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因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姜太公又名姜尚,名望,字子牙。因為姜太公的先祖為貴族呂氏,所以他又被稱為呂尚。傳說姜太公最早的職業是商人,他曾經“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殺過牛賣過肉,也做過買賣酒的生意。然而姜太公飽讀史書,胸懷大志,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大展宏圖。


姜太公:因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當時,殷商王朝因商紂王的暴政和荒淫已經走向了衰敗,而西部的諸侯國周國在統治者姬昌(即周文王)的治理下卻得到了壯大。姜太公為求發展,來到西周的境內,每天在渭水河岸垂釣。一天,姬昌外出遊獵來到渭水邊,兩人終於相遇。通過一番交流後,姬昌發現姜太公很有才華,於是“載與俱歸,立為師”。從此,姜太公成為周文王的輔佐大臣。


在輔佐周文王期間,姜太公超人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制定了一系列內外政策,為強大周國滅掉商朝做好了準備。外交上,他表面用恭順服從的態度麻痺紂王,暗中卻拉攏鄰國力量,勸說他們一同推翻紂王的統治。對內,他建議周文王實施“愛民”策略,主要發展農業生產。


他說,“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所以應該“薄賦斂”,“儉宮室臺榭”,“吏清不苛擾”。為此,他制定了新的規定,鼓勵農耕。他把農田分給了百姓也分給官吏,規定八家農戶可以共享私田百畝,官吏所得田地可以承襲。另外又規定農人助耕公田可減租稅,僅需繳納原租稅的九分之一。經過大力發展農業,周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幾年過後,鄰國也多歸附周國,出現了“三分天下,其二歸周”的局面。後來,周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姬發(周武王)繼承父志,繼續拜姜尚為國師,聽取他的意見在周國內施行各種富國強兵政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抓住紂王眾叛親離的有利時機,率領匯聚的各諸侯國力量,發動了“牧野之戰”。武王伐紂,一舉推翻了殷商王朝的腐敗統治,建立了西周王朝。


姜太公:因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因姜太公功勞巨大,分封他為齊國(今山東省東北部及河北、河南一部分地區)侯爵。如桓寬所著的《鹽鐵論》裡所說的,齊地沼澤多,土地鹽鹼化,不適合農業生產,屬於“地薄人少”的地區。姜太公來到此地後,因地制宜,在有效利用土地發展農業的同時,還開發利用當地的其他資源,大力發展工商業,使得齊國變貧窮為富有,並很快成為當時的強國。


在輔佐周文王時,姜太公就曾說過作為一國之君要有“六守”和“三寶”。“六守”即守仁、義、忠、信、勇、謀,而“三寶”則是指“大農、大工、大商”。他說,“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一個國君要想使國家強盛安定,應該同時發展“三寶”,使“三寶各安其處”,使“民不慮,則國安”。來到齊地建立齊國後,姜太公利用當地“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地理優勢,在經濟上實施“農、工、商”三寶並進的策略。


農業上,他根據齊地的土質特點,一面鼓勵百姓利用土質較好的田地種植水稻,一面倡導開發鹽鹼化的土地,種植可以用來釀酒、做糕的黍,這樣一來就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問題。副業上,因齊地富含礦藏,又靠海,鹽資源充足,所以姜太公又大力發展冶煉業和漁業、鹽業等手工業。手工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產品的貿易往來又帶動了商業的發展。


這個時候,姜太公又利用齊地交通便利的特點,大力發展與周邊各國的外貿經濟。他把自己在周朝為官時創立的貨幣制度“九府圜法”推行到齊國,使得齊地的物品買賣更加便利。周邊列國的百姓於是紛紛來齊購置貨物,齊國生產的農產品及工業產品行銷天下,齊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姜太公:因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姜太公“農工商”並進的經濟策略,使得齊國一下子變成了眾目所矚的東方大國。《史記》中《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