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

琅琊榜首張大仙


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後,銀行理財產品都慢慢變成淨值化產品了,也就是說不再保本保息了。現在全球利率下行,再加上受疫情影響嚴重,市場波動厲害,經濟形勢也不明朗,理財產品收益率如何都是未知數。與其承擔風險,不如選擇利率較低的存款,至少本息是保證的。


港富薈玲博士


近期,有媒體報道,現在很多內地市民寧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購買4-5%的理財產品。所以,該媒體得出的結論是,部分中老年儲戶理財思維不更新,不去學習,自然只能跟著慣性思維,有錢就存銀行,幾年下來,存單並沒有增加多少錢,更跑不贏日益上升的通貨膨脹。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理財的方式,並無所謂對與錯。這些年來,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卻變成了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或者飛單,這種事情比比皆是。而那些風險厭惡型的儲戶為了資金的安全,寧願把錢存銀行,這也無可厚非。

事實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與把錢存定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早在2018年5月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國家就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因此,現在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都屬於不保本保息的。雖然說,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本身具有的風險性並不高,但是對風險極度厭惡者,是無法接受任何風險的。

與之相反,存款則不一樣了,在我國,存款可以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在50萬元的範圍內,這基本上覆蓋了所有儲戶的利益,即使銀行破產也可以獲得全額賠償。所以,對於銀行來說,存款是屬於剛性兌付的產品,銀行到期必須無條件還本付息。

而理財產品已經是不保本不保息了。而且理財產品給出的4-5%的利息,對於存款來說差距不大,因為,如果你選擇大額存單,定3年期,或者存定期3年,利率也能達到4%以上。既然這樣,廣大儲戶為啥一定要選擇理財產品呢?

更關鍵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只是預期收益率比定期存款要高一些,但也存在著流動性不佳的風險。也就是說,客戶如果買了理財產品後如急需要用錢之時,理財產品是基本屬於封閉式運作模式,即在產品未到期之前是沒辦法贖回的,所以碰到這種事情就比較麻煩。雖然說銀行推出了理財轉讓平臺,但是掛單轉讓也要有人接手,否則仍然無法提前贖回本金。

與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欠佳相比,銀行的大額存單往往具有靠檔計息的功能,屬於隨時都可以取現的產品,且利息損失也較小。即使不是大額存單,如果一旦客戶有急用,定期存款最多算是活期儲蓄,本金還是能夠及時提出來的。所以說存款的流動性遠遠高於理財產品。從流動性角度來看,很多儲戶更是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任何一個產品,其收益率的高低背後是有特定原因的,收益率是各家銀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而得出來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高一些,但是風險和流動性就會比定期存款要差一點。而一些中老年儲戶厭惡風險、追求流動性安全的,自然會選擇銀行定存,而且目前銀行定存三年期的利率也有4%以上。在銀行理財產品優勢不太明顯的情況下,人們選擇把錢存銀行存款也並不能說失當之舉。


不執著財經


結論:其實,對於許多年輕人,無論是4-5%的理財,還是2-3%的定存,都已經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了;如果一定要對這種情況做分析,那放在老年人身上比較適合——老年人寧願定存,而不是理財,核心原因就在於“信任”二字。


對於不願意買4-5%的理財的人們,胡兄身邊就有許多,簡單歸納如下:

1、第一種,不信任。以老年人居多,前些年,老年人買理財結果被忽悠,買成了保險的例子,還歷歷在目。


2、第二種,看不上。以青年人居多。胡兄有好幾位朋友,都是某上市公司員工,由於近年來,該公司股票走勢甚好,就類似茅臺股票這麼些年的走勢;朋友們有餘錢,寧願買公司股票了,收穫也頗豐;至於這些4-5%的理財產品,肯定是看不上了,更不說2-3%的定存了。


對於寧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我感覺身邊朋友幾乎沒有屬於這一種的。說實話,這年頭存銀行確實太浪費了。


如果一定要說有,就是上一輩的人,由於缺乏很好理財觀,只認得存銀行這最原始的理財方式。


3、對於胡兄而言,說實在話,除了很多年前用過存摺外,現在幾乎都快忘記存摺長啥樣了,銀行卡倒是有多種,但是裡面餘額卻基本為零,存定期這種古老的儲蓄方式確實不適合自己,至於理財,頂多放在各種“寶”裡,但是也只是暫時的,個人更傾向於,搭配自己的投資組合,包括基金、股權投資等。


或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和上一輩人的區別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