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1.

臨近期末,中年父親、母親輔導作業的文章又開始在朋友圈中刷屏,引得各路家長紛紛點贊,評論,吐槽,又哭又笑,抱團取暖,心有慼慼然的感情油然而生,這種“革命”的友誼跨越了階層、跨越了地域,跨越了性別,甚至還會跨越了你的上級和下級——與其說這是中年父母們的集體吐槽,不如說是各路父母的大聯歡,宣洩情緒的集中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刷屏,化解因為輔導作業產生的負面情緒,舒緩焦慮,釋放壓力。

有叫孩子大哥,已然放棄治療的灰衣老父親: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有打著吊瓶,還在堅守一線的老母親: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還有用心梗、支架換來了大徹大悟,恐怕下一步就要皈依佛門了: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更有甚者,上海媽媽輔導女兒作業被氣瘋,外婆拿出23年前考卷無情嘲笑:你也有今天,真是天到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輔導作業已經成為當代父母的心中的一段傷痛,每天都下定決心,對孩子溫柔一些,耐心一些,別吼他,別揍他,可是一看他的態度,一看他的作業,曾經暗自痛下的決心,許下的諾言都隨著風而去。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2.

其實,能夠坐下來來用心輔導孩子作業的父母,大多都是讀過幾年書,是生在新時代,長在紅旗下,好歹也是受過教育,算是斯文人,怎麼就這樣了呢?孩子們究竟做了什麼,逼迫著中年老父、母親們血壓飆升,心臟狂跳,全然不顧斯文,沒有了形象。

是因為孩子“不符合邏輯”的推理?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是因為孩子“不夠專注”的注意力?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還是因為孩子答非所問或者反覆的錯誤?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3.

其實自嘲也好,娛樂也罷,但在真實的,具體的家庭環境中,輔導作業更多意味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一邊是情緒激動,心機梗塞的父母;一邊是不知所措,面露茫然的孩子,每天這場拉鋸戰都在家庭上演,以至於一到寫作業的時間,家庭上方的空氣凝重,父母的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而孩子呢,則行動遲緩拖沓,千方百計拖延進入寫作業的環節。

很多人在“輔導作業”的視頻或文章中,體會到中年父母們的無奈;看到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感受到同齡父母身處衝突中的情感共鳴。那麼除此之外呢?

輔導作業中,家庭矛盾的另一方的孩子,他們的聲音呢——他們是“沉默”的,因為他們還小,還沒有登上主流世界的舞臺,還有沒發聲的渠道,而對於低齡的學生來說,他們甚至還不能夠清晰的表達自己。

在我看來,很多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其實是在異常努力地試圖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所謂“寫作業”的各種規則;理解文字、數字對應的符號意思——而父母們或許不是出於主觀的惡意,但卻用在成年人認知方面的優勢全面碾壓著孩子們自尊心,或用常識來“恥笑”孩子的回答,或聲色俱厲的斥責孩子的“錯誤”,輕則摔筆,拍桌子,重則甚至要上手,抄著擀麵杖,笤帚的隨時準備進攻。

輔導作業的雙方——父母和孩子,在情緒的裹挾之下,作業本身成為其次的內容,衝突對抗反而成為了主角,最後,誰是贏家呢?

4.

回到寫作業過程本身,真正激怒家長的原因大多有這樣幾種:孩子拖延疲沓,缺乏主動性、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長時間的專注、反覆“錯誤”。

這看起來似乎是孩子寫不好作業的原因,但事實上,這些都是結果,有父母在孩子作業過程中抓狂,然後說:他根本不是不會,不是寫不好,而是不認真,不專心!

乍一看,不認真,不專心,是孩子寫不好作業的原因,但事實上,這是一個結果,是以往孩子受到的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問題的集中體現,並在做作業的時候將這些問題反映出來了。父母的責任是需要分析“不認真,不專心”背後的原因,幫助孩子尋找出來,並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不專心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是因為孩子專注力發展,因為年齡的限制,尚未到達學校或者家長所要求的達到的水平。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這是一篇網絡流傳很廣的一份作業,這份作業中,看到了孩子的走神,看到了孩子的天馬行空,看見了孩子一顆自由放飛的心靈,還看到了什麼呢?

