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当艺术成为历史的载体

动画是否能成为一部「史诗巨作」?我们对于「史诗」的要求又是什么?是大场面,是一颗又一颗悠然柔美的长镜头,还是那跨越时代的精神性?我想,安安德烈·赫尔扎诺夫斯基(Andrei Khrzhanovsky)的首部动画长片《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The Nose or the Conspiracy of Mavericks)绝对能撑起史诗巨作的封号。

多数影迷对安安德烈·赫尔扎诺夫斯基可能不甚熟悉,但应该都听过他的儿子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Ilya Khrzhanovsky)——是的,就是那位以《DAU》于今年柏林影展引起轩然大波的俄罗斯导演。看了《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后,我深觉父子俩真的都同样「怪」,甚至都可称之为鬼才。


浅谈《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当艺术成为历史的载体


融合音乐、文学与电影的俄罗斯拼图

谈论本片前,我想先谈谈观赏这部片的两种面向。若是对俄罗斯文学、文化有些许了解的人,那么这部片根本可谓彩蛋合集:从《鼻子》原著作者果戈里(Nikolai Gogol)、改编歌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到苏联时期的政治代表人物,以及市井小民的生活情境都被完好地收入,关于俄罗斯的元素多到无法一一列举。若没有相关背景知识也无妨,可以直接将本片视为一部「转型正义」动画佳片,依旧能感受到非常强烈的后座力。

安安德烈·赫尔扎诺夫斯基今年已高龄81岁,《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是他动画作品之技术、精神集大成。与其子一样,他年纪轻轻就为世界带来非常前卫的作品,1966年(27岁)即创作动画短片There Lived Kozyavin;1968年的The Glass Harmonica,则是他首次以艺术与极权间的对抗作为作品主题,不过当时遭到苏联政府查禁。我想,由从前的禁片导演在当今俄罗斯创作「斯大林迫害艺术家」主题之作品,或许再适合不过。


浅谈《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当艺术成为历史的载体


《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获得俄罗斯文化部和电影基金会的补助,叙述斯大林统治下的俄罗斯,聚焦于当时的前卫艺术家、作曲家和作家的传记故事。1969年安安德烈·赫尔扎诺夫斯基听说肖斯塔科维奇喜欢他的动画处女作There Lived Kozyavin,便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给对方,希望对方能让他改编其歌剧作品《鼻子》,并使用其中乐曲,而肖斯塔科维奇也欣然同意。时隔半世纪,这部改编电影终于在2020年问世,且与当年的歌剧一样前卫而丰富。

导演选择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改编,是因为他十分喜爱音乐,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脱离不了古典音乐。导演的堂兄更是俄罗斯传奇Borodin弦乐四重奏的大提琴手兼创始成员柏林斯基,该乐团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合作也十分著名。至于选择果戈里的故事,则是因为导演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像他一样如此准确和残酷地描述俄国的荒谬,并预见了20世纪。」

浅谈《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当艺术成为历史的载体

由奇幻到压抑的三段梦境

在一架名为「果戈里」的航班上,旅客们在小萤幕上观看各种电影,有两位老人热烈讨论起《鼻子》这则荒谬离奇的小说,随着他们的叙述,观者被带入小说的世界里。本片分为三章,又称为「三个梦」,因为鼻子(нос)与梦(сон)在俄文里分别由同样的字母、不同的排列顺序组成。第一章是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与果戈里故事《鼻子》的演出,第二章是作家布尔加科夫(Mikhail Bulgakov)与斯大林会面,第三章是斯大林对艺术家的迫害。

第一章,观众可以看到导演最擅长的技法——复合媒材——画面结合了不同风格的手绘图画、苏联经典电影、新闻画面等等,且多以歌剧形式呈现,让角色唱出台词,并置入许多俄罗斯经典人物、作品,可谓一幅关于俄罗斯的全景画作。导演还放入幕后工作人员制作本片的画面,不断地让我们在深陷果戈里的异色童话时,又将我们抽离而出,种种安排可以说是导演致敬俄罗斯文化、致敬艺术工作者的极致。


