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〡揭牌兩週年,汪衛華院士詳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全景圖”

東莞松山湖片區大朗鎮中子源路,因坐落於道路盡頭的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而得名,逐漸成為東莞通往世界級創新策源地的獨特通道。如今,在這條長度僅約3公里的道路另一端,又一個以世界級創新影響力為目標的重大科學平臺快速成型,這就是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四家省實驗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以下簡稱“材料實驗室”)。

對話​〡揭牌兩週年,汪衛華院士詳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全景圖”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廣東省首批建設四家省實驗室之一。

4月25日,材料實驗室迎來揭牌兩週年的特殊節點,南方日報特別專訪中科院院士、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全面回顧材料實驗室兩年來的建設成果,並對實驗室未來發展願景進行詳細解讀。

荔枝林中崛起東莞科創“新地標”

從莞佛高速松山湖收費站出口轉入中子源路,道路東側連綿的低丘上覆蓋著大片濃綠色的荔枝林,滿山密密的荔枝花開預示著一個豐收的年景。群山間的低坳中,數百名工人與數十臺工程機械,在整理出的一片平地上熱火朝天地施工,從航拍視角俯瞰,數個多邊形結構的建築地基輪廓已經清晰可辨。

這是日前記者在材料實驗室一期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看到的景象。實驗室一期工程於2019年6月動工,計劃於2020年底交付。未來,這裡將建成一座佔地面積近18萬平米,涵蓋多棟實驗樓、展覽綜合樓、會議中心等單體建築的大型科學園區,並且整體設計將嶺南建築風格與現代理念相結合,將為實驗室開展各項材料科學研究、進行學術交流合作提供良好載體。

對話​〡揭牌兩週年,汪衛華院士詳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全景圖”

位於中子源路上的材料實驗室一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

“回顧過去兩年的工作,實驗室建設進展順利,特別是廣東省和東莞市,不論是資金還是服務方面提供的支持都很到位,所以整體進度很快。”汪衛華首先介紹道,實驗室工程正式動工是一個比較大的進展,“我很期待項目可以早日建成啟用,和華為小鎮一樣成為東莞的新地標之一”。

對話​〡揭牌兩週年,汪衛華院士詳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全景圖”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

材料實驗室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牽頭建設,東莞市政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為共建單位,總體規劃1200畝,首期計劃投資經費超過50億元,目標定位為建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研發南方基地、未來國家物質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交叉開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國際品牌效應的粵港澳科研中心。

雖然正式場地還未啟用,但實驗室各項工作並未擱置。兩年間,依託位於松山湖大學創新城的臨時場地,實驗室四大板塊迅速搭建成型,高層次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各類成果創新先後湧現,已經在國內外材料研究領域嶄露頭角。

其中,汪衛華院士團隊與實驗室全職博士後李明星、雙聘研究員柳延輝的研究成果還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驗室多篇研究成果在《自然》雜誌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

靈活引才培育高層次人才“朋友圈”

“實驗室另一個成果是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取得突破。”在各項進展中,汪衛華特別關注人才隊伍的引進和培育。他介紹道,2019年,材料實驗室法人代表方忠、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主任湯超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從去年增選情況看,能同時有兩位專家當選院士,也顯示出實驗室人才隊伍的實力和水平”。

對話​〡揭牌兩週年,汪衛華院士詳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全景圖”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設計風格結合了嶺南建築特色與現代理念。

目前,材料實驗室已經擁有理事長王恩哥院士、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趙忠賢院士、實驗室主任汪衛華院士在內的共10位院士;此外,通過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及國際顧問委員會等合作機制,更是覆蓋了國內外20多位院士,院士隊伍陣容強大,為實驗室建設提供了一流的智力支撐。

“與同批啟動的其他三家省實驗室相比,材料實驗室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背後依託中科院物理所,以全所之力籌備、建設,有集團作戰的優勢。”汪衛華認為,高層次人才的“朋友圈”還可以發揮特殊的“磁吸”效應,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前來參與。業內專家的推薦和示範無形中形成了實驗室的品牌效應,提高了人才引進的效率。

因此,除院士團隊外,實驗室還成功引進陳東敏、趙金奎、湯雷翰等多名海外高層次人才,以及通過創新樣板工廠引進的18個高水平創新團隊,實驗室多元化人才隊伍框架初步顯現。汪衛華表示,實驗室還非常注重引進國際一流人才,目前已經有多位海外人才有合作或任職意向,預計疫情之後將有更多人前來。

“考慮到東莞原有的科研基礎相對薄弱,我們在人才引進中採取了更加靈活的用人機制。”汪衛華表示,實驗室秉著“人才互聘,成果互享,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人才理念,與境內外多個高水平科研院所與高校建立了人才雙聘機制。目前實驗室已經擁有全職及雙聘超過500人的人才隊伍。

創新機制打通基礎研究到應用全鏈條

近期,汪衛華密集調研,除了到工程項目現場查看施工進度外,還去往位於大嶺山的一處工業園內,調研實驗室多孔陶瓷研究團隊在此處建立的中試基地,瞭解該團隊最新科研進展情況。

由材料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付超研究員帶領的多孔陶瓷及其複合材料團隊,是入駐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的18個創新團隊之一。該團隊掌握的多孔陶瓷材料技術,此前僅有少數國家掌握,他們經過三十年的研究獲得突破。

