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继前年在金马奖有所斩获的同性恋情题材电影《是谁先爱上他的》之后,今年又有一部相同题材且具话题性的作品《刻在你心中的名字》,但我必须说,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表现还在《是谁先爱上他的》之上,因为《是谁先爱上他的》看完后的感受就是好看而已,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却还比《是谁先爱上他的》好看,且对于异性恋的我具有相当程度的情感冲击,堪称是个人今年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作品无误。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主轴明确,所有情节编排都充分扣合「同性爱情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主体进展,细腻地描绘二大主人翁张家汉和王柏德从只能隐藏心中的性倾向、遇见彼此时的爱苗萌芽、相处之后的情根深种、现实困境下的情感矛盾,到多年后再度相逢的苦乐交织过程。因此,以起承转合的角度观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人物情感铺陈循序渐进,故事发展与转折起伏都颇具顺理成章的自然之感;重要的是,本片的氛围渲染效果相当不俗,主人翁的喜怒哀乐在观影过程都能有效触动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那块,产生相当程度的情绪共鸣!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对此,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将张家汉和王柏德二人「爱在心里口难开」描绘得极为细腻深入。一方面呈现二人心意相通、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深情互动,一方面又同时显现出同性恋者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困境,逼得二人只能将对彼此的爱意深藏在表面的朋友情义里。前者部分的相关情节具体呈现「二人找到真正能懂自已」、「生命有你才完整和有意义」的喜悦与温暖;后者则是在前述的相对正面、欢乐的元素中,添加了些许美中不足的缺憾,使得二人的爱情之路走得崎岖颠簸,让这段两情相悦的美事显得苦乐交织,除了让本片故事本身显得情感饱满之外,同时也逐渐升级观众的情绪共鸣与加深入戏感。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值得一提的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编导更善用了某些如解严后的社会观念与作法仍旧保守(尤其是教育方面)、给予非属主流正确的「异端」极不友善的对待(逮捕同运人士祁家威、霸凌同性倾向的学生等)等情节的侧写,来衬托二人不知「爱要怎么说出口」的身不由己。以戏剧效果而言,这些情节纵然并非处于全片故事情节的地位,却发挥了画龙点睛的辅助作用,深化二人苦恋的情绪牵引与厚实整体故事气氛,并连带影射整个社会有形无形迫使同性恋族群「无地自容」的悲鸣!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重要的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到了后半段,更用上「(伪)三角恋」的设定来强化剧情张力。这个套路虽老,但从另方面来看,也代表其制造故事转折起伏的效果极佳。加上本片编导对于这部分情节的著墨也拿捏得很到位,因此老套路非但没有「招式用老」的了无新意,反而经营出「不如我勇敢、真心换绝情」与「愈爱就要愈狠、你不懂我的苦心」二种强烈情感的对撞火花。前述这些既相互重视又彼此伤害的情节所产生的忌妒、矛盾、爱怨交织等浓烈气氛,随着故事发展,制造了一波波的情节高潮与张力,当中的无奈、愁稠、悲伤无一不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情绪。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顺带要说的是,前面提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那些其他方面的情节侧写,表面上看来虽然是作为旁衬之用,但实际上却为整部电影的故事提供了具说服力的环境背景和发展脉络,师长对学生的严管紧教和家长对孩子的期许要求所造成的观念摩擦,看似二件事,实则本质相同,都是无视差异状况一概施予同质性价值观的结果。而这部分又可连结到同运人士的逮捕与同性倾向学生的霸凌。换句话说,这些都是社会权威建构下的「主流正确」对于不合主流的有形无形、有意无意的排斥。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据此,《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虽然是「爱不知如何对外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对内铭刻于心」的同性爱情故事,但同样的也对于「和同性恋者受到不合理待遇的其他本质相同事件」做出了批判;且最让我激赏的是,本片的社会批判意识控制在介于「点到为止」和「喧宾夺主」之间,可说是拿捏得恰到好处,既可对于「同性苦恋」起到提升剧情张力及强化情感冲击的效果,又可点出电影主题背后更高层次的问题意识,这是值得大赞的关键之一。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不过,特别说的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其实是「张王二人的再度相逢」,因为这部分的情节把张王二人恋情的微观圆满和社会价值观转变的巨观意涵做了相互呼应的完美统整。