浅谈《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当艺术成为历史的载体


片中也将影史名片《战舰波将金号》(Battleship Potemkin)「奥德萨阶梯」的蒙太奇镜头,以动画手法呈现其分镜,让观众用另一种方式感受原导演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创举。又或者,导演将艺术工作者的照片以手绘形式叠加而上,为历史增添灵动与生气。除此之外,剧中剧的安排亦让人十分着迷,剥去第一层观众听故事的外衣;第二层是歌剧,且果戈里还穿越时空亲自来「监工」;接下来透过画面移动,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大剧院看歌剧、在电视上看歌剧,观众席里上演的故事也同样精彩,透过层层包覆、里外层次的互相辉映,拼贴出俄罗斯艺术与人民的紧密关系。

第二章叙述斯大林对于布尔加科夫的帮助,这段故事是以布尔加科夫的妻子伊莲娜的日记作为发想,为第三章斯大林迫害艺术家做了铺垫。布尔加科夫创作了众多讽刺文学,毫不意外地被苏联政府禁止发行,但斯大林却又喜欢他的戏剧作品,因此帮他在一家剧院找到了工作,而斯大林前去欣赏戏剧的过程,便成了他迫害艺术家的引爆点。

第二、三章有别第一章的异想、戏谑,政治的压抑氛围笼罩了艺术家们。在第三章,导演将艺术家的照片挖空,加上铁丝网,各种风格的绘画被斯大林的照片取代,并用充满齿轮的人体剖面以及许多一模一样的雕像,来显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已经非常深入与广泛。

浅谈《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当艺术成为历史的载体

当艺术成为历史的载体

本片最后放上了苏联的古拉格地图执行死刑的公文、众多被迫害艺术家入狱资料照,以及被迫害者的叙述,将前头所有的情绪推到最高点。当动画、文字、绘画等艺术家的产物退至幕后,创作者一一来到我们眼前,生命的重量沉甸甸的,创作的能量涌动着,这就是令极权政府害怕的灵魂,这就是可能「颠覆国家」的艺术。

越来越多的照片被收进画面中,配乐非常精准而扎实地敲击观者心房,走访过二二八国家纪念馆的观众一定特别感同身受。画面再度回到飞机上,这时所有人都在小萤幕看着这部动画片,这让我不禁猜测,导演是否想透过这样的剧情安排,暗示了当今俄罗斯越趋保守的政治与文化氛围呢?

这几乎是专属俄罗斯艺术家的创作心境,创作者持着两面刃,他们热爱的艺术、历史、文化,经常与政权紧密叠合,因为这一千年的征战史、近乎宿命的国家进程,正是艺术创作的沃土。正因为如此热爱,因此他们谨慎地拿捏批判的方式,期望社会逐步改变。直至今日,艺术依旧与权力互相抗衡,81岁导演的首部动画长片,心态依旧那样年轻、那样热血、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浅谈《鼻子,或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阴谋》:当艺术成为历史的载体


克服电影艺术的界限

本片为导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前作为Room and a Half,是一部以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的文学作品、绘画和传记资料为主题的作品。接下来,导演期望拍摄聚焦于其电影工作的传记电影,并持续以社会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创作。

透过自己热爱的事物,来批判人们面对并期望改变的困境,几乎成了所有艺术家面对世界的方式。透过文学,人们另辟蹊径记载历史;透过绘画,人们从另一个切角关注底层;透过歌剧,人们试图向持有权力者传达想法;透过电影,人们试图结合最多形式的艺术来反映现世。

最后,我们或许能以俄罗斯索契电影节今年颁发荣誉奖给赫尔扎诺夫斯基的理由——对电影的杰出贡献,并克服了不同类型的电影艺术之间的界限——来概括他的创作风格。而他对于俄国文化的热爱、将之与不同媒材杂揉的熟稔,以及对于社会议题的关注,更是他的首部长片动画即能成为史诗巨作的最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