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趙莊村種出了“金土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仲春時節,草長鶯飛。在界首市趙莊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溫室大棚在陽光照射下分外耀眼。大棚裡收穫的土豆圓潤光滑,當地農民正在分揀、裝箱、稱重,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每天下午從三四點開始,一輛輛貨車將裝箱的土豆運往周邊城市的批發市場,一天銷量十萬斤。

行走在界首大地上,關於“金土豆”的幸福之歌唱得越來越響亮。過去並不起眼的土豆,如今托起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

圖片

在大棚裡,68歲的村民苑文英正在挑揀土豆。

貧困村種出“金土豆”

趙莊村位於界首市陶廟鎮東南4 公里,S328 省道橫貫村落。這裡原本是一個貧困村,轄7個自然村,有貧困戶127戶225人。

關於土豆,當地人並不陌生,上世紀很多人家裡都種過。但那時種土豆是為了自家吃,而不是為了賣,因為很難賣出去,即便賣了也賣不出好價錢。

然而從2012 年開始,土豆在趙莊村開始“逆襲”。

“我們這兒是砂質土壤,所產的土豆個大香甜,品質非常好。所以我們請來了技術員工,帶領大家一起幹。”趙莊村黨總支書記趙子銀說,起初村民們都是持觀望的態度:土豆不還是土豆嗎,還能成為“金土豆”?

“2012 年,我們搞了12 畝試驗地,村幹部帶頭種。”趙子銀說,那一年一畝土豆收入達到七八千元,主要是在本地銷售,“雖然不是很多,但超過了小麥、玉米畝產的收入。”

從2013 年開始,趙莊村種土豆的人多了,逐漸出現了一個個土豆大戶,四五十畝、七八十畝不在話下。村裡又邀請土專家、技術推廣中心專家或教授,多次為村民和幹部舉辦了各種類培訓班。

“現在我們的土豆不是賣不出去,而是各地等著收。”趙子銀說,每天下午從三四點開始,一輛輛貨車會把裝箱的土豆運往周邊城市的批發市場,一天銷量十萬斤,每斤市場價大約3元。

因為土豆種得好,又帶領大家種土豆,趙子銀有了一個新名字——“趙土豆”。不過2019 年趙莊村註冊了“趙土豆”的商標,如今“趙土豆”成了村民們共同的“金土豆”。

特色種植成支柱產業

在大棚裡,68 歲的村民苑文英正在地裡挑揀土豆。

“我家裡有七八畝地,種小麥、玉米,一年幹到頭,地裡收入有四五千元。”苑文英說,如今土地流轉了,一年租金就有五千元,而她在這兒還能幹一份活,增加家庭收入,“像我這樣的年紀,在外面也找不到什麼活,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做事,一天50元,也不是很累。”

趙莊村村兩委委員趙子生說,過去村裡儼然是一個空心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過年才會回來,只有老人孩子留在家裡。如今村裡產業做強了,帶動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還有的村民年紀大了,這些活不需要多少體力和技術,大家都願意在家幹,也為他們創收增收。”

記者瞭解到,趙莊村充分利用高標準現代農業標準示範區、土地肥沃這一優勢,按照自願、有償原則進行土地流轉集中經營。

與此同時,發展特色種植,做強支柱產業,採取“馬鈴薯+香菇+蔬菜”的“三茬”種植模式,結合扶貧就業技能培訓,帶動全村2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有效解決村民就業難問題。全村70 多戶從事馬鈴薯種植,帶動周邊800 多人就近務工。其中貧困戶通過在馬鈴薯園區打工、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等形式,平均增加收入3200元。

將建綜合性農業產業園

2016年,“界首馬鈴薯”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趙莊是界首馬鈴薯主要生產科研基地。如今“趙土豆”不僅成了“金土豆”,還做出了大文章。2017年,趙莊村成為界首市陶廟鎮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2018年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趙莊村釐清了村級資產,讓村民成為了股民,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按照發展規劃,村裡確定發展馬鈴薯、香菇作為自己的產業,規劃建成集生產中心、研發中心、加工中心、倉儲中心、交易中心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園區。

趙子銀告訴記者,村裡還積極與寧國億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技術合作,總投資500 萬元,2019 年投產100 萬棒香菇種植,企業保障每棒香菇不少於1 元的基礎收益,超過部分村與企業按7∶3 的利潤分成,可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

村裡產業做大做強了,老百姓的口袋更鼓了,村莊環境也變得越來越美麗。道路平坦硬化了,路燈亮了,還修建了4個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安裝了遠程教育電子顯示屏和體育設施,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按照“發展依靠村民,發展為了村民,發展成果與村民共享”的理念,每年從集體經濟收入總額中拿出30%的資金,來改善民生。對群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等資金給予部分補貼,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不僅趙莊村,行走在界首大地上,關於“金土豆”的幸福之歌唱得越來越響亮。擁有中原地區最大馬鈴薯種植基地的界首市正藉著“土豆”甜香,帶領人們奔跑在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鍾虹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