團隊負責人介紹道,從入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以來,整個團隊就以原來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全力推進關鍵技術研發。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產品基本定型進入中試階段,目前正向著實現市場應用加速轉化。

對話​〡揭牌兩週年,汪衛華院士詳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全景圖”

汪衛華院士赴多孔陶瓷研究團隊中試車間調研。

多孔陶瓷團隊是材料實驗室推動科研機制創新,打通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全鏈條模式的一個縮影。“實驗室籌建之初我們就在思考,應該在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形成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研究模式。”汪衛華說。

材料研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應用之間,存在一個“死亡谷”,使得很多研究成果難以產生應有效益。因此,突出應用導向,注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為材料實驗室建設的重要命題。

為此,材料實驗室專門設立創新樣板工廠板塊,促進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產業化,兩年來引入兩批共18個高水平研究團隊,項目包括新能源、半導體、先進製造等大一批“硬科技”產業化項目。

2019年,樣板工廠團隊成功註冊成立了8家產業化公司。為了提升項目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實驗室還成立了產業金融研究中心、與企業共建聯合工程中心,在知識產權佈局、創業基金和產業園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此外,材料實驗室還與東莞塘廈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進行科技成果產業化中試孵化,同時也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助力。

開放合作打造材料研究領域公共平臺

“實際上現代科學的歷史並不長,當下科學研究的規模遠勝以往。並且重大的基礎科學研究,越到後面越是難啃的‘硬骨頭’,這些都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科學家相互交流、通力協作去攻克。”汪衛華說道,在材料實驗室建設中,也特別注重開展廣泛交流合作,保持實驗室的開放性。

對話​〡揭牌兩週年,汪衛華院士詳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全景圖”

以材料實驗室為平臺,多場高規格學術會議先後在東莞召開。

例如材料實驗室成立的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就以建成高水平、長期、穩定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平臺為目標。中心成立一年多來,已經先後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專家論壇等高水平國際會議22次,主題涵蓋量子材料、理論物理、生物醫藥等,吸引了1000餘人來莞參會,其中包括60多位海內外院士專家。在材料實驗室一期工程在建項目中,就包括一個可以容納數百人的會議中心,為今後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提供空間。

另一方面,材料實驗室不斷強化與國內外其他高水平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成為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要平臺。例如,2019年12月材料實驗室與錢學森實驗室共同揭牌成立“太空材料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計劃建成世界一流太空材料的研究、開發、檢測與應用的開放性平臺。

“材料研究有時並沒有很明確的應用方向,通過和不同研究領域的機構合作,可以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對材料研發形成牽引。”汪衛華舉例道,通過和航天領域的院所合作,材料實驗室未來可以在中國的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任務中發揮作用,幫助解決關鍵材料難題。

“俗話說,瞭解一個人可以看他有什麼樣的朋友。對實驗室來說,有什麼樣的合作伙伴,也從側面證明了實驗室的綜合實力。”他說道,未來材料實驗室的“朋友圈”還將不斷拓展。

與此同時,實驗室佈局建設的中子科學平臺、材料製備與表徵平臺、微加工與器件平臺、材料計算與數據庫平臺等多個開放平臺,也先後為實驗室和大灣區大學、科研機構、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支撐。目前已建成的超級計算集群,擁有180多個計算節點,峰值算力每秒344萬億次,其架構和性能在國內都屬先進水平,累計為上百名科研人員提供了相應服務。

對話​〡揭牌兩週年,汪衛華院士詳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全景圖”

疫情期間,于傑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新型納米纖維材料口罩濾材。

提出重大科研計劃吸引全球廣泛參與

“中科院物理所在材料研究領域有著深厚基礎,但是在東莞建設材料實驗室,我們突破了傳統的項目研究模式,在全新的基礎上構建框架,帶動很多新的探索。”汪衛華表示,材料實驗室建設兩年來,內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等諸多構想也陸續提出,但材料實驗室籌建之初就已經以超前理念佈局,因此今後還將按既定節奏穩步推進。接下來將在人才引進、前沿研究等領域繼續發力。

“有一流的人才就有一流的理念、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氛圍,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未來我們還是堅持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一流人才共同參與進來。”汪衛華表示,打造成為一流人才集聚高地是實驗室努力的目標之一,“哈佛大學之所以厲害,正是有一大批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專家學者”。

對話​〡揭牌兩週年,汪衛華院士詳解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全景圖”

材料實驗室將為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助力。

此外,材料實驗室要進一步尋找到材料研究領域更多好的方向,做出有國際影響的成果,特別是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的方向做出貢獻,提供技術支撐,助力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研發相應關鍵材料,這往往也是國家實驗室平臺所承擔的責任,因此我們未來會向著打造國家實驗室的方向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人才和項目是相互促進、相互吸引的作用。”汪衛華說,未來實驗室還要加強文化氛圍、創新氛圍的打造,為匯聚而來的專家學者提供工作、生活的良好環境,為思維碰撞提供便利條件。

除了眼前的計劃,材料實驗室還有更長遠的藍圖。“過去大的科學計劃,往往西方科學家提出和主導的,比如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然後全球科學家共同參與。”汪衛華說,希望材料實驗室未來能夠提出自己的重大材料研究計劃,讓世界科學家一起參與,共同推動材料領域發展。“如果能做到這一步,某種角度上說,我們就成為世界材料研究領域的一箇中心了。”

【記者】陳啟亮

【攝影】黃政正

【作者】 陳啟亮;黃政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