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创刊70周年:当好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

惠州边界行、海洋行、森林行,“牢记使命 竞逐一流”高质量发展县区行……

1980年10月,惠阳地区机械局电子科创办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TCL集团公司的前身);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建制,设地级市;1992年,设立惠州市仲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3年,设立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1998年2月,南海石化项目框架协议签署……

从新世纪初报道南海石化项目施工现场“珊瑚搬家”和“鸟窝事件”引发媒体聚焦和社会轰动,到如今全球石化巨头埃克森美孚砸下百亿美元项目的消息让惠州再次受到全国关注;从奥运圣火惠州传递的图文报道,到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全方位报道……

翻阅一张张泛黄的《惠州日报》,就是在翻阅惠州的大事记。惠州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每一次重大活动、每一个感人瞬间,《惠州日报》从未缺席,是惠州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与城同行。一代又一代惠报人扛着责任与担当,奔走在采访的路上,以脚做舟,以笔为帆,以领航者、瞭望者的角色,站立在潮头,劈波斩浪;为时代变化寻找历史注脚,为社会进步提供舆论支持,为惠州发展标注“远程航标”。

“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采访组凯旋。

惠州日报特派黎巴嫩首席记者潘高耸在采访参加维和任务的官兵。

努力拼搏

  不畏条件苦,铁笔为民文

1949年10月15日,惠州解放;次日,《惠州日报》前身《东江日报》创刊。这份在解放惠州硝烟中诞生的报纸,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走过70个春秋。

据老惠报人回忆,1949年10月创刊时,第一代惠报人是带着枪采访新闻的,有时要冒着生命危险到农村采访解放新闻;在土改时,有的记者一下乡就是一年,“吃百家饭、睡百家床,伞把上面晒衣裳。”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出了生动而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惠州新闻。“把毕生交给党,用铁笔为民文”形成了惠报魂雏形。

作为第二代惠报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原编委李硕洪亲历了由周三刊的《惠州报》改《惠州日报》的全过程。

“当时,报社在上院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民房里办公,但来自全国各地的‘笔杆子’,投身到改革开放前沿的热土惠州,继承和光大惠报人优良传统和刻苦、拼搏精神。白天四处采访,中午就铺张报纸在办公桌上或地板上打个盹;晚上编版饿了,就随便用碗仔面对付。”李硕洪说,当时他们曾集体租住在刘屋山一个山坡上的民房里,冬季也只能用凉水冲个澡。可是,谁也没有半点怨言,大家相互打气,要把当天最好的新闻采编出来,第二天呈现给读者。

1996年5月21日,原惠州日报社副社长马春玉等5名记者,在下午编前会上得知山区小学老师黄月英20多年扎根山区、精心教学的感人线索,当晚就深入龙门山区采访,仅睡了4个小时就伏案写出了长篇通讯。而记者谭学竞为了后续报道,再回访黄月英,和她吃住在一起20多天,白天和黄月英辅导山里孩子,并给学生做饭,晚上同去家访和批改作业,写出了一篇篇鲜活的连续报道。

参与惠州森林行大型采访活动的部分记者。

 团结协作

  深入“走转改”,挖新闻富矿

基层是最大的新闻富矿。

惠报人深知,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才能让报纸更好看,让读者更爱看。

2007年12月,“东江时报记者走东江”采访活动启动,历时3个月。采访团沿着东江,行走江西赣州、广东河源、惠州、东莞、增城等两省10多个地区,刊发了200多篇采访文章和大量图片,报道了东江的水资源现状和各地对东江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全面解读了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引起沿江各地的广泛关注。此次采访活动被专家学者誉为惠州主流媒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

2011年11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惠州报业全媒体边界行”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启程,历时近半年。这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首次尝试大型全媒体采访行动。全媒体采访团深入惠州40多个边界乡镇,不仅到街道、管委会,还深入到最偏远的乡村,足迹遍及惠州长达上千公里的边界线。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新闻手段,深入报道惠州边界镇村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全市读者展示了一幅悠长炫丽的惠州边界风情画卷。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5~7月,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牵头策划,组织采访团开展“魅力海洋·美丽惠州”——惠州海洋行大型宣传报道活动。该活动采取海陆空视觉、全媒体报道方式,不仅创下了惠州媒体史上采访规模之最,也创下了惠州全媒体融合宣传报道深度之最。期间,集团航拍团队历时一个月、飞行3000多公里,将惠州海洋美景尽数展现在读者、网友面前。

2018年9月,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惠州新闻网等全媒体记者参与的惠州森林行大型采访活动圆满收官。30多名记者组成的全媒体采访团在近2个月的时间内,共开展了9站森林行采访活动,聚焦森林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森林文化、森林经济等情况。在《惠州日报》《东江时报》共刊发60多个版的图文报道,报道贴近行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了护绿、爱绿、植绿的宣传作用,营造了“森林城市·绿色惠民”的良好舆论氛围,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惠州林业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惠州报业全媒体采访组部分成员在穿越东江的隧道里合影留念。

 不畏难险

  总是第一时间在救灾现场

哪里发生险情,哪里就有惠报人逆行的身影。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惠报人用行动和报道践行了媒体人的初心使命。

2018年8月底至9月中旬,惠州经历了特大暴雨和强台风“山竹”两次极端天气灾害。灾情就是命令,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和泄洪一线采访,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展现出了“岭东雄郡”人民面对洪灾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而惠报人的身影也成为抗洪救灾大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团结的力量,无惧风雨。这场强降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岭东雄郡’人民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也照出了惠州人众志成城的精气神。我相信,这些在灾难中茁壮的气节和精神,必将成为惠州跨越发展的坚定力量!”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2018年9月2日在今日惠州网《东江论坛》发帖这样点赞,引发了惠州人朋友圈的刷屏,引起一座城市的强烈共鸣。

