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谁先爱上他的》: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它总是尖锐且伤人

勒索了别人,也捆绑了自己

从影后谢盈萱的精彩演出,我们可以看见生在台湾人民心中,传统母亲的身影,不管是歇斯底里的情绪反应、熟悉的情绪勒索或是令人烦躁的轮番唠叨,都不断显现出母亲对于自身孩子的控制。当然,这份控制,过往都被传统社会包装成爱,一份具有深意却吞噬一切的爱。

情绪勒索的概念,近几年在台湾地区被发扬光大,即使这个概念是由欧美心理学家所提起,但强调权威管教的台湾社会反而更有共鸣。因此,刘三莲这个角色,不只是戏剧效果,她是货真价值的存在,所以才会唤起观影者的反感、不适与厌恶。

我做错了什么?你为什么连念书都做不好?你对得起我吗?

然而,这份由恐惧、义务与罪恶感所构筑出的爱,不是因为刘三莲特别讨人厌,如前所述,那是华人文化的罪业与成就,因应亚洲偏好集体主义的氛围而诞生,为此,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为他人付出,却从未想过,付出的不一定就是别人想要的。

因此,这份罪不应该由天下的母亲来独自承担,毕竟,以控制行为来表达爱意,就是华人文化中被代代传承的家训,它就像坚不可摧的诅咒,搭配刻印上孝顺的十字架,压得母亲们喘不过气,只能含怨地一并吞下。


浅谈《谁先爱上他的》: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它总是尖锐且伤人


当然,刘三莲所遵循的家训,并没有真的为她带来幸福,相反的,它把自己最亲爱的骨肉给驱赶走,甚至逼得对方要躲入敌方势力中,就只为了挣脱那份想要吞噬一切的母爱。

然而,这套悲剧戏码,不只在电影中上演,更在台湾日常中轮番播送,并以此催生出绵延不绝的亲子间隙,你追我逃之下,没有人获得幸福,对于逃跑方的孩子来说,一方面因为不再被控制而获得喘息,另一方面又因此感到罪恶无法自在。

至于追赶方,如前所述,追的越紧,对方逃得越快,一再落空与失败,掏空母亲的心,不禁让刘三莲开始否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为此,她对于自己是不是一个好母亲感到怀疑,但又不知道除了当一个传统好母亲,可以怎么表达自己的爱与关注,自此她卡在一个不知所措的位置,想要靠近却又不敢靠近。以此来说,那些勒索不仅没有换回爱的奖赏,反而困住了刘三莲的想像,因此无法跳脱旧有的框架去思考儿子的需要与想要,沟通失衡下,双方保持距离反而变成关系维持上的钥匙。

因此,即使《谁先爱上他的》主打同性之爱,剧情中的母子之爱还是发人深省,不禁让人思索亲子拉扯与矛盾当中的好意与关心,究竟是因为爱而出发,还是因为要讨爱而产生。可惜,有关母子关系的转变,电影没有仔细交代,不过自从刘三莲透过剧场表演发现阿杰对于老公的一往情深后,她发现到理解是化解仇恨的关键,尔后,即使还是猜不透别人所要的爱是什么,至少现在的她会尝试去理解,而不是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规范。

剧轴末尾的戏码,她甚至让儿子反过来引导自己,唱唱那首代表自由旅程的歌曲,母子的关系也不再因为自己的紧迫盯人而一前一后,母子两人终于可以并肩而行。


爱他,所以不去拥有他



浅谈《谁先爱上他的》: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它总是尖锐且伤人


欺骗、背叛、假装以及被剥夺的幸福

电影中被传统价值束缚的人不只是刘三莲与儿子宋程希,更还有阿杰与宋正远,由于电影采用倒叙法的方式来推展,渐入片尾之际,观影者才会发现阿杰并非中途介入的第三者,相反的,他一直都是宋正远的归属,只不过这个归属不被社会所见容,所以藏了起来,如此安排,颠覆了观影者们的先前假设,为那个谁先爱上的,打上了一个问号。

当然,谁先爱上的翻转所要传递的也不只是增添悬疑感,更是要放大同性伴侣之间的拉扯与矛盾,点出即使双方相爱,却不一定能相惜,就像落在地球的南与北,一个是永昼,另一个则是永夜,交错的日与夜无法相会。这正好也发生在阿杰与正远身上,对于正远来说,他所承担的不只是自己的欲望,更还有整个家族与社会对自己的期待,为了孝顺不让人受伤,他就得要迎合别人的欲望,就算自己的心再怎么灼热,也都必须浇熄。

不过,阿杰不懂为何这份真挚要藏得那么深,深到需要抛去自己,去假装正常,假装幸福,悲哀的是正远也不懂。这段剧情,相似《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因应双方所背负的行囊不同,其所走的道路也不同,为此,即使能够说出我爱你,还是无法变成我和你,两人终究只能成为两条错置的平行线,无法比翼双飞。


