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最近,在黑龙江取景拍摄的纪录片《大地情书》在网上蹿红,豆瓣评分高达8.8,预计5月将在央视播出。有人夸它比日本电影《小森林》更治愈、更真实,有人说这是东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还有不少东北人直接在弹幕里喊话,想让更多南方人来看看“不一样的东北”。

其实,《大地情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用导演胡峰的话说,“这是献给东北大地的‘情书’。”4月21日晚,记者连线该纪录片的主创人员,讲述《大地情书》背后的故事……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绥棱深山的跑山父子

从农家院里搜罗热气腾腾的故事

《大地情书》于2018年年底筹拍。导演胡峰是西安人,80后,此前多次来过黑龙江。他对东北人以及这片土地颇有好感,想要拍出更真实的黑龙江,而不只是传闻中的“大金链子和小烧烤”。

没有明星助阵,没有宏大叙事,在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和筛选后,胡峰带领摄制组辗转于绥化、小兴安岭周边取景,走进黑土人家。他想从农家院里搜罗出热气腾腾的故事,不仅展现当地的四季美景和风土人情,更想讲述这些普通人的亲情、爱情、友情。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跑山人”徒手爬70米高大树采松塔

十段故事背后,是十段苦乐参半的人生。镜头里,有绥棱深山中徒手爬70米大树的“跑山人”;有零下30℃,在漂移不定的冰面上切割冰块的采冰队伍;有安达草原上自由驰骋的“马痴”;有身患绝症依旧坚守舞台的二人转演员;有在绥化早市卖了30年大酱的“酱人”夫妻;还有为找不到后来人而忧心的望奎皮影传承人……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冬捕

“你要是不孝敬老人,都不发财”,“我觉得我还是喜欢他多一点儿,要不日子就没法过了”……朴实的面孔,熟悉的乡音,没有剧本和台词,一群普通人在镜头前真情流露。他们采松子、种大米、砍白菜、搅动着东北大酱、用大铁锅炖酸菜粉条,画面里是满满的真性情和烟火气。片子播出以后,有人问胡峰:“他们说的那么好,是不是你教的呀?”胡峰笑着说:“真没教,东北人朴实、乐观,自带光环,我只是记录了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故事。”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老母亲和农家院

在冰河上给摄像机贴暖宝宝

航拍镜头下郁郁葱葱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阳光下如翡翠般油绿的菜地……这些被网友赞叹“随手截图可作电脑桌面”的镜头,得来不易。

胡峰一直很欣赏BBC《人类星球》里面的森林画面,2018年秋天,在小兴安岭南麓拍摄时,他下定决心“既然来了,拍得不能比那个差”。为了拍出龙江森林之美,摄制组和当地人把重达几百斤的20米摇臂运到了山顶,“我们把摇臂拆分成好几个,倒着开拖拉机才运上去的”,站在山顶,眺望美丽绚烂的五花山色,胡峰笑了,他第一次明白了“层林尽染”的真正含义。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零下30℃,采冰人拖拽冰块

有一集叫《冰面上的“纤夫”》,摄制组将镜头对准了一群职业采冰人。在零下30℃的冰河上,采冰人用冰镩击透坚实的冰面,喊着号子,铆足了劲儿,用双手和肩膀一次次努力尝试将700公斤的冰块拖出水面……这集成片虽然不到20分钟,但他们从凌晨三点开始拍摄,在室外冻了一整天。

“我当时穿了两件厚羽绒服,还是感觉很冷,我们不得不给机器贴暖宝宝,否则极寒环境下无法运转。”胡峰回忆道,摄制组里有很多南方人,他们的脸冻僵了,连话都说不利索,尤其是摄影师白波,他以前拍《舌尖上的中国》来过黑龙江,但这次室外拍摄时间长,对于寒冷他只说了四个字:刻骨铭心。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农家腌酸菜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想当“米模”的庆安大姐毕家英(左五)

尽管拍摄艰难,胡峰却不好意思喊苦喊累。那天晚上拍摄结束后,他们请采冰队员们吃饭,席间,采冰队长李春武说过一番话:“打工人很累也挺难,每天最放松的时刻就是完成任务,吃上一口热乎饭,大家开开玩笑,喝点儿小酒,吃饱喝足躺下就睡了,也就不想家了……”

“他们为了养家糊口那么辛苦,依旧乐观知足,相比之下,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好抱怨呢?”胡峰感慨道。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下乡演出时的马三儿和赵晓敏

困厄命运中的人性光辉

有人评价,这部纪录片“在平凡甚至困厄的命运中,展现人性的光辉。”的确,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有种获知生活真相后的豁达。

“没寻思我还能看到这个片呢。”54岁的赵晓敏是海伦的二人转演员,她患宫颈癌13年了,是《生死二人转》里的主人公。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海伦二人转演员马三儿

赵晓敏所在的荣华地方戏剧团里,有很多病号。马三儿肠癌晚期,领队刘婶做过胶质瘤手术,王实玲脊椎病变十年,被医生警告“不做手术,容易瘫痪”。这群病人在治疗的间隙,组织了一个业余的二人转剧团,常年免费下乡义演。

分集导演喻志专,是个85后湖南小伙,他坦言,“第一次拍二人转,愁坏了,方言和腔调完全听不懂”。可这并不妨碍他寻找这些人身上的闪光点。在他看来,“他们各有各的魅力,也各有各的苦衷,是生活和疾病压不垮的一群人。”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喻导对马三儿印象很深。马三儿虽然病重却十分乐观,他对着镜头苦笑着说:“实际上我早就应该死,现在活5年了,不错了。”有一个场景,让喻导百感交集,当时在河边,马三儿一边淡定地钓鱼,一边把止痛药嚼碎,他很疼,觉得这样能吸收快点儿,“看着他,能感觉到一种力量,马三儿没有认输,他一直在跟自己斗。”

第二集上线播出首日,喻志专得知马三儿离世的消息,很难受,他唏嘘道:“没想到马三儿走了,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我们本想包个电影院,组织大家一起看片子。”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安达草原上的马倌老王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种有机大米的“宅男”老丁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期盼继承者的望奎皮影

“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寻找地道的风物,探访有趣的面孔。”胡峰说,他在黑龙江拍摄期间,最大的收获是有幸结识这群可爱质朴的人。

79岁的肇东“邵把头”,一辈子都在打渔,跟工人们一网能打出30万斤鱼,他爱唠嗑,性格有点儿倔;“宅男”老丁,一丝不苟地种着有机大米,叫他“宅男”,是因为他从不纠结人间是否值得,踏踏实实地守着这片土地;剽悍而又细腻的马倌老王,纯东北爷们,被媳妇下通牒“你到底回不回家,你跟我过还是跟马过?”,他一脸蒙圈;绰号“大油门”的庆安大姐毕家英,充满喜感,看到她会想起宋小宝,她不善歌舞,仍盼望能当上“米模”;“酱人”老赵跟媳妇忙乎了一辈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他们说“来世还做夫妻”……

写给黑龙江的《大地情书》:镜头背后的故事更动人

绥化做30年大酱的“酱人”夫妻

一个个普通人,既平凡又可敬。即便是在纪录片拍完之后,胡峰仍能感受到黑龙江人的热情,有人给他发信息:“铁锅炖大鹅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啥时候来喝一顿?”让他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在黑龙江待得时间太短了,他还想去更多县市,拍出更多动人的故事。

“这次去黑龙江拍《大地情书》,也让我重新思考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这世上每个人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受教育程度不一样,生活环境也不一样,可就像片子里说的: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胡峰说。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