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桃报李,阿里败将终报马云知遇恩;成王败寇,腾讯只有胜者为王

文:一生万

老板的气度,决定了公司的文化和管理风格。

马化腾在腾讯内部推行“赛马机制”,由多个团队开发不同的产品,并根据市场反应来不断优化迭代,最终让市场决定产品的命运。

这个机制背后一定是鼓励内部竞争,同时宽容浪费,过去十年里腾讯的业务创新大抵发端于此。而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比如张小龙的微信,就是从马化腾的赛马机制中跑出来的好马。

投桃报李,阿里败将终报马云知遇恩;成王败寇,腾讯只有胜者为王

马化腾在腾讯内部推行“赛马机制”

允许内部试错确实是马化腾的气度,但实际上,对那些在赛马机制中失败的人,腾讯并不宽容,比如张小龙做微信时的主要对手——刘成敏。

2003年初,刘成敏从华为跳槽到腾讯,当时腾讯还属于草创期,只有百来号人。刘成敏擅长与运营商打交道,领导的无线业务为腾讯贡献了最多的收入。2004年4月,腾讯在香港挂牌上市,收入的90%都来自于刘成敏领导的无线业务。

在张小龙开发微信时,内部竞争者是刘成敏主管的手机QQ团队和Q信团队,后来的结果就众所周知了,这次赛马的冠军是微信,刘成敏失败了。

投桃报李,阿里败将终报马云知遇恩;成王败寇,腾讯只有胜者为王

微信帮马化腾抢到了移动互联网船票

微信帮马化腾抢到了移动互联网船票,张小龙成了神一样的存在,整个腾讯的资源全部向微信倾斜,而刘成敏负责的部门渐渐式微,渐失话语权,其负责无线事业部被化整为零,2013年,刘成敏黯然离职。

类似命运也发生在腾讯游戏的拓荒者——王远身上,2002年王远以曾李青的助理身份加入到腾讯,在他的主导下,腾讯确立了社交以及衍生产品的优势地位,在开发QQ秀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游戏上,王远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引进韩国游戏《凯旋》,但是事与愿违,《凯旋》并不成功,另一匹马《QQ幻想》成了胜者。此后王远再没机会,不得不离职走人。

投桃报李,阿里败将终报马云知遇恩;成王败寇,腾讯只有胜者为王

马云这次在社交方向的尝试是赔钱又丢人

马化腾的赛马机制是极强的结果导向,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无可厚非,但没有人做事是一定会成功的,而一旦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哪怕只有一次——也许就意味着得离开赛马场。

说完腾讯再来看看马云对待败将的态度。

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陈航,自媒体对他冠以的称谓是“阿里最著名失败者”,他的确败过,负责的一淘业务败了之后,第二次失败还葬送了马云的社交梦想——来往。

“来往”这个产品几乎没在普通用户中掀起水花就销声匿迹了,马云这次在社交方向的尝试是赔钱又丢人,但当陈航又提出要做企业即时通信工具时,马云依然给予了极大的信任,甚至还把阿里巴巴圣地——湖畔花园的那套房子腾出来给他做办公场所。

投桃报李,阿里败将终报马云知遇恩;成王败寇,腾讯只有胜者为王

人才和资本聚集在马云周围

背负马云期望再次上路的陈航唯一能做的恐怕只剩下拼命工作了,他交出的成绩单——“钉钉”现在是中国最大的企业移动办公平台。

马云不仅对“败将”宽容,而且敢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给予高管最大的支持。

一个不会写代码的心理学博士要帮阿里巴巴建立云平台,深思熟虑后的马云选择了坚定的相信,甚至给出了“每年投10个亿,坚持10年”的承诺,这事的结果是,目前阿里云是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平台,成为阿里巴巴继蚂蚁金服后新的想象空间。

投桃报李,阿里败将终报马云知遇恩;成王败寇,腾讯只有胜者为王

马云的阿里巴巴和马化腾的腾讯

没有资格、也无意评点马云和马化腾的孰是孰非,只不过马云的故事更有温度。

蔡崇信这样的牛人加入时,阿里巴巴除了马云的一张嘴之外,一无所有。当阿里巴巴还是一张画在纸上的饼时,马云就能拿到软银的大笔投资。这些人才和资本之所以能聚集在马云周围,恐怕离不开马云身上、故事背后的梦想底色。

期待您的关注和评论。

本文由一生万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频道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