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讓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這次疫情讓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作者 l 隔壁老黃

編輯 l 文文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一場疫情,把大家的生活、工作、出行計劃都打亂了,經歷過去這幾個月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01

安靜的能力

賦予我們內心最強大的力量

疫情期間,在武漢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醫院環境嘈雜,每個人臉上都表現出焦慮、不安、恐懼……

記者無意間拍攝到了一位看書的年輕人,他有些與眾不同,他就這麼靜靜地靠在床上看書,似乎周遭事物與他無關,獨享一份寧靜。

這次疫情讓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很多網友評論說:

這份靜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泰然、從容、淡定、生生不息的渴望。

同在方艙醫院的還有一位大三的學生,邊治療邊學習考研英語。

這次疫情讓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他說要考“新聞傳播”,願望是考上武漢大學。

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 還能靜下心看書。想想看, 我們待在家中,有多久沒有靜下來讀完一本書,有多久沒有靜下來思考好好思考未來了?

我們每天過著重複的生活,一停下來就拿著手機盯著屏幕,然後不斷地刷刷刷,用這種虛假的繁忙來掩飾內心的焦躁。

靜,成了我們“奢侈品”級的能力。

陶淵明曾寫道: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對抗喧囂世界的不是千軍萬馬,而是你內心的平靜和滿足。

靜,是我們應對世界多變最好的武器,它有一種無聲卻堅韌的力量,讓我們能遇事不慌亂,更不會因為外界的喧囂誘惑所煽動。

諸葛孔明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我想疫情之中,我們的內心更加需要保持一份“寧靜”,來度過漫漫抗疫長路,需要培養一份“寧靜”,在聒噪的環境中繼續成長,為將來找到更好的路。

這次疫情讓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02

陪伴的能力

人生中給家人最長情的告白

疫情讓我們的社交活動變少了,留著家中的時間變多了, 何不暫時拋下焦慮,放下手機,趁著這個機會好好陪伴家人。

作家龍應臺曾說:“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我們都知道食物有保鮮期,其實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

我有個朋友生完孩子,為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和老公商量把留在給老人帶,夫妻二人趁年輕去北京拼一拼。

夫妻二人離開老家,開始了北漂的之路,北漂的生活確實苦,最難的還是經濟壓力,每天一睜開眼就是房租、出行、伙食費、水電費........但憑著吃苦耐勞硬是堅持了下來,夫妻兩人的收入慢慢增多,生活條件也漸漸改善了。

但孩子也成了朋友心中最大的痛。

孩子需要陪伴,長久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關係難免生疏,甚至到後來回去孩子都不讓抱,一抱就哭。好不容易建立了親熱感,又要匆匆離開去工作。

這次疫情,朋友難得放了一個長假,每天、陪伴孩子玩遊戲、做美食、晚上講故事,陪睡覺……

前幾天朋友說:“我可能要重新做一次選擇了。”

我知道做這樣的決定很難,還是為她感到欣慰,其實不僅僅是外出北漂一族有類似的情景, 在大城市生活的很多年輕父母,早出時孩子還沒醒,晚歸時已經睡著,好不容易到了週末,又要加班、運行項目、各種會議、人際交往……

童年欠缺的陪伴,日後長大再多的陪伴也彌補不了。這次疫情似乎讓一些人停了下來,開始反思自己從前的生活,反思陪伴孩子和家人的時間太少。

沒有掙得完的錢,只有眨眼長大的孩子。

無論多忙,多抽出時間陪陪家人孩子吧。

這次疫情讓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03

成長的能力

成長就是不斷和過去的自己告別

很多人的長大,其實是生理的長大,從學校畢業後就停止了學習,停止了成長。

面對2020年的疫情,很多時候我們都無能為力,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保持成長。

因為“人到了一定年齡,自己就是那個屋簷,再也無法另找地方躲雨了。” 做成年人,我們肩頭的責任和壓力,根本避無可避。

比如我是做線下培訓業務的,疫情對整個業務衝擊很大,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我的同行朋友們深知其中煎熬,一位朋友嘆息到:“哎,這波疫情不知道接下來到底該怎麼辦?”

