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家:聽到孩子說開心事,歡呼“太好了”能讓孩子更幸福

我小孩每天一回到家,就會蹦噠蹦噠地跑過來跟我說起學校裡的事。如果遇到的是讓人難過的事,我會抱抱她表以安慰。而如果是有什麼開心的事,不管大小,我都會很興奮地說一句“太好了!”、“真是很棒的日子啊!”等作回應。

事實上,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校長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中,就引用一項心理學研究指出,“聽到開心事的時候,說‘太好了’,每天堅持做三次積極建設性反應,幸福度會提高,抑鬱症的發病率也會降低。”這是為什麼呢?

積極心理學家:聽到孩子說開心事,歡呼“太好了”能讓孩子更幸福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一、什麼時候跟孩子聊起開心事?

我們在開篇中說了,當我們聽到孩子說起開心事時,多作積極建設性反應,孩子的幸福度會得以提高。至於什麼是積極建設性反應,我將在後文中提及。這部分首先跟大家聊聊信息獲取的時間問題。即:孩子平常課業繁重,我們在什麼跟孩子聊起開心事,繼而很興奮地作出積極建設性反應才比較合適?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選擇“剛放學時”和“晚飯後”兩個時間段跟孩子聊起開心事:

剛放學時

想必每次放學後去接小孩的父母都會發現,從老遠的地方就能聽到校門口前的人聲鼎沸。孩子們攢了一整天的話似乎在放學鈴聲一拉響的那刻,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跟爸爸媽媽分享。但我經常聽到一些父母在孩子噼裡啪啦說了一通之後,隨便嗯嗯兩句應付了事,接著就開始了常年不變的發問,“今天老師講了哪些內容?”、“今天佈置了什麼作業?”,有的甚至會見縫插針地向孩子提問課本內容。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孩子們的分享慾望。

相反,如果我們在剛放學時就主動地問起孩子,當天在學校裡有沒有遇到什麼開心事,一來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讓他們知道,比起課業,父母會先把他們在學校裡過得開不開心放在首位。二來剛放學時,孩子對當天學校生活的印象還很深,對遇到了哪些人和事的記憶也比較完整,孩子也會因此說得比較多。這能夠讓我們對孩子的學校生活有更全面的瞭解。

積極心理學家:聽到孩子說開心事,歡呼“太好了”能讓孩子更幸福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晚飯後

之所以說晚飯後跟孩子聊開心事也比較合適,則是從健康角度考慮的。家庭醫生在線網就曾撰文指出,“飯後不宜立即看書。這會使血液集中於大腦,從而導致消化系統血液量相對減少,不利於充分吸收營養。”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一放學或晚飯後就跟我們分享的習慣,我們應該鼓勵並讓他們繼續保持。切忌因為孩子總是說些在我們看來雞毛蒜皮的事情,就覺得不耐煩,而不讓孩子說下去。

如果孩子還沒養成向我們分享開心事的習慣,我們不妨在上述的兩個時間段裡做有意識的引導,打開孩子的話匣子。讓孩子瞭解到父母對他們的學校生活有強烈興趣,繼而有意願跟我們分享。

積極心理學家:聽到孩子說開心事,歡呼“太好了”能讓孩子更幸福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二、在孩子說起開心事時積極回應,有什麼好處?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中指出,要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務必記住三個關鍵詞,“陪伴”、“尊重”與“信任”。

而在聽到孩子向我們說起開心事時積極回應,就能很好地做到以上三點:

陪伴

我們都明白,“陪伴”與“陪著”是兩種親子互動。有些父母即使就在孩子身邊,陪著孩子玩,陪著孩子做作業,孩子還是覺得父母不重視他們。這是因為有些父母只做到了身體上的陪著,卻未做到從心理上的陪伴。而如果我們能在孩子的分享過後積極回應,實則是在向孩子表態,我們有在認真地傾聽他們說話,並且為他們遇到的開心而激動興奮,這會讓孩子的快樂感加倍。

尊重

有些父母以為給孩子買漂亮的衣服、新潮的玩具等物質,就是在向孩子表達尊重和愛。這種做法完全是把成人間拉關係的那一套,用在了養兒育女這件事情上。但其實,孩子即使收到再昂貴的衣服、再高大上的玩具,他們當下內心裡產生的那一點點興奮,都會在父母對他們愛理不理的時候打回原形。不要把小孩想得太複雜,有時候只要我們能夠做到從工作電腦前暫時挪開,從刷微信逛淘寶的手機屏幕上稍稍抬起頭來,認真地看著孩子的眼睛,完整地耐心地聽完孩子向我們分享的快樂,就是在表達對孩子的尊重,能夠很好地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關係中的價值。久世浩司曾一針見血,“如果孩子無法從父母處感受到尊重,那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輕視或忽視了孩子的存在。”

積極心理學家:聽到孩子說開心事,歡呼“太好了”能讓孩子更幸福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信任

此處所說的“信任”,是指我們不要質疑孩子情緒的真實性。什麼意思呢?

這裡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吧。我女兒有一次在美術課上畫了一幅非常棒的畫,受到了老師很高的評價。她那天回家後拿著畫很高興地跟我們說起這件事,但是我和她爸在看到畫的當下,卻沒有選擇相信她,甚至很嚴肅地問她到底有沒有拿了別人的畫來謊稱是自己的作品,反反覆覆地問了將近半個小時。因為那幅畫畫得確實非常棒,在她那個年齡段應該說是不大可能做到的。後來女兒被我們問得委屈極了,回到房間裡自己哭了起來。第二天我特意為這事問了班上的美術老師。老師說畫是當堂作業,她是親眼看著我女兒畫出那幅畫的,所以根本不存在盜用和撒謊。

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當孩子向我們說起一些開心事時,別急著質疑,而應該嘗試去相信孩子並順勢給出積極的回應。這種對孩子的信任,才能鼓勵他們不斷突破自己原有的水準,並勇於提升自我,而不是在父母的質疑聲中自卑得止步不前。

三、當孩子跟我們說起開心事時,我們怎樣恰當地做積極建設性反應?

