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儲蓄來了


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儲蓄來了

4月8日武漢解封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這意味著中國第一階段的抗疫舉措已經獲得了全國性勝利。


繁忙的景象再一次出現,街道上重新車水馬龍,的哥司機們不禁激動的大呼“太幸福了!終於又堵車了!”。而在武漢之前,全國各個省份早已陸續解禁,人們生活恢復正常化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就讓我們把焦點重新迴歸到經濟上,其中一個主要的社會討論就是報復性消費

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儲蓄來了

經濟學家對報復性消費的預期是有一定道理的。疫情這一段時間人們的消費需求普遍受到壓抑,尤其是切身相關的衣食住行方面。所以我們看到全國各地陸續解禁之後,一些行業明顯出現了消費熱潮,尤其是餐飲行業。

但報復性消費是不是目前經濟活動的主流現象呢?我想並不是,咱們來看一則消息。

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儲蓄來了

據華夏日報統計,截止3月27日,全國約有16個省或直轄市發放了總數超過42.73億元的消費券。消費券實質上是一種間接的定向放水,相當於地方財政通過一部分資金補貼的形式,撬動更多社會資金來推動消費,進而盤活整個經濟局面。而發放消費券至少可以說明一點,就是內需不足。至少在沒有消費券刺激的前提下,單純的報復性消費是絕對不足以彌補內需缺失的。

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儲蓄來了

對比近一段時間全國的儲蓄情況就更能說明問題。資金拿來消費和儲蓄是一道單選題,儲蓄率的提高必然意味著消費水平的降低,

而人們偏好儲蓄並不僅僅受到當前經濟環境的影響,也受到未來經濟預期的影響。根據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的整個第一季度,我國的人民幣存款增加了8.07萬億元,同比去年增長28%,其中有6.47萬億元來自於居民存款。這是什麼概念呢?存款的主要動力來源是普通消費者,全國人均的存款大約為63000元。


存款增加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是疫情期間居家隔離導致的消費環境減少;

第二是疫情結束後居民避免出入公眾場合引起消費抑制;

第三是薪資和養老金的正常發放提高了儲蓄率;

第四是人們基於未來經濟預期的儲蓄動機。

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儲蓄來了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報復性消費並沒到來,報復性儲蓄倒是來了。


經過疫情洗禮和國內外新聞的狂轟濫炸,人們開始不信消費主義了。雖然我國對抗疫情的成果良好,但對抗疫情本身已經變成了一場持久的世界大戰。因為去公眾場合消費不安全,不如在家裡做點好吃好喝的。因為經濟不好,失業率也高,國外很多人都沒有飯吃,所以還是攢一點錢,以備後患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老百姓的慾望變低了,儲蓄的傳統似乎回來了,一切正彷彿回到2008年以前。

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儲蓄來了

但回到2008年以前是不可能的。就拿負債來說,2008年的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只有17.9%,十年以後的2018年,這個數據已經飆漲到60.4%,最大的一項負債是房貸。所以這一波疫情下來,負債低的人或許能攢一點錢,負債高的人是攢不下錢的,如果運氣不好成了失業數據的一部分,別說攢錢,過冬都有點困難。這種情況下你讓我消費,怎麼刺激也是無濟於事的。

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儲蓄來了

所以說刺激經濟要多管齊下,首先讓老百姓覺得,起碼我的工作很安全,或者我很容易找到工作,那我就不需要額外儲蓄來應對潛在風險,

因此保就業是第一位的。但對企業來說,經營負擔那麼重,營收又不好,我又如何穩定的提供工作崗位呢?所以減稅降費,扶持企業度過經濟難關是第二位的。對於成本壓力比較大的企業來說,除了土地和原料等成本,也可以通過靈活用工的形式減輕一部分稅負和人力成本。


這裡國家可以充分鼓勵企業提供就業崗位,將提供就業的指標和減輕稅負等扶持政策相互結合,對充分保障就業崗位的企業提供額外的獎勵。只有充分實現了保就業和減負的基本目標,企業貸款支持和消費放水才能產生效果,否則再多的經濟刺激,最後也只能停留在銀行的蓄水池,無法釋放到社會環境中盤活整個局面。

報復性消費沒來,報復性儲蓄來了

總的來說儲蓄的提高不是一件壞事,但本文的最後筆者有一點小思考。全國的人均存款大約為63000元,那麼儲蓄率較高的群體是哪部分人呢?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很多都是月光族,二線等城市的供房或養娃一族很難有較高的儲蓄率。三四線城市的工資雖然不高,但中老年人口更多,物價更低,生活狀態更穩定,儲蓄意識更強,或許這部分群體的儲蓄率反而較高。這個小問題留給你們,大家可以在評論中談談你周圍的生活例子。


歡迎關注【薪行家】官方網站了解更多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