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這3種飯別餵了,沒營養傷脾胃,寶媽們趕緊收藏了


前些天辭職表妹在家做起了全職媽媽,可能是受我的影響,只差100天的2個小龍子,差距越來越大。帶著孩子回孃家呆了一段時間,告訴我,之前舒服的日子,孩子直接交給老人來帶,自己悠閒多了,也不用考慮下一頓給孩子準備什麼飯菜,更不用像我這樣,起早貪黑,還要費心思的還是孩子飲食,舒服的結果,就是現在孩子成了很難伺候的小食客,吃飯這件事,簡直就是鬥智鬥勇,跟打仗一樣。

兒科醫生:這3種飯別餵了,沒營養傷脾胃,寶媽們趕緊收藏了


當初為了這個孩子,表妹特意去學了營養學,所以在孩子的飲食問題上,一般都做的比較嚴格,不會說是孩子想吃什麼就滿足,但是他奶奶太寵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我只要說不給孩子吃,孩子一哭或者一委屈,婆婆接著就訓斥表妹:“這怎麼了,你老公不也吃這些長大的嗎?”為此,表妹也很無奈,但是奉勸家長一句:有些飯就是不能給孩子吃,哪怕是哭鬧也不能縱容!

兒科醫生:這3種飯別餵了,沒營養傷脾胃,寶媽們趕緊收藏了


勸告家長:放過孩子吧,3種飯別餵了,沒營養傷脾胃,孩子易生病


1、湯汁泡飯

每次孩子不吃飯,或者不喜歡這頓飯菜的時候,“湯汁泡飯”就會出現,讓家長用來誘惑孩子乖乖吃飯,可能是因為湯汁泡飯有味道,便於吞嚥,但也正因為這樣,如果家長縱容孩子吃太多的湯汁泡飯,胃液會被稀釋,從而加重孩子脾胃的負擔。

兒科醫生:這3種飯別餵了,沒營養傷脾胃,寶媽們趕緊收藏了


那麼等待孩子最好的結果也可能是脾胃受損,營養吸收受阻,體質下降,經常生病,如果再嚴重一點,孩子的正常發育都是問題。

湯泡飯製作簡單,味道鮮美,而且主食被泡的軟軟糯糯,很好消化,卻不知道這會影響孩子的咀嚼功能和腸胃消化。記得小時候我家的長輩就犯過類似的錯誤,常年給孩子做湯泡飯吃,直到有天發現孩子經常嘔吐,才被帶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是嚴重消化不良。

原來,湯泡飯看上去軟軟糯糯,實際上卻對孩子的消化能力沒好處,畢竟大多數孩子在吃湯泡飯的時候,都不會細嚼慢嚥,因為有湯汁作為潤滑,輕易便能吞嚥下去,這樣反而給腸胃消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何況,湯飯一體的話,會讓孩子大量攝入主食,以至於減少對蔬菜肉類的攝入。營養攝入不均衡,對孩子的成長髮育自然是不利的。

還有一種補湯飯

有些家長認為從小就應該多補營養,孩子補得營養越多,才能越健康,何況有飯有湯才叫健康。

什麼最有營養呢?不是有那麼兩句老話嗎“?

湯養人”、“食物精華都在湯裡”,所以很多家長經常是在給孩子準備每頓飯菜的時候,必須要有湯,實際上,食物本身才是最有營養的,湯裡含有的大多是一些油脂,這些油脂就像石頭一樣,會壓垮孩子的脾胃,時間久了,並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育。

兒科醫生:這3種飯別餵了,沒營養傷脾胃,寶媽們趕緊收藏了

2、置氣飯

就是“生氣飯”,顧名思義,就是吃飯的時候儘量不要和孩子發脾氣,有什麼問題也儘量吃完飯之後再說。因為吃飯的時候如果生氣,寶寶的食慾難免會下降,可能吃幾口飯就不吃了。

憂傷脾,如果經常吃飯的時候生氣,寶寶可能會逐漸開始厭食,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非常不利。

家長對孩子有什麼意見,儘量挪到飯後再討論,給孩子一個安靜舒適的就餐環境,更有利於他們的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畢竟寶寶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吃飯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所以心情也非常重要。

3、睡前飯

有些家長是很寵孩子的,看著孩子晚上吃的少,睡前就再補上一頓,但是這個“睡前飯”可不是那麼容易吃的,哪怕只是一點小麵包也不行,因為正在發育的孩子,身體各臟腑太過嬌嫩,已經工作了一天的脾胃,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休息,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再去運化食物,所以“睡前飯”只是造成孩子脾虛積食的“一把刀”,一刀一刀的切斷孩子和健康發育之間的橋樑。

兒科醫生:這3種飯別餵了,沒營養傷脾胃,寶媽們趕緊收藏了


家長餵養孩子,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這完全是可以的,但是要結合實際,千萬不要“好心辦了壞事”,成為破壞孩子健康的罪魁禍首!

【貼心小提示】

好心提醒各位家長一句,孩子發育的道路上,家長照顧的再怎麼小心謹慎,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就像小兩口過日子,總會有磕磕絆絆的時候。

但是如果家長能夠幫助孩子呵護好脾胃,那麼,孩子成長道路上可能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育兒也會更輕鬆。所以,隔三差五給孩子喝些甜蘇末,來幫助孩子調理脾胃,增強脾胃的運化動力,減少孩子積食、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的出現,也能幫助孩子建立完善免疫系統,讓孩子能夠少生病。


關注@張巧林說育兒。掌握育兒的技巧,輕鬆育兒沒煩惱。學完就用,拿來就用的飲食安排技巧。健康解決方案。兒童營養與餵養、培養飲食好習慣、告別挑食偏食、選擇健康零食、生長髮育偏離、吃出好的免疫力、視力預防近視、越吃越聰明、如何吃出好的記憶力,預防性早熟,從多汗,睡眠障礙到健脾到食療,辨體質,食物屬性,只要關於吃與健康的問題,都匯聚在這裡,開啟你的學習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