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概率近乎為零的靖難之變,朱棣哪來的膽量,只因一怪夢

“靖難之變”初期,朱允炆沒有認為自己會輸,全國上下也沒有人認為建文帝會輸,就連朱棣也很清楚,削藩已是“大勢”,根本就沒有能力違抗“聖意”。

那麼,朱棣為何會這樣認為呢?

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建文帝站在了名正言順的“道統”制高點上,並且還有朱元璋遺留的“削藩密詔”;二是難以抗衡建文帝的中央大軍。

雖說主要有兩點,但最關鍵的還是中央大軍的實力。這一點,對於軍旅出身的朱棣來說,看得絕對是非常的明白。

因為,建文帝至少可以調動100萬大軍,而朱棣僅有800人的親信,這種實力間的差距,簡直就不成比例。

成功概率近乎為零的靖難之變,朱棣哪來的膽量,只因一怪夢

靖難之變畫像

同時,建文帝的手下將領陣容也堪稱豪華,有盛庸、吳傑、平安、鐵鉉、徐輝祖、郭英以及瞿能等洪武時期培養出來的大批中下層優秀軍官,而這批人才中既有騎將、猛將,也有統帥,還有充分的後勤補給,更有背後“道義”的精神支撐。

同時,在這批將領中,有的打過鬆潘少數民族、南方的少數民族,還有的參加過北伐蒙古之戰,也積累了一定的作戰經驗。

對此,可能有人會說,建文帝的中央軍戰力太弱。難道真是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因為,中央軍的騎步兵素質,比起當年朱元璋對付末代大元帝國的兵馬,也是隻強不弱。

想想“靖難之役” 中的“白溝河之戰”,被燕軍引以為傲的漢矇混雜精騎,卻敗於與南軍騎兵的首戰;還有“夾河大戰”,雖然南軍多個步兵方陣被燕軍騎兵多次貫穿,但南軍陣腳依舊穩如泰山。如:盛庸的步兵方陣,就曾被燕軍三次貫穿,陣中指揮的將領也被陣斬,但南軍的兵步陣容卻沒有多少動搖,更沒有崩潰。

再來看看“靖難之役”前的朱棣優勢,府中親信800兵將,對“騎兵迂迴背擊”的戰術運用的爐火純青。但是,有一句話叫:“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陰謀詭計都是徒勞。”對於這一點,長年征戰沙場的朱棣不可能不清楚。

此外,一旦造反,可就站在了國家的對立面。

成功概率近乎為零的靖難之變,朱棣哪來的膽量,只因一怪夢

朱棣畫像

所以,當建文帝推動“削藩令”,“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湘王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齊王被軟禁南京、代王被軟禁封地大同等”。接著,“削藩”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都督宋忠屯兵開平,並將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調離北平。

自此,朱棣面臨“造反”與“接受削藩”兩大人生抉擇。

如果“造反”,實力與建文帝卻又相差太遠;如果“接受削藩”,心又有不甘。怎麼辦?

畢竟,朱棣最大的短板在於實力相去甚遠。再想想“靖難之役”,朱棣控制北平後,軍隊大概有3萬多。後來,聯合寧王,並控制住寧王的部屬,包括朵顏三衛的騎兵部隊,也僅有8萬多人,而建文帝手中可掌握著至少百萬大軍。這8萬打100萬,還怎麼打?

因此,不難想象,當時的朱棣在兩難的抉擇面前,有多麼的忐忑、又有多麼的難下決心了。

然而,最終朱棣還是走上了“造反”的這條不歸路。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朱棣下定“造反”的決心的?

對於這一點,可能多數人都會歸功於“黑衣宰相”姚廣孝的鼓動,既然已無退路,與其被建文帝所殺,還不如以“清君側,靖內難”之名,奮力一搏。這也是“靖難之變”的由來。

雖然,不得不承認這樣的鼓動正好擊中了當時朱棣的軟肋,但也並非就是朱棣下定決心的最後依仗,畢竟關乎全家人的性命。

成功概率近乎為零的靖難之變,朱棣哪來的膽量,只因一怪夢

朱瞻基畫像

於是,他在後堂徘徊,難下決斷。這時,他忽然看到了張氏(昭懿貴妃)懷中抱著的孫子朱瞻基,也就是後來有名的“蟋蟀皇帝”明宣宗。

見此,又讓他想起了4個月前朱瞻基出生時的那一場奇怪的夢。夢中,洪武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朱棣,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而大圭在古代則象徵著權力。

當他剛剛夢醒,就聽到下人來報,王世子朱高熾誕下一子。於是,他覺得這是一個吉兆,急忙跑著過去,看到孫子(瞻基)長得一臉英氣,非常像自己。高興之下,還高呼一聲:“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這種事情,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並沒有什麼,但對於頗多崇信“吉祥之兆”的古人,意義可就大不一樣了。

隨後,朱棣緊握雙拳,心中似乎已有決斷。稍作深思,他叫來了姚廣孝等親信,商談“靖難之變”事宜。因此,有人說,“好聖孫”的那場怪夢,便是朱棣敢於發動“靖難之變”的最大依仗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