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刀会”,中国上海成了外国人的“法外之地”,持续一百多年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有很多秘密组织,且各个时期的组织形式都不一样。此外,它们诞生的原因与目的也不尽相同,但多数都是为了反对朝廷的统治而出现的。

小刀会是清朝的一个私人秘密组织,最早记载于乾隆七年(1742年),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起初,只是一些农民单纯的为了保护自己而建立的,并没有想过还反清复明。例如:1783年,发生在台湾的林贵起义,就是农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发起的一场起义运动。

因“小刀会”,中国上海成了外国人的“法外之地”,持续一百多年

1850年,在厦门建立的天地会的一个分会也叫小刀会,主要成员有陈庆真等人。后来,这个分会在上海等地也陆续建立起来,它的成员主要由:流浪汉、农民、工人和商人组成。

小刀会是在厦门成立的民间秘密组织,隶属于天地会的一个分支。1851年,小刀会在上海获得了大量的支持,据了解,小刀会成员主要是上海的那些具有福建户籍的工人和一些工商业主们。而且,与小刀会性质相同的秘密协会,其主要成员是广东人和当地人的天地会。

到了1852年,天地会成员周立春带头策划了反粮斗争,并在青浦发起了叛乱。随后,在南汇、华亭(今松江)、上海等县,相继展开了相同的反粮斗争。再后来,这些斗争逐渐使各个秘密组织变得团结强大了起来。到了1853年,在太平天国起义和福建小刀会的影响下,各势力以小刀会的名义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组织,并推举天地会广东帮头目刘丽川为首领,筹划举行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因“小刀会”,中国上海成了外国人的“法外之地”,持续一百多年

1853年9月5日,周立春、徐耀等人意气风发的带着这些人在青浦开始了第一次起义,一举攻下了嘉定。

同月7日,刘丽川和原小刀会的福建帮头目陈阿林等人,在上海发起了起义,并占领了一些县城。随后,他们从上海、嘉定出发准备大干一场,因为,前面的胜利使他们信心大增,将士们自信满满,所以,这些人便抱着必胜的心态一鼓作气先后占领了保山、南汇、川沙、青浦等县,建立了小刀会政权。

之后,刘丽川写信给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将其组织由最开始使用的“大明国”国号,改成了太平天国,表示接受其领导。清政府为了保护自家的政权,从围攻太平天国天京(今江苏南京)的江南军营,紧急调遣部分清军和其它地方驻军。清政府下令:让军营副手、江苏省代省长许乃钊率领大量军队,去往上海镇压小刀会。1853年9月22日,清军终于夺回了嘉定。

因“小刀会”,中国上海成了外国人的“法外之地”,持续一百多年

这期间,为首的周立春不幸被俘牺牲,女儿周秀英、徐耀带着部分幸存的起义军,狼狈逃往上海的小刀会避风头。但不料,到了月底,好多县市一个一个地接连被清军攻占,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这时,在上海的起义军不想放弃,他们依旧顽强的抵抗着,奋力与强大的清军对抗,两方谁也不让谁。

这期间,他们宣称:“三年内免税、免收货币和粮食,伪造货币,发展商业,保证粮食供应,打击高利贷。”于是,这批人得到了上海人民的支持。而英国、美国和法国当局都声称:在局势动荡的情况下,应该保持“中立”。可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还是打算威胁清政府。

于是,1854年4月,英、美开始进军上海,破坏了上海的清军计划。同年7月,清政府命令吉尔杭阿派遣苏松太道吴健彰,去和英、美、法当局进行商谈,决定让出上海海关和租界主权,从而让他们支持自己。从此,上海海关开始由英、美、法三国委派的“税务司”共管。

与此同时,上海租界建立起了一个独立于中国行政体制和法律体系的政权机构。

因“小刀会”,中国上海成了外国人的“法外之地”,持续一百多年

其实,早在小刀会起义后不久,国外的几个国家和清政府,就悄悄的在上海建起了隔离墙,旨在预防小刀会夺权,因为,他们对小刀会很是忌惮,所以,要防患于未然。1855年1月6日,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决定率法军与清军合作。之后,清军成功攻占县城,法军攻破城门,史上将此战役称为“北门之战”。

除夕夜,江宁县长刘存厚下令进城,清军冲进上海。1855年2月17日(正月初一),小刀会弹药用完,刘丽川带领着自己的起义军突围。第二天,他在虹桥附近和清军发起了激烈的战斗,但是,不料就在这里刘丽川被江苏省省长虎嵩林杀害,尸体更是被剁成肉酱。

之后,剩余的一部分残党,仓皇逃到了镇江加入了太平天国。后来,在此次战役中,战功匪浅的清军司令官吉尔杭阿,想要清政府嘉奖一下他们,于是,向清政府启奏请希望政府可以予以奖励。咸丰皇帝听后非常大方,随即下令奖赏,并赏赐辣厄尔、法国驻沪领事爱棠绸缎各四卷,水师官兵白银一万两。

因“小刀会”,中国上海成了外国人的“法外之地”,持续一百多年

其实,不管是怎样的一个秘密组织,它们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不管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它们终会被历史前进的潮流所替代,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参考资料:

【《遐迩贯珍》、《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纪二》、《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五·列传一百七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