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我們望塵莫及嗎?最好的教育不是說教,而是這些

《孩子,你慢慢來》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人生三書第一本。乍一看這個題目,以為作者是要寫孩子從不優秀怎樣在媽媽教導下優秀的過程,後來發現不是,沒有說教,寫的是她與兩個兒子華安和華飛小時候生活的點滴。

合上書的一刻,具體情節似乎一個也記不住了,但是還是會有一些心靈上的感悟。

一 對孩子的寬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錯事再正常不過,我們總是在孩子犯錯後大聲的呵斥指責,不把自己的怨氣怒氣發洩完是不會停止吼叫的。書中寫到,和安安一起玩的小朋友到便利超市偷東西,老闆只是叫來了監護人,並沒有給孩子貼標籤,是小偷。安安雖沒有參與,但是也一起分享了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巧克力。媽媽耐心的告訴安安,這叫做分贓,即使沒有參與也同樣要受到懲罰。

我們很多時候當孩子在公眾場合犯錯誤後,總是關心有沒有人嘲笑,被多少人知道,自己有多丟面子,卻不探究這樣做的動機及事後是否認識到了錯誤,以後還會不會有類似事情發生。還有一次,安安把弟弟的衣服剪的一條一條的,原來是為了測試新買的剪刀是否好用。媽媽也沒有去懲罰和指責。

寬容不是縱容,當然寬容的度也很難掌握,但是懂得寬容的媽媽,培養孩子才會更溫和。


二 不失去愛心

成人的世界,冷漠越來越多,戒備越來越多,唯有愛心越來越少。倒在地上的老人先想著是不是敲詐?缺了胳膊的乞丐,先想著是不是裝的?看見醫生就想回扣,看見老師就想到補課,看見商人就想假貨,看見官員就想貪汙…… 除了對自己的孩子,愛心幾乎從不出場。

安安和小夥伴一起玩時,突然大聲的呼喊媽媽,原來一隻老鼠被一個缸壓住,出不來進不去,安安求媽媽救救可憐的小老鼠,中國的媽媽恐怕會一鍬下去,老鼠一命嗚呼。可是龍應臺為了讓孩子們不失望,竟用紙包住老鼠身體,強忍著噁心、心跳、心發麻,硬是救出了小老鼠,孩子們報以熱烈的掌聲。花錢買回來的蟈蟈,安安卻把它放回了草叢中。

人的憐憫之心是愛心的基礎,沒有了憐憫之心的人,心便只是一個器官,一個維持個體存活的器官。


三 引導

像所有的二孩家庭一樣,在安安四五歲時,弟弟降生。二孩家庭中的老大總是覺著自己的愛被切分,甚至認為父母忽視自己,嚴重的會做出難以想象的過激行為。一日安安沒有玩玩具,而是在房間中沉思,原來他覺著媽媽愛弟弟更多。

媽媽告訴哥哥,弟弟的玩具,穿的衣服都是舊的,哥哥都是新的,哥哥這麼大時父母的愛比弟弟還要多,弟弟出生時來的每一位客人都帶來兩份禮物,一份給安安一份給弟弟,並且先誇讚老大更漂亮。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大人無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表情都可能對其性格,甚至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父母的引導才是孩子擺脫患得患失心理的良藥。當你準備好了要二孩,請不要忽視大孩。


四 學會放手

安安剛上小學一年級就自己回家,十分鐘的路要走一個多小時,乾淨的衣服鞋子都髒髒的。後來媽媽跟蹤發現,和夥伴們每天跳上矮牆小心翼翼行走,然後路過一扇鐵門時逗一逗院裡的大狗,樹下抬頭看看鳥雀,再到廢品收購站撿回木條,最後回到家。

媽媽沒有誇獎也沒有批評,一切新鮮的東西都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昨天,兒子跟我說,你不配做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得符合三條標準,第一大方,第二溫柔,第三微笑。我心想,你也不符合我兒子標準,我兒子得上進,得自覺,得努力。

所有的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所有的好媽媽也都是別人家的,但是母子一場的緣份是任何吵鬧都拆不散的,母子的點滴更是獨一無二的。環境,背景,學歷,眼界,太多的因素制約我們成不了龍應臺那樣的母親,但在別人的故事裡對於錯的東西有所醒悟,也是極好的。

教育的路,我們每個媽媽都還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