在這份作業中,還可以看見孩子的努力——前17個9的書寫是非常認真的,當寫到第5個9的時候質量出現了波動,但是後面的書寫,孩子又繼續開始努力,恢復了正常水平。在寫到第18個9的時候有擦拭的痕跡,但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個9已經有了“自暴自棄”的痕跡。至此之後,才開始一路放飛,走向了自由奔放的彼岸。

如果單純的評價孩子的不專心,我認為是不公平的。這份作業裡面包含著孩子的努力,也能看到他的自我要求,也許因為孩子年齡小,專注力維持的時間有限,但是作業任務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數量,在專注力消耗殆盡之後,他開始了“消極怠工”;也許當時發生了影響孩子學習的某個事情,引起了注意力的波動——這需要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如果一味的評判孩子不認真,不專心,就會導致曾經認真,專注的部分被否定,這對孩子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都是一種打擊。

孩子的不專心,有可能是因為學習內容的難度與自己水平不相符。這就好比,一款新遊戲一上來開啟的就是死亡模式,自然會有很多玩家退避三舍。成人與孩子的區別在於,成人能夠選擇不玩遊戲,但是孩子無法選擇不做作業。如果學習難度大,內容多,孩子自然而然會出現畏難的情緒,學習的專注力會下降。父母如果平時與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溝通順暢,會很快識別出這種情緒,幫助孩子分析學習的難點,重點,並且尋求解決的辦法,情況就會有所改善。但是如果父母平時不善於觀察孩子,與孩子溝通不順暢,屬於權威式的父母,孩子會更加畏懼將自己在學業中的困難向父母表達,再加上有些孩子因為年齡小,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不知道,同時承受來自於父母的壓力和誤解,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父母不知道孩子真正的困難在哪,孩子不敢或者不知道自己的困難,最終集中反應在寫作業不夠專注,不能認真。因為對孩子來說——這既是一個痛苦的任務,又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5.

還有很多情況是,孩子在不斷的犯“錯誤”。這種“錯誤”在成人看來是顯然易見的,違反“常識”的。但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理解規則的一個過程,對於這個過程父母應予以理解和接納。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因為視角不同,孩子沒有選擇成人選中的標準答案

有時候,我們的學校也好,考試也罷,非常喜歡一個標準化的答案,標準化存在有利的一面,但也會遏制孩子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當孩子,尤其是對低齡孩子來說,還不適應、不熟悉學習、考試的規則,家長任何一個消極、否定的信號,傳遞到孩子那裡,都是對孩子認知新事物的一個“打擊”。這種打擊積累多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笨,自己學不好,對孩子自信,自我認知的建立都是非常消極的影響。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這個“答案”是很有創意的,沒有依照固定的思路去思考,本身就是創新思維方式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孩子從規則之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的思維方式,是非常非常珍貴的。創新思維,求異思維就蘊藏在孩子這些看似異想天開的回答之中。在學校,因為學業,升級考試需要標準化的答案,但是在家中做作業,在給予孩子“正確”答案之前,父母們不妨聽聽孩子們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每一個看似的“錯誤”背後都蘊藏著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孩子解決問題的思路,也許不是那麼的標準化,也許不是那麼完美,甚至是所謂的“胡說八道”,但是都暗藏著孩子內心思想的小火花。兒童科普動畫片《科學小子席德》中的主人公席德,在每一集最後都會說:“記得,要問很多的問題哦”,就是對孩子好奇心,創新的思維方式的提倡和保護。

輔導作業到崩潰:是這屆孩子太“差勁”,還是我們沒能理解孩子?

6.

輔導作業一頭是父母,另一頭是孩子,中間是孩子的學業,孩子的成長。當然,脫離當前的學制和教育背景,談論不去輔導作業,說分數不重要是不現實的。不過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多去理解孩子,瞭解孩子身心的發展規律,孩子的認知規律,對待孩子的態度也許會更加恰當一些。事實上,如果我們瞭解孩子越多,就越會發現孩子的行為都是有蹤跡可尋,越能夠分析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也越有助於父母越能夠用穩定的情緒對待他們,去解決問題本身。

家庭教育蘊含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輔導作業的過程,既是父母引導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也是孩子觀察父母行為,父母處理問題的過程——父母的情緒,態度,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當然作為父母,確實存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諸多壓力,也需要接納自身的情緒,只是如果輔導作業已然進入一種非良性的模式的時候,不妨回頭審視一下情緒和行為,及時的調整。輔導作業是為了什麼呢,終究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成長和教育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而做作業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這裡是父母部落的sunny,與你探討教育的有關話題,分享有價值的觀點。可以給我留言,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