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本該是"少女殺手"的司馬光,為何出場就被彈幕"懟"?

“公忠信孝友,恭儉正直,出於天性”

,這是大文豪蘇軾對於司馬文正公的評價。在近日裡炙手可熱的電視劇《清平樂》中,他是以一個風度翩翩,博學多識的少年形象登場。完全不同於流傳的畫作中,年近遲暮的老朽,這也使人眼前一亮。

《清平樂》:本該是

“玉爵弗揮,典禮雖聞於往記;彩雲易散,過差宜恕於斯人”。劇中的他也是非常仁義之人,對於御賜物品碎裂一事並未過多追究。就連宮中的小黃門,都紛紛誇讚他是一個大好人。

(一)、執於守舊,過於迂腐

在司馬光出場的時候,在彈幕上出現了一片謾罵之聲。有人說他是割地的罪魁禍首,也有人說他鼠目寸光。司馬光的名號可謂是婦孺皆知,黃口小兒瞭解他是因為其砸缸救人的故事。而成年人知道他,則是因為其著作《資治通鑑》。

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本編年體通史,書名也是由神宗親賜,寓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從他在劇中仁義的表現,以及其文學成就而言,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博學強知的好人,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對他不滿呢?

1. 保守派代表人物

司馬光年少成名,而且非常好學。

《資治通鑑》成書以來,引得無數學子競相爭讀。它打破了史書不作目錄,以年檢索的舊例,將歷史編纂類型史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後世還將它與《史記》並列,且稱兩書的作者為“史學兩司馬”。

作為一個文人士子而言,司馬光的成就無疑是極高的。在做人方面,他剛直不阿,不貪戀錢財。但是作為身居高位的尚書左僕射和門下侍郎而言,他就顯得有些不太合格。司馬光代表的是保守勢力,所以在各個方面都顯得比較守舊。

但是社會是不斷髮展的,不能總是用古代聖人的觀點來約束當下社會的發展。司馬光自幼接受儒學薰陶,深受仁義禮智信的教導,這自然是好事。但在治國理政方面,要因時而異。倡導仁義固然是好,但也不能太過迂腐。

《清平樂》:本該是

2. 新舊勢力的衝突

正如《清平樂》中所演繹,仁宗對於司馬光非常讚賞。在聽其論述以後,龍顏大悅而且還送給了他琉璃盞。剛剛出仕,便能得此殊榮,是為臣之人的莫大殊榮。在許多觀點上,仁宗都與司馬光相契合,因此也頗得賞識。

“一朝天子,一朝臣”。仁宗死後,劇中的趙宗實改名為趙曙,順利繼位,是為宋英宗。但他在位時間不長,不久後神宗繼位。在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宋朝的三冗.

即宋祁所提出的“天下有定官,官無限員,一冗也;天下廂軍不任戰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無數,三冗也”。當然,也有人認為應該將冗費,替換冗僧。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上任以後他立志要改變仁宗朝和英宗朝的局面。於是就啟用了王安石,兩人一拍即合想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作為保守派的司馬光,是極力反對的。新舊黨爭大戰,一觸即發。

(二)、一封朝奏,九重天

改革自然會觸碰許多人的利益,也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司馬光就是堅定的反對改革者,再加上他是仁宗朝的重臣,神宗繼位以後自然對他頗有忌憚。並且王安石的變法思想,仁宗未曾採納,這也與司馬光有些關聯。可以說,仁宗和司馬光是知己而神宗與王安石是知己。

《清平樂》:本該是

1. 少時砸缸,入仕砸宋

王安石在剛剛推行青苗法之時,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勢力便極力的上書反對。否定變法,便等於否定神宗。所以,他很快被排擠出了權力的中心。在家賦閒十五年,最終也因禍得福著成了《資治通鑑》。

司馬光與王安石本來並無什麼個人之間的矛盾,甚至還有幾分惺惺相惜之情。但正因為其太過守舊,所以才會有水火不容之勢。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就是革除弊政,所以一定會遭受到保守派的反對。

從結果來看,變法充實了國庫,打擊了不法商人還提高了軍事力量。雖然觸及到了許多人的利益,但在總體上還是好的。並且凡事都需要探索,如果再多給王安石几年時間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靖康之變。