其實在很多個夜裡我也曾輾轉難眠,苦苦思索:接下來的路到底該如何走?

我們是時候放下固有的思考方式、產品模式了,必須重新思考、重新選擇未來的路。而這個過程一定是伴隨著痛苦的,一定會讓人糾結、煩躁、迷茫,但我想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於宙在《我們這一代的困惑》一書中寫道:

“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

什麼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誇耀,那麼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誠如於宙所言: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安於現狀還是砥礪前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其實,人生中每一次的告別,都是在“自謀生路”。儘管在這種蛻變中,我們會迷茫,會躊躇不前,不會不知所措,弄不清楚自己該如何去做。

魯迅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比喻: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口呷一口明白的。

成長,是一個失去的過程,也是一個獲得過程。努力做,總會見到曙光。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前方沒有終點,我們一直奔跑在路上。

這次疫情讓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04

社交的能力

原來,99%的社交都可以放棄

無用社交,卻可能是成長路上的一道障礙。有人可能會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朋友大熊就是如此,他原本把下班、週末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各種社交。

剛開始似乎確實有成效,他身邊很多朋友,接觸了很多人脈,但很多見了一次就幾乎沒什麼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連原本關係不錯的朋友也大多漸漸疏遠,真正遇到事情願意出手幫忙的更是少之又少。

梁朝偉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朋友應該刪繁就簡。”

一位博士文中的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沒獲得博士學位之前,自己去也去社交,很少有人主動找我,大多數都是我主動花時間找別人,但現在很多人會主動來找我,我懂現在為什麼有人主動找我了。”

真正的人脈從來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識你,尤其是當你困難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認識你,朋友要看質量不要數量。

這場疫情讓我們終結了大多數社交活動,但真正的朋友即使很少聯繫,感情也不會因此而消淡,有些朋友即使天天見面,關係也不過如此。這正如古語所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濃如鱧。

在疫情之中我們可能更容易發現,99%的社交其實是無效的,捨棄無用社交其實可以更專注於自己的成長,獲得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

做一個優秀的人,靠著自己的光便能照亮人生。所以, 與其花時間經營人脈,不如用心經營自己的人生。

這次疫情讓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05

賺錢的能力

錢,是成年人最大的安全感

疫情像一隻突如其來的“黑天鵝”,很多人此時最大的願意可能就是:活下來!

活下來的條件是什麼?要麼有足夠的存款,要麼足夠的掙錢能力。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人到30歲,有多少存款才能有安全感?”

獲得高讚的答案是:“如果你半年不工作,你的生活依然可以照常運作,包括你的房貸,車貸信用卡等都能正常還款,那你就擁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生活也不會太緊繃。

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的狀態就比較危險了,任何一件突如其來的風險,就足以讓你、乃至整個家庭遭受重擊。

存款的多少因人而異,但至少我們要有足夠的儲蓄和賺錢能力,才能夠在較長的時間內給自己和家人一份生活保障。

很多時候,金錢,才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安全感。

世事無常,我們無法預測危機到底何時到來,唯一能做的就是優化自己的消費觀,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

羅振宇說:“這個時代,合法掙錢是每個人最有尊嚴的生活方式。“

深以為然。

最後送給你泰戈爾的一句話:“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我們要做的就是懷揣夢想去努力靜待美好的出現。”

相信我們一定會抗疫勝利,走向美好未來。

這次疫情讓我徹底明白:這5種能力,才是每個人最需要的

圈子封面

粥左羅和他的朋友們寫作交流圈

圈主:粥左羅頻道

6406成員

進入圈子


本文來源:公眾號 @粥左羅,作者隔壁老黃。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