同年9月3日,一篇宏大的纪实报道《众志成城战洪灾 岭东雄郡谱壮歌——惠州战胜特大洪涝灾害纪实》在《惠州日报》重磅推出。接着,继续采写见报了《洪流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洪灾面前担当作为写下可歌可泣篇章》《洪峰浪尖中铸就新时代精神高地——惠东县党员干部抗击“8·30”洪灾纪实》,大力宣传党政干群救灾情况,深入挖掘抗洪救灾中的典型人物感人事件,很多读者看了被深深打动。

在这两场抗洪战役中,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实时传播抗灾一线信息,以1300多万的点击量,为抗灾胜利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惠报人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惠报人也毫不退缩。

2017年5月,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首次派出记者远赴万里之外的黎巴嫩采访。在地雷密布的怪石嶙峋山上、在战火调停后的营房,记者顶着酷热的高温,用笔头和镜头,连连发来了带着硝烟味的前线稿。《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等全媒体立体、全方位编播,让市民读到了滚烫的鲜活前线新闻。积累近10万字的采访素材和近万张新闻照片,“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全媒体报道获得100万+的阅读量。

这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首次独立派出记者前往海外采访,也是首家中国地市报特派记者前往海外采访中国维和部队官兵。这次全媒体采访报道活动,开创了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乃至中国地市报史与维和报道史上的多个先河,实现了“六个第一”。

 

惠州海洋行启动仪式。

 主动作为

  善当“翻译者”,助推政策完善

“我要活下去!我要读书!”2013年3月,一名8岁白血病患儿的求助信,牵动了所有惠州人的心。

这名白血病患儿叫魏东晨,于2012年暑假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M7。他的父母都是河源到惠打工的异地务工人员,40万元的高额手术费对一家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得到线索后,《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当事人了解详情。第二天,一篇篇鲜活、带着温度的报道见诸报端、网站,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市委领导得知消息后立即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立即研究制定援助方案,并通过新闻媒体发动爱心捐助活动,尽最大努力帮助小东晨渡过难关。

很快,小东晨的医疗保险(放心保)已经办好,惠州各界共为他捐款62.42万元。当年4月10日,小东晨在广州南方医院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同年5月5日,小东晨康复状况良好,办理了出院手续。

一个人获得关注与捐赠,很大程度上依靠运气;一个群体获得关怀与救助,依靠的却是体系。通过小东晨遭遇的报道,唤起了惠州对“小东晨们”的关注,医疗保障改革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2013年7月1日,惠州市大病二次补偿工作正式实施,所有参加惠州市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参保人,个人自付费用超过1万元的部分,均可以享受95%的二次补偿。

2017年,我市还实现医保与社会医疗救助和慈善救助无缝衔接,重大疾病特困人群的治疗费用,在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二次补偿报销后,还由民政部门“兜底”,进行社会医疗救助及各级慈善总会进行大病慈善救助,其中五保户等3类人年度医疗费用全额救助。当前,我市大病保险的保障范围已从城乡居民扩大到城镇职工,实现了所有参保人均可享受大病保险。

多年来,惠报人不仅做好政策的翻译者,更努力做好政策的推动者。将党的政策主张“翻译”给社会各界群众,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唱响主旋律,传递惠州好声音、好故事。

 发挥优势

  发展推进器,前行瞭望者

“成绩和光芒有时候会遮住眼睛,不做体检、不照镜子,就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改进的方向在哪里。”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新的思想解放热潮自上而下席卷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作为市委机关报,《惠州日报》开辟专栏《雄郡新语》、《惠州,快起来》,接连推出长篇专论《新时代大湾区,岭东雄郡当雄起》《惠州,快丢掉你的思想包袱!》《快醒醒吧,“装睡”的人!》等重磅文章推波助澜,“惠州快起来”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心愿和自觉行动。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党报仍然是新闻的主要采集者、发布者,在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权威性等方面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党报必须在坚守中突围,成为发展的“推进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

今年8月29日,“‘牢记使命 竞逐一流·高质量发展县区行’之问·策惠东”在《惠州日报》新鲜出炉,犀利的文风、独特的视觉、新颖的版式令人耳目一新。连续一周的报道,以“十问十策”的形式,从惠东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人才短板、发展瓶颈、思想根源等方面查找存在的不足,寻找症结所在,结合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力求为惠东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性、针对性、可行性建议,为惠东助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有益参考。

本次大型系列采访活动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策划组织,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广电传媒集团具体实施。

活动以检视问题为切入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开展宣传报道,通过专家建议、媒体观察、大众参与,为县(区)发展建言献策,促使各县(区)干部群众摒弃惯性思维、路径依赖,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能量,推动县(区)高质量发展。

两个多月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领导亲自带队,调研采访团队先后进入惠东、惠城、惠阳、博罗、龙门、大亚湾等县(区),走访县(区)职能部门、企业、“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基层群众,召开各行业、领域代表座谈会。从县(区)历史、文化、区位、思想根源、现实层面,深层次剖析县(区)发展的问题症结,形成了一篇篇带有温度、深度和广度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和系列专题新闻报道。

“报道有温情,更有辣度,为惠东下一步发展开出了很好的药方”“指出了惠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参考意义”“立足惠城现实,指出了发展存在的问题,引人深思”……《惠州日报》刊发的“问·策”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读者网友热议。广大干部群众也纷纷表示,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看到发展的希望,立志立足本职岗位,以雄武精神气魄积极投身国内一流城市建设。

文字惠州日报记者张 斐

图片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李松权 王建桥 姚木森 黄俊琦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