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原創文/潤玉程

中國山水畫在世界藝術之林中佔據著獨特而無可比擬的地位。作為記錄中華歷史載體存在的中國繪畫,藝術能隱性地反映人類最真實的情感。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中國畫有山水、人物、花鳥之分,皆獨立成科,最早出現的是人物畫,在兩漢三國時期山水畫僅為作人物畫之配景,以此為萌芽,至魏晉南北朝之後才逐漸成為獨立之畫種。可山水畫後來居上,成為代表中國畫最高水平與最高境界的門類。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山水藝術在不同時代人的眼裡,山水的內涵其實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中國的先哲如莊子包括孔子,雖然都曾從涵養心性的審美角度留下過讚頌山川的言辭,但這在遙遠的上古不過是空谷足音.因為在當時人眼中,山水和神其實沒有什麼兩樣,《尚書.舜典》上說:"望于山川,遍於群神."《詩.大雅.時邁》則雲:"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從這些經典文獻中可知,三代秦漢的山水遠非審美的對象,而是人們頂禮膜拜的神物,或者說,它不像如今的曲藝、歌舞、影視那樣能引起人們的快感,而是如聖經、英烈、典範一般統轄、震懾著他們的心靈。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中國山水畫在魏晉時期,人們看待山水的眼光終於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崇自然、自由的基礎上樂夫山水,逐漸與中國人士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再也難以分離.這為山水畫在日後逐漸成為以文人士大夫引領審美風尚的山水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隋唐時期的山水畫,在前人的基礎上修正了山水的位置關係,改善了「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情況,使得山水畫於視覺透視關係上更加自然和諧。展子虔《遊春圖》的創作,標誌著獨立的山水畫科的正式出現。隋唐以後,山水畫的體系、形式和內容逐步走向完善,形成了它特有的創作規範,逐漸成為傳統中國畫的主導:五代時期在構圖法、墨法、筆法、皴法,甚至是材料的研究上都讓後人難以企及;元人尚意,多以山水為對象表達筆情墨趣,筆法成為此時的核心問題;明清時期一路走向對完美構圖法則與筆墨內涵的終極追求,另一路卻又打破壁壘,面對真山真水直抒胸臆。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山水畫歷史傳承,現代轉型時代內涵,山水畫歷經千年發展。在 20 世紀中國社會的鉅變中,山水畫創作發生了巨大變革,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法的運用帶來了新氣象,在東西方文化交匯中逐漸轉型的當代中國山水畫還需要把握好時代脈搏,回溯山水畫傳統的精華,挖掘出山水畫獨有的人文與精神內涵。經過歷代畫家的不斷實踐和持續創造,山水畫藝術已經發展成為以筆墨為造型要素,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藝術形式,是世界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瑰寶。與西方古典主義風景油畫相比,古典主義風景油畫更加強調真實地描繪畫家所見之景,中國山水畫則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其重點在「心源」二字。山水畫也重視形態特徵,並非是對描繪對象的真實狀態不設要求,也要求畫山是山,畫水是水;但更重視心源與精神,在形似的基礎上還有重神似的要求,並著重表達畫家內心的情感。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新中國山水畫就題材而論,最突出的成就便是表現祖國河山新貌。這種表現,帶來山水畫審美觀的時代新變——由“靜美”為主流,變為“動美”居主流;由蕭疏清淡,變為雄偉渾厚。時代不同,審美標準變了,審美素養的提升,時代特點也就更加鮮明,山水從文人士大夫或曰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桃花源式的烏邦中走出,走向政治、倫理、哲學以外一個廣袤的人文空間——藝術。新的審美境界和精神氣象,推動山水畫現代轉型,成就了新中國山水畫的時代高峰。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地興起通過寫生表現祖國河山新貌的“新山水畫”運動,積極推動中國畫變革。在轟轟烈烈的寫生運動中,以傅抱石為首的江蘇省國畫院將新金陵畫派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以石魯、趙望雲為代表的中國美協西安分會,發展出新中國美術史上影響深遠的長安畫派。它們皆引領了新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潮流。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通過寫生,中國山水畫實現了審美轉向,改傳統山水畫的“靜美”為“動美”,充滿蓬勃生機,這正符合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時代氣象。