当王柏德向张家汉坦承当年他真的很爱对方却无法实说的原因,是因为30年前并不像现在是可以勇敢出柜的年代,再加上过世前的神父生前种种故事的揭露,代表即便很多保守观念开始转变,但同性恋情却是最后才得到「平反」之事;重要的是,这是举世皆然的现象。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人常说,谈恋爱就是要「找对人」,意思就是找一个各方面都可以契合的对象,而所谓的契合,至少也要是「我懂你,你也懂我」,而这话在本片可分为三层意义:「张家汉和王柏德二人之间的心灵契合」、「只有同性恋者才能了解同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终于被异性恋占多数的社会大众所理解接受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第一层其实就是相恋双方(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应有的自然表现。然而,第二层又可分二方面:其一,这代表张王二人能找到可心灵契合的对象比一般人少很多的先天限制;其二,只有同性恋者的二人才能体会同性恋者的心中所思所感。既然如此,则表示同为同性恋者的张王二人对另一方而言都是「懂我的你」,但反过来说,非同性恋者的其他民众则是「不懂我的你(们)」,而且不但不懂,还多处流露出有形无形的歧视行为。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第三层则是「张王二人的懂得彼此」与「社会大众终于能懂(接受)他们」的微巨意义之完全整合。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学派始祖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醒:「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大意是说,很多时候若我们将某种价值认定为「绝对、唯一正确」时,那与此不同的种种都将成为不正确、不美不善之事,如此一来我们的世界反而真的就不美不善了。再纳入《刻在你心中的名字》的故事来看,不就正指张王二人(及所代表的族群)所遇到的不平之事?这也是为何个人认为成年后的张王二人再度相逢的情节最能打动我的原因了!不但给了二人苦尽甘来的圆满结局,也充分揭示了我们的世界终于朝向更美更善的境界前进!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接着来谈谈《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演员方面,老实说,个人对陈昊森和曾敬骅这二位演员以前不太有印象,除了后者是去年台湾某部电影的要角之外,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注意。尤其曾敬骅在片中看得出来演得卖力,但仍有些许的青涩之感。至于陈昊森,则是属于好像有看过,但想不出其特别突出之处的类型。然而,我必须说陈曾二人在本片的对手戏相当精彩,不论是年少轻狂的单纯率性,还是爱不可得的内心煎熬,都掌握得很到位。尤其是张家汉为受伤的王柏德盥洗的那场戏,虽然我直觉认为这里有个bug,但马上被二人的「由『既情不自禁又所有顾虑的拉扯』再到『慢慢逼近底线与情欲逐渐溃堤』」的出色表现转移了注意力,完全浸淫在二人情感与欲望流动的氛围里。因此,陈曾二人从此将在个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且会持续关注他们的表现。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此外,说得到演员,就不得不提到饰演张王二人成年时期的戴立忍和王识贤,碍于情节篇幅的关系,戴王二人的戏份不多,但老戏骨的可贵就是即使戏份不多,仍能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将剧本要求的效果具体呈现于观众眼前。综观戴王二人的表现,可谓将「经历生命岁月的沧桑」和「此情仍在我心深处里」完美熔于一炉,所有变与不变在举手投足间的互动里,表现得浑然天成,这也是个人会认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成年时期的情节更能打动我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没有这段戏及二位演员出色的表现,本片的成绩恐怕会打了些折扣。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最后要谈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导演柳广辉,个人认为柳导将本片拍得通俗却不庸俗,因为全片要表达的问题意识、情感冲击等要点全都浅显易懂,毫无咬文嚼字的卖弄及拐弯抹角,然而又能同时兼顾问题意识探讨的拿捏,使其未流于蜻蜓点水式的交待。此外,导演柳广辉对本片的情感描写到位、气氛掌握得宜、进展控制流畅,使三者交相加乘的效果让观众看得多处共鸣,情绪随故事发展起伏,这也是本片得以如此好看的重大关键!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爱不知如何说出口,只好将此情刻于心

总而言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将「旧时代褪去、新时代尚未诞生」背景下的青春校园中所发生的同性恋情描绘得极为动人,过程与结局虽然不是动荡大时代下的轰轰烈烈程度,但男性学子格局相对较小的苦恋仍将「悲欢离合」效果发挥得颇为不俗;加以这部分又连结至社会价值的反思,看完后觉得心中温温暖暖,后座力犹在,因此如果没意外的话,《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应该会列入个人今年的年度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