司馬光和韓琦等人太過於守舊,極力的反對變法。再加上曹太皇太后以及神宗母親的阻撓,最終變法難以為繼。以至於改變宋朝命運的唯一契機,也蕩然無存。

2. 錯用奸臣,終為罪人

神宗去世以後,高太后垂簾聽政。她本人就是保守派的堅持者,所以手握權力自然也不願意看到變法再繼續維持下去。司馬光在高太后的支持下,重新回到了權力中心。《宋史》記載,他上《請革弊札子》,將王安石的變法比作是禍國殃民的毒藥。

高太后則將他們稱之為“亂臣賊子”,在司馬光的勸諫下凡是參與變法之人不論有罪無罪一律發配戍邊。同時,還大興文字獄只要與王安石有牽扯之人,在朝中紛紛遭到排擠。一時之間,朝中人人自危。

司馬光還任人唯親,其中就有大奸似忠的蔡京。蔡京也是利用黨爭,屢屢剷除異己。而且還提拔了童貫。讀過《水滸傳》之人,都瞭解此二人在徽宗朝時把持朝政,禍國殃民的罪責。當然演義不能比作歷史,但他們的確不是什麼好人。

《清平樂》:本該是

最主要的是司馬光等人無視哲宗,還有人勸他要以“父子義”設身處地的為小皇帝著想。而他卻不以為然,一貫的順從高太后的指示。司馬光以“天若祚宗社,必無此事”之名,繼續無視哲宗。待其親政以後,便開始了對保守派的打擊。

(三)、割地求和,過於忍讓

電視劇《清平樂》中,仁宗對於西夏党項和契丹遼國的態度一直是想要保持和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百姓安居樂業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當然,也有人會認為這是為其洗白。但不管怎麼說,割地賠款一事在宋朝時有發生。劇中的仁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驕傲的稱道,給遼國的錢,不如賺他們的多。如果宋朝真的有實力,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作為仁宗的堅定支持者,司馬光與仁宗在對外一事上出奇的一致。

1. 一昧妥協,步步退讓

宋朝因為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導致在軍事問題上節節失利。兵不認將,將不識兵。打仗需要的是指揮者與士兵們的密切配合,但是趙匡胤為了防止藩鎮割據以及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情況再度發生,於是不遺餘力的打擊武將。

本應是文官武將各司其職,那時卻成了文官壓制武將,在各方面處處掣肘。而且當時遼國和西夏分別在西北和東北地區虎視眈眈。熙寧變法時期,北宋的軍隊已然收復了太祖時期所佔有的河湟千里之地。

《清平樂》:本該是

但是司馬光上任以後,在各方面全面否定了變法派的作為。對於西夏,還是奉行一貫的妥協政策。在他的主張之下,把將士們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收復的安疆、葭蘆、浮圖以及米脂四鎮全部歸於敵手。他所做的,完全是為了苟且偷安而全然不顧將士們拼死拼活打下的江山。

2. 功過爭議,千古不休

司馬光作為一個文人而言,他的文學成就自然無人否認。但是作為一個身居高位的官員,他的思想太過於保守。當然,不能用現在的眼光看待當時的事物。王安石變法的思想,對於集權制的宋朝而言實在是太過前衛。

而且他的青苗法和募役法確實對於底層百姓而言,都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如果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變法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對於農民而言確確實實的觸及到了其利益。當然,其初衷是好的但是侷限性也不小。

司馬光則是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量問題,但是做的又太過。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變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司馬光在重登權力巔峰以後,全盤否定而且任意打壓變法之人確實有些私心。在他自己看來,割讓土地是為了給朝廷以喘息之機,給生民以修養之時。

所以,當時的百姓對他還是非常感激的。不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他們都有一顆拳拳報國之心。但是兩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待事物的眼光自然也不可能一樣。此二人都是爭議人物,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清平樂》:本該是

打仗自然會消耗民力物力,而且邊疆地區的百姓又要經歷禍患。司馬光是站在民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自然不願意看見戰事頻仍。但他的眼光有一定的侷限性,戰爭是為了和平而苟且換來的和平,並不是真正的和平。總有一天,還是會爆發戰爭。

結語:

自古以來改革必然要經歷腥風血雨,就像商鞅變法,他自己本人還被五馬分屍。而司馬光的眼界有些過於短淺,並未往長遠處考慮。其實,這也是受到了仁宗的影響。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瑕的,作為一個文人而言他可以稱之為楷模但並不是一個好的臣子。

參考文獻: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