陝西石魯中國畫《轉戰陝北》,以大膽創新的筆墨、獨到的構思立意在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引發美術界“石魯現象”。這幅美術經典雖然是革命題材,其主體部分卻是山水。石魯經過長期觀察寫生找到表現黃土高原的藝術語言,創作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表現黃土高原的山水畫,恢弘壯闊的氣象同樣顯示出新中國山河的精神風貌。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從黃賓虹的渾厚華滋到傅抱石、石魯等人的躍動、激烈,代表了上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山水畫主流面貌。藝術家們的藝術風格不同,時代共性卻很鮮明,既彰顯中國畫寄情自然、暢神山水的特質,又以充滿生命張力的藝術風格一改山水畫遠離社會的審美傳統,開啟雄渾遒勁的新境界、新格局。如李可染所說“我們畫山水畫也就是為祖國河山樹碑立傳,這就是山水畫的愛國主義之所在”。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如何為祖國河山樹碑立傳?李可染在《談學山水畫》中說:“繪畫藝術要有意境,畫畫時首先作者自己要有充沛的感情,畫祖國河山就要反映出對祖國河山無限的尊崇和熱愛。要進入境界,感情要進去。”懷著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李可染將積墨法運用於井岡山、灕江山水、黃山煙雲等創作之中,用墨色積且反覆積染,使畫面厚重而雄渾。尤其是他創作的《萬山紅遍》,用墨勾勒渲染,其上積點硃砂,由淡至濃,加至十數遍,厚而實,渾而樸,古今中外,無有此種積染者。這是李可染的創舉,凸顯出祖國河山的雄渾氣象和厚重的時代精神。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嶺南畫派的黎雄才、關山月等創作的山水畫也充滿雄渾厚重之風。在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等題材表現中,如謝瑞階中國畫《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工程》、劉子久中國畫《為祖國尋找資源》、吳鏡汀中國畫《秦嶺工地》、魏紫熙中國畫《天塹通途》等作品,祖國河山作為背景,氣勢非凡、磅礴開闊,瀰漫著革命熱情和理想之光。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改革開放後,山水畫更加註重視覺圖式的表達和新意境的營造,映照出新時期的審美品格。像李可染學生賈又福,以太行山為表現對象,雖然其畫法不同於老師,但仍繼承“為祖國河山立傳”的精神,且積墨、雄渾、氣勢開闊的風格與李可染是一致的。其獲第六屆全國美展中國畫銀獎、1984年創作的《太行豐碑》,將紀念碑的造型力度賦予崇高而壯美的山水形象中,通觀全幅,如聞山嶽發聲,雄壯深沉。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當然,反映祖國河山的山水畫也有清新秀潤的風格,但也都大氣磅礴,如何海霞、陳子莊、白雪石、陳玉圃等人的作品,還有很多著名的畫派,畫家,在這不一一論述。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藝術家在不探索中一路走來, 注重寫生,山水畫家進一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繼續弘揚寫生與創作相結合的傳統,為新時代的祖國河山立傳。像入選“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以雄渾、偉岸的精神氣質反映出當下的時代主題和審美趣味。新中國的河山,在藝術家筆下絕不是單純的風景描繪,而是滲透著人文思想、歷史內涵和時代精神的壯麗畫卷。其雄渾厚重之風象徵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奮進的時代偉力。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獲得尊嚴,剛開始是靠武力的強大,但最終則要靠文化的發達。西方的一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曾給美術定下一個標準,他認為美術是從用線表現的、單色的、平面的低級狀態,向用面表現的、彩色的、立體的高級狀態的發展過程。當代的山水畫家要有一種“養吾浩然之氣”的精神自覺。如陳傳席所說,我們的時代更需要的是漢唐的豪氣、猛氣、大氣、厚氣、健氣,需要陽剛的正氣。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習文藝座談會的講話,對堅定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以此為指引,美術界越來越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近年來,回望藝術大師的展覽層出不窮,盤活館藏經典也成為美術館的發力點,關於“中國美術館”展覽的名家創作隨之被歸納、展示,以新的敘事方式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神州大地的萬千氣象和自然生命的無限生機,引領觀眾感受廣大美術工作者如何將個人心象與祖國河山、與時代氣象緊密相連,創作出優秀作品。

中國山水藝術的歷史進程和時代印記

隨著文化自信的進一步增強,假以時日,中國山水畫必將創造新的輝煌。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潤玉程收藏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