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通用元則——做人、做事沒有目標,就不會出色

你知道你為什麼活的不如意嗎?

你知道你為什麼做任何事情都平平庸庸、毫無起色嗎?

你知道你為什麼會經常迷茫嗎?

上面的靈魂三問是不是戳中了你的痛點?很正常,因為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如果人人都很出色,那就沒有什麼“二八法則”的說法了。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我們和優秀的人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是他們比我們聰明?是他們天賦秉異?還是他們起點比我們高?

我想說都不是,但似乎又比較勉強。有些人好像似乎天生就比別人聰明一些,有些人似乎就有別人沒有的天賦,又有些人似乎就是起點比別人高。

那麼,我想換個角度問問,讓大家樂意接受一些,我要問的是:“他們的優秀會影響到我們嗎?他們的優秀會妨礙到我們自己優秀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的。而且,大部分的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是和我們一樣,天賦平平家底也不怎麼豐厚的。

問題到底出在哪?很簡單:目標層面的差距

萬物通用元則——做人、做事沒有目標,就不會出色

我們和優秀的人最大的差距在於:

優秀的人是為了目標想盡辦法的做到,普通人是在做的過程中慢慢的迷失了目標

人是極具功利性的生物,可以這樣說,我們的一切活動都是有目的性的,為了達成目的的慾望就是我們行動的內驅力。比如,我們想活著,就會去工作賺錢;我們有性需要,就會去找伴侶;我們想延續後代,就會想要孩子等等。

按理來說,人人都想成為有出息的人,人人都想成為人上人,人們也都會為了自己的目標奮鬥,爭取出人頭地。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就成功的達到了目標,而很多人會失敗、一事無成呢?

萬物通用元則——做人、做事沒有目標,就不會出色

在討論之前,我們可以看看一個“認知地圖”的實驗,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認知地圖”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提出的。所謂的“認知地圖”,指的是在某種熟練經驗的基礎上,人的頭腦中會生成類似於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按照這張“地圖”,人們就會有章可循,不會感到迷茫。

為了驗證“認知地圖”,美國心理學家麥克法蘭用白鼠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他在一個實驗用的迷宮裡灌了水,然後訓練白鼠通過游泳到達目的地。

第二步:他又將迷宮中的水抽乾,然後看這些學會了游泳的白鼠能不能在沒有水的情境中同樣達到目的地。

實驗的結果是,在有水的迷宮中能夠游到目的地的白鼠,在無水的迷宮中同樣能夠順利地跑到那裡。

通過實驗,麥克法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白鼠在游泳的探索中,認清了哪條路是死路,哪條路通向食物,哪條路最近,而哪條路繞彎等等。白鼠在訓練中將這些信息同化到自己的“認知地圖”上面,從而明白目標在哪裡和應該怎麼走,而不是依靠固定的運動模式來達到目的地。

如上所示,不管是人生目標還是其它的目標,它的未知性其實就和實驗中的迷宮一樣,而我們就像其中的白鼠。

萬物通用元則——做人、做事沒有目標,就不會出色

認知地圖實驗圖

有些人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們會為了“有出息”這個目標在實施的過程中尋找各種辦法、道路,這種方法行不通,那麼他就會換一種,直到找到自己認為可行的方法並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不管是有水還是沒水、跑還是游泳,方法可以變,但他們的目標始終不變。

而一般人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會忘記了自己原來的目標是什麼。他們在實施的過程中,被其中的挫折、死路打擊的毫無鬥志,沒有想過這條路不通可以再換一條,他們只會把“有出息”的目標一降再降,終於成為了迷宮中出不來的一員。

如何解決這種生活不如意、平庸、迷茫的現狀?很簡單:

做一個有目標的人,幹有目標的事情

標題裡用上“萬物通用元則”,我認為並不誇張。我的理解是,做任何事情,必須得確定一個目標,然後去圍繞這個目標再考慮使用什麼手段。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我們做在其它方面的事物也是一樣,都可以運用這個元則:

一切為了目標服務,一切圍繞目標展開針對性的行動。

就比如文章開頭所說的,我們為什麼會生活不如意,會迷茫,達不到“有出息”的生活狀態呢?

就是因為我們在為目標努力的過程中慢慢降低了自己的標準,丟失了原來的目標。我們不再是圍繞“有出息”這個標準而活著,而是把標準降成了“沒出息”。我們在生活的迷宮裡經常碰壁,我們被沮喪、無奈的負面情緒包圍,我們會想要休息、要停下來。

這就是問題所在,一旦我們停下來,就不再有目標,就不會再去尋找其它的路。而這些其它的路當中,很可能就有一條是通往“成功”的路。

萬物通用元則——做人、做事沒有目標,就不會出色

有一句話說的好:“如果你沒有目標,就什麼也別做。”這句話其實有另一層潛臺詞:“如果你要做,就一定得有目標。”

我們得認識到:做任何事情,沒有目標就沒有主題,沒有主題,一切的行動就是無效的、低效的。

我們在生活中如果沒有一個高目標,就不會想努力的賺錢;在工作中沒有目標,就不會表現的很出色,才會平庸。我們不是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嗎:“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才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目標才是一切的根本。

這就好比寫文章,我們得確定一個主題、目標以後,再去圍繞這個主題來尋找素材進行內容填充,不管素材怎麼變化或者怎麼運用,主題才是骨架和根本;如果沒有“主題”這個目標,又從何寫起,又如何下筆呢?

萬物通用元則——做人、做事沒有目標,就不會出色

不只是生活目標和寫文章,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

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喜歡逐字逐句的讀,而且往往讀完一本書都不知道這本書在說些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這些人是沒有主題、目標或者說搞不清目標的閱讀。

很多人往往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讀一本書,只是人云亦云的為了讀而讀。他們把目標定在“記住書中的內容”層面上,而不是定在“我讀這本書對我有什麼用”的層面上。

我們要知道,“學以致用”才是學習、讀書的最高境界。如果讀完一本書,而這本書又沒有讓我們可以用的知識點或者感悟,那麼這種書讀的有什麼用呢?

高效有用的讀書,應該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帶有疑問、主題的閱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比如說,我們因為某些事情導致心理壓力影響正常睡眠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去閱讀心理方面緩解壓力的書。我們帶著“如何緩解心理壓力”這個目標來閱讀,在書中找到相應的章節,瞭解原理,學習解決辦法,再在現實中實際應用,這不就是一種無比高效的閱讀嗎?

同理,運用這種方法,只要是自己疑惑的問題或者想用又不懂的知識,直接去讀相應的書籍然後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應有,還會記不住嗎?

萬物通用元則——做人、做事沒有目標,就不會出色

總結:

王健林說過:“你的心有多大,你的舞臺就有多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真的是至理名言。

做任何事情,首先就是要確定自己的目標。

大的方面,目標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方向和提供足夠的動力;小的方面,確定一個具體的目標,再來針對這個目標運用相應的方式方法。

但不管是大目標還是小目標,圍繞目標來展開行動才是最基本的原則,是萬法不變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