在前文,我們提到,“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聽到開心事的時候,說‘太好了’,每天堅持做三次積極建設性反應,幸福度會提高,抑鬱症的發病率也會降低。”

事實上,在聽到孩子跟我們說開心事的時候,回應“太好了!”只是一個舉例。並非說只有“太好了”三個字能對幸福度的提高有所作用。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跟孩子說其他的內容。但具體可以說哪些內容,以及應該怎麼說呢?

積極心理學家:聽到孩子說開心事,歡呼“太好了”能讓孩子更幸福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中列舉了人在聽到喜訊時的四種常見反應:“積極建設性反應”、“消極建設性反應”、“積極否定反應”和“消極否定反應”。下面就拿剛才我女兒向我們展示畫作的事為例,一一分析:

積極建設性反應是,很興奮地說,“哇,太好了!讓媽媽仔細看看你的畫,你是怎麼畫出這麼棒的畫作的呢?”後續還可以帶孩子出去吃一頓、讓孩子上感興趣的繪畫班等作為獎勵。

消極建設性反應是,語氣冷淡,就只像討論當天的天氣,說“哦,是嗎?”然後對話戛然而止,後續也沒有其他任何表示。 積極否定反應,則如同我那時的錯誤。雖然不是消極的“哦,是嗎?”式的敷衍了事,但反應的積極角度卻跑偏了。不是積極地回應孩子的開心,相反是積極地否定孩子、質疑孩子:“真的嗎?這是你畫的?你不會是盜用了其他同學的畫說是自己的吧?”

消極否定反應,則是最糟糕的一種情況。它是直接忽略孩子的話,反而轉向其他的話題,比如沒有順著孩子所說的事情做任何表態,反而是問學校作業、當天上了什麼課等其他話題。

想必在對比上述的四種反應之後,你會很清楚地瞭解,積極建設性反應是回應孩子說起開心事後的最佳表態。也就是說,我們在回應孩子的時候,應儘量避免後三種反應,而要多作積極建設性反應。

當然,就像我在上文中提及的,聽到孩子說開心事時,說“太好了”只是積極建設性反應的其中一種。具體話語應該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具體反應。但基本上,“積極建設性反應”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五個要點:

①反應要及時。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儘量在孩子跟我們說開心事的當下,就馬上做出積極建設性反應,而不要以工作還沒做完、微信還沒聊完等理由讓孩子“先等等”。否則,即使後來我們展示出為孩子的開心而開心,孩子也會覺得父母沒有把自己放在生活的優先級,就不怎麼開心了。

②順著孩子的話聊下去。如果一時想不出如何回應孩子,可以重複一遍孩子的話,然後在句末加上“太好了!”等感嘆詞表達喜悅,比如說“你這次數學測驗拿到了100分,真是太好了!”

積極心理學家:聽到孩子說開心事,歡呼“太好了”能讓孩子更幸福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③對孩子提及的開心事多作正面評價。比如孩子被學校老師選為晚會節目的領舞,正面評價就是“哇,你可以在全校小朋友面前展示你的舞姿呢,太好了!”。而

如果你確實對孩子能否兼顧學習和課外活動有所顧慮,你就可以說,“你能夠在全校小朋友面前展示你的舞姿,真是太好了!媽媽相信你也能平衡做作業和排練節目的時間,做到學習和表演兩不誤的!加油!”把顧慮轉成鼓勵,實際上也是正面評價的一種。

④反應要真誠。有的時候,孩子的開心是很單純很淺薄的。就比如我小孩,在逛商場時聽到了一首歌,也會因為自己能跟著哼唱幾句而開心。但實話實說,她唱得不怎樣,而且跑調很嚴重。所以,我不會違心地表現得太高興,甚至盛讚她是天籟之音。而是會選擇我女兒跟著哼唱這件事中的可取部分,做真誠地反應,比如為她能夠記起歌名、會唱歌詞裡的某些生僻字而高興。別看孩子小,其實父母的反應是否真誠,他們是能夠感受得到的。如果我們的反應不夠真誠,那麼反應就是無效的。孩子不會從中得到任何幸福感,相反會覺得父母在欺騙他們,得不償失。

積極心理學家:聽到孩子說開心事,歡呼“太好了”能讓孩子更幸福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⑤反應不需要過長。不是說當孩子跟我們說了開心事後,做出積極建設性反應的時間越長,效果就越好。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中就指出,“父母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有時,反覆體驗某種簡單、短暫的積極交往方式,就能創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因為某件事而難過得哭泣時,父母們會習慣性地停下手上的工作去哄,去安慰孩子。但如果孩子說的是一件開心事時,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有的甚至認為對孩子提及的開心事表現得太過激動,容易讓孩子將來一遇到小小成功就驕傲自滿。

實則不然。

心理學研究早就表明,“決定一段關係好壞的是當聽到對方的好消息,而不是壞消息時你如何反應。”所以,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向我們報喜的時候,不妨拋開所有質疑和顧慮,先全心全意地替孩子高興,為他們的喜悅喝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