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赵庄村种出了“金土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仲春时节,草长莺飞。在界首市赵庄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照射下分外耀眼。大棚里收获的土豆圆润光滑,当地农民正在分拣、装箱、称重,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每天下午从三四点开始,一辆辆货车将装箱的土豆运往周边城市的批发市场,一天销量十万斤。

行走在界首大地上,关于“金土豆”的幸福之歌唱得越来越响亮。过去并不起眼的土豆,如今托起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图片

在大棚里,68岁的村民苑文英正在挑拣土豆。

贫困村种出“金土豆”

赵庄村位于界首市陶庙镇东南4 公里,S328 省道横贯村落。这里原本是一个贫困村,辖7个自然村,有贫困户127户225人。

关于土豆,当地人并不陌生,上世纪很多人家里都种过。但那时种土豆是为了自家吃,而不是为了卖,因为很难卖出去,即便卖了也卖不出好价钱。

然而从2012 年开始,土豆在赵庄村开始“逆袭”。

“我们这儿是砂质土壤,所产的土豆个大香甜,品质非常好。所以我们请来了技术员工,带领大家一起干。”赵庄村党总支书记赵子银说,起初村民们都是持观望的态度:土豆不还是土豆吗,还能成为“金土豆”?

“2012 年,我们搞了12 亩试验地,村干部带头种。”赵子银说,那一年一亩土豆收入达到七八千元,主要是在本地销售,“虽然不是很多,但超过了小麦、玉米亩产的收入。”

从2013 年开始,赵庄村种土豆的人多了,逐渐出现了一个个土豆大户,四五十亩、七八十亩不在话下。村里又邀请土专家、技术推广中心专家或教授,多次为村民和干部举办了各种类培训班。

“现在我们的土豆不是卖不出去,而是各地等着收。”赵子银说,每天下午从三四点开始,一辆辆货车会把装箱的土豆运往周边城市的批发市场,一天销量十万斤,每斤市场价大约3元。

因为土豆种得好,又带领大家种土豆,赵子银有了一个新名字——“赵土豆”。不过2019 年赵庄村注册了“赵土豆”的商标,如今“赵土豆”成了村民们共同的“金土豆”。

特色种植成支柱产业

在大棚里,68 岁的村民苑文英正在地里挑拣土豆。

“我家里有七八亩地,种小麦、玉米,一年干到头,地里收入有四五千元。”苑文英说,如今土地流转了,一年租金就有五千元,而她在这儿还能干一份活,增加家庭收入,“像我这样的年纪,在外面也找不到什么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事,一天50元,也不是很累。”

赵庄村村两委委员赵子生说,过去村里俨然是一个空心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过年才会回来,只有老人孩子留在家里。如今村里产业做强了,带动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还有的村民年纪大了,这些活不需要多少体力和技术,大家都愿意在家干,也为他们创收增收。”

记者了解到,赵庄村充分利用高标准现代农业标准示范区、土地肥沃这一优势,按照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流转集中经营。

与此同时,发展特色种植,做强支柱产业,采取“马铃薯+香菇+蔬菜”的“三茬”种植模式,结合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带动全村2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村民就业难问题。全村70 多户从事马铃薯种植,带动周边800 多人就近务工。其中贫困户通过在马铃薯园区打工、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等形式,平均增加收入3200元。

将建综合性农业产业园

2016年,“界首马铃薯”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赵庄是界首马铃薯主要生产科研基地。如今“赵土豆”不仅成了“金土豆”,还做出了大文章。2017年,赵庄村成为界首市陶庙镇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2018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赵庄村厘清了村级资产,让村民成为了股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按照发展规划,村里确定发展马铃薯、香菇作为自己的产业,规划建成集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加工中心、仓储中心、交易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

赵子银告诉记者,村里还积极与宁国亿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总投资500 万元,2019 年投产100 万棒香菇种植,企业保障每棒香菇不少于1 元的基础收益,超过部分村与企业按7∶3 的利润分成,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

村里产业做大做强了,老百姓的口袋更鼓了,村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丽。道路平坦硬化了,路灯亮了,还修建了4个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安装了远程教育电子显示屏和体育设施,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按照“发展依靠村民,发展为了村民,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的理念,每年从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中拿出30%的资金,来改善民生。对群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资金给予部分补贴,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仅赵庄村,行走在界首大地上,关于“金土豆”的幸福之歌唱得越来越响亮。拥有中原地区最大马铃薯种植基地的界首市正借着“土豆”甜香,带领人们奔跑在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