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儒家思想

一直想寫古代的中國文化,今天就從儒家說起。

儒家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書為經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簡說儒家思想

孔子主張“仁者愛人”,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仁政”,而這種“仁政”就需要社會各階層共同遵守一套“禮”來維持,所以又強調“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也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各自都要守規矩,不能違背社會倫理來為所欲為,只有這樣社會各階層各群體才能和諧相處。孔子還主張限制貧富兩極分化,“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反對剝奪人民的武裝自衛權,“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孔子批判對人民搞不教而誅,“不教而殺謂之虐”,批判對人民施政手段的粗暴,“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


簡說儒家思想

孔子也不主張愚忠於統治階級,他自己周遊列國,又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如果政治理想不能實現,也可以遠走外國,“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文化大革命時期,林彪和家人坐飛機叛逃蘇聯,當時就說是受了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欲居九夷”等叛國思想的毒害。漢代的公羊家甚至說孔子著《春秋》代行王者之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有黜周王魯之志。孟子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據司馬遷《孔子世家》載:“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倘庶幾乎!”足見孔子之志不小,欲據費地而效周文、武。故司馬遷列孔子於《世家》,深知孔子之志在建國行道。西漢時候的儒生認為孔子有這種思想是極為正常的,蓋寬饒因此上書,“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則不居其位”,要求漢宣帝退位讓賢,當時的人造謠說是蓋寬饒自己想當皇帝,“以為寬饒指意欲求禪,大逆不道”,“寬饒引佩刀自剄北闕下,眾莫不憐之”。


簡說儒家思想

儒家學說的出發點是建立一種各階層都應該遵守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孔子所強調的“禮”,它體現的是一整套宗教化的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所要維護的是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而不僅僅是統治階層的利益,這還反映在孔子所強調的中庸之道中:“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無過無不及,孔子的中道思想大體就是如此,它裡面就有兼顧社會各階層利益的意思,所以解放後批判孔子宣揚的是階級調和理論。也就是批評“三綱五常”。


簡說儒家思想

孔廟十二哲

三綱和五常起於董仲舒,完成於朱熹。所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倫”和“五常”所指相類,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三綱五常於教化天下、維護社會倫理和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但它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規範和禁錮2000多年中國人民思想和行為,同時造成對古代社會女性的歧視,這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一大弊端,它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

儒家還有一個對個人綜合素質的“三綱八目”學說,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的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總結出了一個人的修養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並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麼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正是這種思想造就了中國後世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輝思想。


簡說儒家思想

孔子對於人性,沒有做簡單的善惡論述,只說“性相近而習相遠”,認為關鍵還是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認為世間無不可教化之人,到了宋明理學,就認為人人皆可以成為聖賢,只要人人都提高道德修養,天下就可以大治,所以國家的治亂關鍵在於人心。清末的大儒、蒙古人倭仁,將其總結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而荀子專門著《性惡論》,認為人性皆惡,趨利而避害,這就為法家的專制思想提供了理論根據,所以控制人民要威逼利誘、嚴刑峻法、輕罪重判。此乃荀子學說的流弊。


簡說儒家思想

總之儒家的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漢代以後的中國,各種政治主張的人都能夠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清末的廖平、康有為等人,從儒家公羊學中拿出“三世說”,作為維新變法的理論根據。而章太炎、劉師培等人,又利用公羊學的“內諸夏外夷狄”和“大復仇理論”來宣傳排滿的民族革命。甚至當時的滿清朝廷也在利用公羊學中“天下遠近大小若一,夷狄進至於爵”,“然則曷為不使中國主之?中國亦新夷狄也”等理論,來宣傳民族和解,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後來的王闓運和他的學生楊度,又利用公羊學的大一統理論來鼓吹帝制。


簡說儒家思想

孔子和儒學已經成了歷史上整個東亞文明共同體的象徵。美國的《世界名人大詞典》與英國的《人民年鑑手冊》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其他的九位分別是希臘的柏拉國、並里斯多徳,意大利的阿奎那,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培根、牛頓、達爾文,法國的伏尓泰,徳國的康徳,這一排名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確認。1988年1月,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上宣佈:“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