼樣的法律制裁,卻對失手殺死欺凌者的陳念應該受到什麼懲罰交代的明明白白。陳念殺死了魏萊,也殺死了自己的“未來”。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陳唸對學業是努力的,面對不公是勇敢的,面對家庭境遇是堅強的,然而她的人生卻是悲劇的。可以說,這場悲劇中,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1. 同學——冷漠。

每天在同一空間內學習,胡小蝶的處境其他同學絕不可能一無所知,而願意幫助她的人卻甚少,不,是沒有。就這麼冷眼旁觀地看著胡小蝶在無助和絕望中死去。

同學們的表現也的確是始終如一,因為在後來所有人都看到陳念臉上掛彩、剪短髮後,大家的表現依然是視若不見。

《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校園裡,教室中,一條條鮮豔的紅色橫幅無不激勵著學生們的鬥志,讓我們看到中國青年的熱血,然而,在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後,我們不禁要問,他們真的是“熱血”的嗎?

2. 警方——態度是重視的,措施是無力的。

毫無疑問,胡小蝶的死,警方十分重視,又是找證人又是錄口供,折騰半天,最終的處罰就讓“欺凌女團”退學,並保留參加高考的資格。

事後,警察鄭易找到陳念問她是不是對結果很失望,陳念說自己很想考上大學去北京,變成大人,言外之意就是,“沒錯,我很失望,你們這些大人並不能保護我們,所以我只想長成大人自己保護自己。”

鄭易說自己當上警察以後變得喜歡睡覺,因為面對現實,有時候鄭易守護不了“正義”。

《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值得一提的是,陳唸作證說出實情以後,並沒有得到警方相應的保護,這也為魏萊等人對她的報復留下了空子。這直接導致了陳唸對警方的不信任,為後面遭到欺凌卻選擇默默承受不報警,埋下伏筆。最扎心的莫過於那句“(報警)有用嗎?有誰會來幫我?”

3. 學校——做廣播,換老師。

事件發生後,學校通過廣播等表示了對該事件的重視,隨即對班主任作出處罰,與警方一起對涉事學生做出退學不退考的處罰。

令人失望的是,即便胡小蝶的死很多人歸因於巨大的考試壓力,但新班主任上任後依然強調高考,忽視了對同學們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十八九歲的孩子大多都是第一次見到跳樓自殺這樣的“兇殘”景象,更何況是發生在自己身邊,此時不少學生一定會產生恐懼心理,甚至是應激障礙。作為學校和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團體心理輔導。

4. 家長——各種不靠譜

陳念成長於一個破碎的原生家庭,父親角色缺失,母親靠賣三無面膜為生,並在高考前夕因欠債四處逃竄。這一切都使陳念處於一種生活缺乏照顧,身體缺少保護,精神缺少支持的處境。此時,闖入她生活的劉北山就成了唯一可以尋求護佑的“救命稻草”。

《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5. 劉北山——實力擔當“護花使者”

劉北山是個沒有文化,不務正業,整日打架的小混混,但是他在初見被陳念救後懂得感恩,在陳念被欺凌後懂得正義,在與陳念共處一室時懂得剋制,甚至在陳念失手殺人後願意為她擔當。

《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說到這裡,小編不禁想問,我們的教育究竟教會了孩子什麼?何以連個輟學的小混混都不如?

6. 陳念——不合群。

如果說這場悲劇中,連主人公自己也有責任的話,那麼除了失手殺人外,就應當是她孤僻的個性了。片中陳念幾乎時刻戴著耳機沉浸在書本中,不愛交朋友,也“不需要朋友”,唯一的想法就是考上北京。肉眼可見的勢單力薄,讓她很容易成為欺凌者眼中好捏的“軟柿子”。

