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月內,超90個城市“援救”樓市!銀保監會發聲,經濟日報迴應

雖然大家一提到房價就感到頭疼,可我們不能否認一個事實:房地產行業就是經濟的“壓艙石”。

從投資額來看,中信建投證券曾發佈過一組數據: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數據的統計最早從1986年開始,經過30多年的發展,2018 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已經超過了12萬億,是1986年的1200倍,年均增長24.8%。

注意這兩個數字:1200倍,年增長24.8%!

這樣的速度,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可以與之相比,更關鍵的是,在房地產逐漸壯大的過程中,還拉動了上下游數十個行業的擴張。

有數據顯示,在本輪房價上漲潮尚未啟動的2015年,房地產最終需求的變化對於GDP的拉動作用達到了9.9萬億,佔GDP的14.6%。

按投入產出延長表來計算,房地產對建材、金屬、化工、金融、批發零售、交運倉儲等行業的拉動作用超過了20%。

4個月內,超90個城市“援救”樓市!銀保監會發聲,經濟日報回應

對各個城市來說,房地產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開發商賣出去房子,購房者湧入城市紮根,上游地價攀升,賣地收入增加,城市基建更新速度加快,“盤子”才能越做越大。

以2019年為例,從40個典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來看,2019年達到了28609.1億元,同比增長18.6%。

其中,杭州、上海、廣州、北京和南京五個城市土地出讓金排名位居前五位,這5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總額合計超過9400億元。

因此,在2020年遭受短期事件衝擊後,無論是考慮經濟的活躍度,還是各個城市的收支,救房地產如同“救火”,一旦房子賣不出去,房企不願拍地,工地無法順利復工,影響的是數十個行業的產業鏈,幾百個城市的基建。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今年各地發佈如此多的救市措施了。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繼續多發,在2月份高達單月75次歷史紀錄的基礎上,3月單月再次發佈了60次房地產相關調控政策。

整個一季度,累計房地產調控次數高達171次,而2019年同期只有104次,同比上漲65%。

也就是說,3個月的時間內,各地發佈了171條政策馳援房地產,其中既有緩解房企現金流的預售條件放鬆,也有提高購房公積金額度的需求端提振措施,還有減稅降費等諸多利好。

4個月內,超90個城市“援救”樓市!銀保監會發聲,經濟日報回應

比如,僅2月12日一天,就有上海、浙江、西安、無錫、南昌五地發文,為房企紓困。

隨後,濟南、天津、南京等多個城市明確土地款可申請延期或分期繳付,放鬆預售條件。

2月19日,已經實行4年土拍成交捆綁開發商賣房的蘇州,取消了現房銷售、封頂銷售。

進入3月份,又有山東住建廳宣佈符合條件的房地產項目適度降低預售條件,廣東江門15條措施穩樓市,鼓勵外地人才在限購區域買首套房。

到了4月份,內蒙古赤峰鼓勵個人購房,二手房交易稅財政100%補貼,湖南資興年底前購房給契稅補貼、鼓勵團購和房企讓利銷售,蘭州將商業地產貸款首付比例從七成降至五成。

密密麻麻,如過江之卿。

這些城市有多少呢?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14日,已有超過90個城市發佈了不同程度的房地產調控政策。

要知道,每個月統計局發佈的權威房價指數構成裡,全部加起來也只有70個城市而已,克而瑞、中指院等研究機構平時監測的重點城市不過30-50個罷了,中指研究院發佈的百城房價指數的樣本城市總共是100個,超90個城市都在“援救”樓市,足以說明房地產對地方上來說有多重要。

不過,密集的鬆綁措施下,我們卻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發佈後又撤回。

自節後至今,已經有7個城市樓市調控政策出現 “1日遊”的現象。

4個月內,超90個城市“援救”樓市!銀保監會發聲,經濟日報回應

先是河南駐馬店,2月21日提出降低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隨後從官網撤下,按原政策執行。

隨後是廣州,3月3日明確商服類項目未完成規劃報建手續的不再限定最小分割單元;商服類項目不再限定銷售對象,已確權登記的不再限定轉讓對象。在3月4日,政策又重新發布,撤銷了這條規定。

還有濟南,3月15日提出“預售監管資金即徵即返”;“在先行區直管區範圍內購買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商品住宅的,不受濟南市限購政策約束”。

兩天後的3月17日,新版政策中關於預售監管集資即徵即返、不受濟南市限購政策約束等表述刪除。

還有寶雞、青島、海寧和荊州。

3月12日,陝西省寶雞市政府發文明確,各銀行要積極爭取降低首套住房貸款首付比例政策,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由4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就在新政僅僅公示不到12小時,即遭到下架處理。

3月24日,“非海寧戶籍人口在海寧限購一套住房”政策暫不執行。

4月10日,青島發佈“限時100天取消限售”,3天后,青島市住建局下發通知,不僅對限售規則做出調整,而且刪除了人才購房優惠政策、青島外出求學大學在校生買房享受青島戶籍購房政策等相關規定。

4月22日,荊州發佈通知稱,決定停止執行4月20日發佈的樓市調控政策。

駐馬店、廣州、濟南、寶雞、青島、海寧、荊州,這些城市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樓市調控“一日遊”?

原因很簡單,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任何給樓市鬆綁的政策必須要適度,不能過火。

舉個例子,像西安、上海、杭州、無錫給房企現金流予以支持,還有減稅降費的優惠,從供給端給樓市減壓,這樣的政策對市場的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

但是,像以上7個城市動輒降首付、放鬆限購,直接刺激樓市的“需求端”,會導致市場投機情緒盛行,撤回也就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了部分城市存在投機情緒升溫的苗頭。

拿最近的深圳樓市來說,根據新華社4月23日的報道,一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近年“經營貸”利率在4%—7%之間波動。而當“經營貸”利率低於房貸,且實體經濟疲軟時,“經營貸”就存在流入樓市的套利空間。

4個月內,超90個城市“援救”樓市!銀保監會發聲,經濟日報回應

這位銀行客戶經理算了一筆賬:“按照我們行現在的利率算,貸款300萬元,房貸月供約16000元,如果用‘經營貸’的話,算上利率和每年的資金過橋費,平均月息約11000元,每個月能少付5000塊。”

樓市出現過熱現象,必然會引來調控的高度注意,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4月22日,針對近日深圳房抵經營貸資金流向問題,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新聞發言人肖遠企表示:貸款一定要按照申請貸款時的用途真實使用資金,不能夠挪用,如果是通過房產抵押申請的貸款,包括經營和按揭貸款都必須要真實遵循申請時的資金用途。

他表示,銀保監會要求銀行一定要監控資金流向,確保資金運用在申請貸款時的標的上,對於違規將貸款流入到房地產市場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

銀保監會選擇在此時發聲,一定有其深刻的用意。

正如央媒《經濟日報》在4月23日的評論文章中回應的那樣:自2月份以來,各地均面臨較大經濟發展壓力,而保持樓市平穩健康發展成為穩定經濟的重要抓手。

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個別地方出臺政策過於隨意,部分政策明顯觸碰“紅線”,只有牢牢守住“房住不炒”大原則,樓市調控政策“N日遊”這種怪事方能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