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螞蟻效應——一定不要得罪“最懶”的同事

  20%的"懶螞蟻"指導80%的勤勞螞蟻,難道動物界也遵循著效率法則?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如果已經站到了"懶螞蟻"的位置上,那不妨定下心來,好好"偷懶"。埋頭苦幹不如遊手好閒! 很多人都讀過有名的勵志寓言:蘇格蘭王子布魯斯帶領軍隊抗擊外國侵略者,一連打了7次都失敗了,他幾乎失去了信心。後來,他看到一隻蜘蛛在結網,結了7次都沒成功,但是仍然堅持結了第8次,終於成功了。他被這種精神感動,再一次組織抵抗,終於取得了勝利。寓言中的另一位"勞動模範"是螞蟻,它們往往代表了勤奮工作、任勞任怨,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日本北海道大學農學研究生院的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只螞蟻組成的日本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他們發現,大約80%的螞蟻從事某種工作,例如清理蟻穴垃圾或收集食物,很少停下來休息,但其他工蟻則整日無所事事,幾乎不參加任何工作。人們把它們叫做"懶螞蟻"。一般情況下,要表揚持之以恆、堅忍不拔的蜘蛛精神,批評不勞而獲、遊手好閒的懶惰螞蟻。可有趣的情況發生了,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了標記,並且斷絕了螞蟻的食物來源,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則"挺身而出",帶領眾夥伴向它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生物學家又把"懶螞蟻"全部抓走放在一起,結果其中80%的"懶螞蟻"變成了勤勞螞蟻,仍然有20%的螞蟻"懶惰"依舊,它們原來所在蟻群中的所有螞蟻都停止了工作,亂作一團,直到把那些"懶螞蟻"放回去後,整個蟻群才恢復繁忙有序的工作。20:80,這不就是帕累託80/20的效率法則嗎?80%的螞蟻都很勤奮,忙忙碌碌,任勞任怨,但它們離不開20%的"懶螞蟻"。

  "懶螞蟻"總能看到組織的薄弱之處,擁有讓螞蟻群在困難時刻仍然存活的本領,可以避免把全部蟻力投入到搬運食物的勞作中,總是可以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可以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勤與懶相輔相成,勤有勤的原則,懶有懶的道理,懶未必不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反過來想想那隻勤勞的蜘蛛,網為什麼會經常破呢?也許,它根本就選錯了地方,比如找了個風口來織網,網自然很容易就破。它為什麼不能換一個地方,非得一遍又一遍地修網呢?只能說明它沒有能力

懶螞蟻效應——一定不要得罪“最懶”的同事

生存智慧!

跳出狹窄的視野,找到問題的關鍵。有句話叫"會者不忙,忙者不會"。凡是像那隻忙碌的蜘蛛一樣,在企業裡忙得昏頭昏腦的老闆,一定是一個不懂管理的老闆。如果一個管理者不懂得管理,他就永遠不會發現問題的關鍵,可能會一次次延續錯誤的方法,這樣的企業難以成功。經常和生產一線車間班組的幹部職工交流思想,發現在一些幹部職工中存在這樣的一種較為普遍的認識,很值得思索。就是有一些幹部職工對企業中不直接參與安全生產的人員的貢獻存在一定偏見,認為這部分人很少能對企業的發展做出實質性付出,甚至在添亂和浪費企業有限的發展資源。 如何才能客觀而形象簡潔的分析存在於幹部職工中的這種認識,消除誤區,揭示問題,並加以合理評判引導。

  生物學家經研究發現,蟻群中,大部分螞蟻很勤勞,尋找、搬運食物爭先恐後,少數螞蟻卻東張西望不幹活。但是,當食物來源斷絕或蟻窩被破壞時,那些勤快的螞蟻一籌莫展,"懶螞蟻"則"挺身而出",帶領蟻群向它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挽救整個蟻群。懶螞蟻效應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一個組織中分工要合理,如同戰場上,需要有人馳騁沙場,也需要有人運籌帷幄,千萬不能因為追逐短期利潤而忽視那些"懶螞蟻"的作用。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鄭學益在闡述市場營銷理念時,以"懶螞蟻效應"做類比時說:"相對而言,蟻群中的懶螞蟻更重要,在企業中注意觀察市場、研發市場、把握市場的人更重要。"懶螞蟻效應"和企業用人觀察後,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成群的螞蟻中,大部分螞蟻很勤勞,尋找、搬運食物爭先恐後,少數螞蟻卻"東張西望"不幹活。當食物來源斷絕或蟻窩被破壞時,那些勤快的螞蟻一籌莫展。"懶螞蟻"則"挺身而出",帶領眾夥伴向它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這些"懶螞蟻"不被雜務纏身而長於辨別方向和指揮前進,能想大事、想全局、想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