《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頑強隱忍,靠信念發電

不管怎樣,還是想表揚女主陳念,她小小的年紀,小小的身軀,卻抗住了大大的壓力。

始終如陰雲般高考的壓力,母親外逃被追債的壓力,被魏萊等人欺凌報復的壓力,失手害死魏萊後被判刑入獄的壓力,以及劉北山為她頂罪的壓力……即使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她依然考出了600+的好成績。這也足以證明她想通過高考“逃出去”的信念有多麼強大。

《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現實中,又有幾個不經世事的學生能夠抗住如此的壓力呢?就像不是人人都能被小北保護一樣,實際的校園中,也不是人人都能像陳念一樣堅強、隱忍。他們要麼奮起反抗,與欺凌者你死我亡,要麼自暴自棄,選擇自殺或抑鬱……哪一種,都不是最好的結局。

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

胡小蝶說:“他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些什麼?”

《少年的你》:人性沒有純粹的善惡,欺凌沒有絕對的輸贏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不應當只是默默承受著受害者的失望,旁觀者的冷漠,警方的無奈,老師被調走,然後……一切一如往常。

是時候做些什麼了。

(一)欺凌發生前

1. 警校聯合,普及法律知識,進行防校園欺凌宣傳教育

久居象牙塔的學生許多並不具備生命意識和法律意識,他們並不知道“這樣居然能把人打死”,也不知道校園中欺侮他人應當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因此,警方應積極進校宣傳法律知識,讓學生樹立為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的意識;學校則可以多舉辦校園活動,增進同學間的友誼,釋放學生壓力,舉辦防校園欺凌公益講座等活動,讓學生了解校園欺凌,防範校園欺凌。

2. 學校配備心理教師,鼓勵學生與老師溝通

其實,校園欺凌中,沒有純粹的善與惡。陳念在成為受害者之前也曾是旁觀者;魏萊是同學面前的施暴者,也是家庭中冷暴力的受害者。

十幾歲的中學生面對升學壓力、青春期逆反心理以及家環境庭等,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配備心理諮詢室和諮詢老師,讓孩子們的各種壓力和“小心思”得到一個出口。及時順暢的溝通,也更有助於老師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提前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

3. 家長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校園欺凌的出現大多與家庭環境脫不開關係。日本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田村毅說:“所有的校園欺凌都是家庭出了問題。”

正如影片中所展現的,被欺凌者陳念成長於破碎的家庭,有一個不存在的父親和一個不靠譜的母親;欺凌者魏萊長期遭受母親的家庭冷暴力;另外兩個參與欺凌的女孩,一個當眾接受父親的“拳腳教育”,一個面對只會下跪哭泣的軟弱母親。

(二)欺凌發生後

1. 警校雙方積極溝通,嚴肅處理,情節嚴重者給予相應的法律制裁。

校園欺凌案件發生後,對施害者的嚴懲是對被害者最大的尊重,更是對其他學生的警示。

影片中,魏萊等人在胡小蝶自殺後,受到的只是不疼不癢的退學處理,讓陳念看不到自己正義之舉的意義,更能想象到胡小蝶父母會何等寒心。

願校園欺凌相關法律健全,警校溝通順暢,讓鄭易警官不再“想睡覺”。

2. 老師及家長及時為被害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減少創傷後應激障礙出現的可能。

近日,廣州一大專院校女生因與室友發生矛盾,遭到辱罵、毆打甚至扒衣錄像,事情發生後女生出現幻聽、幻視現象,心情絕望欲輕生,經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在孩子受傷害後第一時間給予安慰和支持,必要時應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幫助,及時幫孩子度過應激障礙期,迴歸正常生活。

面對校園霸凌,最絕望的不是被毆打的那一刻,而是發現身後無人的那一刻。我們能做的,除了各項切實舉措,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真切感受到那句——“別怕,有我”。

本該最純淨的少年,不應該在仰望星空的年紀,獨自面對世界的冷漠和陰暗。

願校園裡只有純淨,沒有霸凌。如果有,請我們勇敢站到他們身邊,讓每一個孩子面對霸凌時,都不是孤身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