可是,阿杰与《刻你》的阿汉不一样,他没有逼迫自己的Birdy冒险犯难,相反的,他选择放手去成全,然后不断守望着自己的爱,若有需要,他也永远张开双手,敞开温暖的胸膛,让宋远那颗无处安放的心,总是有一个地方得以降落。


浅谈《谁先爱上他的》: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它总是尖锐且伤人

然而,这份执着与浪漫却也使得阿杰必须承担孤寂的重量,不只永世做孤独一匹狼,甚至还要背负第三者的罪名,即使自己本来就不是局外人,即使自己原本才是归属,还是必须要掩盖掩藏,甚至代替正远,保护刘三莲不受到自身儿子的伤害。到头来,阿杰所继承的不只是保险金,更还有仍未缴完的罪恶与愧疚。由此可知,他跟正远同样不希望看到刘三莲受伤,就算来不及,他还是想要力挽狂澜。

讽刺的是,爱并不危险,不用力挽狂澜,即使不被他人认同,但那就只是爱,并没有碍着任何人,若要说是什么碍着了刘三莲的幸福,那也是逼迫正远要去背叛与欺骗的社会,还有那缺乏包容力的传统价值。


我们的爱,不应该是彼此幸福的障碍



浅谈《谁先爱上他的》: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它总是尖锐且伤人

跨越一万年后的一万步

因此,那些爱之所以错置,不只是因为角色们不够执着,反而是因为角色们太执着,刘三莲执着做传统价值下的老婆与母亲,宋正远执着于要做正常人,阿杰执着于一个还没准备好的人。然而,面对缺乏弹性的社会,即使彼此都执着地去爱,互相交错的情况下,交织的关系无法交织出幸福。

综合前述讨论,可以发现,传统价值上的单一叙事观点,具有毒性,虽然本文不断批判传统价值,但这不代表传统没有意义,不管是集体主义或是光宗耀祖,它确实为不少人带来成就与幸福,传统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某种程度上它适用于多数人。然而,即使如此,却也不代表只有传统才有资格拥有意义,跳脱框架之外的新颖,也该受到重视,借此让主流或非主流都能找到安放的居所,而非不断的窝藏。

甚至,那些看似新颖的概念来的太晚,导致应该被理解与包容的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贴上一张又一张的病态标签。因此,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打破藩篱,如同电影所述,必须以光照影,用爱解恨。为此,那些不一致的想法、选择与自然,都值得被人尊重,否则我们都会变成吞噬一切的母亲,把控制包装成好意,一步又一步把人逼上悬涯,然后再亲手将其推下轮回上万年也不停歇的痛苦深渊。

换言之,如同刘三莲的领悟,理解就够了,我们能够尝试的就是放下自己的主观,不再只用自己的爱去理解别人的爱,进而创造一个不用再出柜的世界,毕竟结构性改变所指涉的,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出柜,而是把所有人的柜子都拆除,让彼此都可以活得自由自在,自此,不用再为了自己的爱与他人不同就感到羞愧与愧疚,因为每个人的爱,本来就不一样。

近期在台湾有关同性恋群体的商业电影,雨后春笋,一部接着一部,不管是当红炸子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又或是聚焦在亲情来描述的《亲爱的房客》,通通显示这类主题不再只局限于门槛较高的艺术电影,即使作为商业主题也能具有票房吸引力。这正意味同性主题电影从过往的边缘角落,慢慢进入社会日常,我们正在见证异常标签逐渐被剥除的过程。为此,那些见光就死的爱,终于有机会不用再躲进灰暗的橱柜中,就算步伐再怎么慢,社会的前进值得人们看重,未来也才有机会让更多更边缘的主题可以被看见与理解,比如《无声》所提出的霸凌复制、权力性侵以及障碍平权。

最后,或许,这一万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这一万步我们一起走。


爱,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开放的拥抱


浅谈《谁先爱上他的》: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它总是尖锐且伤人

结语

整体而言,《谁先爱上他的》从一开始的混乱,到后来的豁然开然,都大大揭示了爱的单纯,当然这也导致电影要面临过度浪漫的指责,毕竟,很多时候,爱恨交织下的纠葛是难以化解的,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它总是尖锐且伤人。不过,来到现今,电影上映将近两年后,台湾当地同婚法通过了,这代表了传统可以被撼动,多元的叙事观点可以被见容,电影中诉说的浪漫实有可能,自此,如前所述,或许只能一步又一步的前进,但每一步都会让我们更靠近彼此一点。因此,在台湾同志大游行刚好届满18岁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搭配《谁先爱上他的》这部经典电影,一同来庆祝同志骄傲月,并祝福台湾社会运动的成熟与茁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