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储蓄来了


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储蓄来了

4月8日武汉解封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这意味着中国第一阶段的抗疫举措已经获得了全国性胜利。


繁忙的景象再一次出现,街道上重新车水马龙,的哥司机们不禁激动的大呼“太幸福了!终于又堵车了!”。而在武汉之前,全国各个省份早已陆续解禁,人们生活恢复正常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就让我们把焦点重新回归到经济上,其中一个主要的社会讨论就是报复性消费

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储蓄来了

经济学家对报复性消费的预期是有一定道理的。疫情这一段时间人们的消费需求普遍受到压抑,尤其是切身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所以我们看到全国各地陆续解禁之后,一些行业明显出现了消费热潮,尤其是餐饮行业。

但报复性消费是不是目前经济活动的主流现象呢?我想并不是,咱们来看一则消息。

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储蓄来了

据华夏日报统计,截止3月27日,全国约有16个省或直辖市发放了总数超过42.73亿元的消费券。消费券实质上是一种间接的定向放水,相当于地方财政通过一部分资金补贴的形式,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来推动消费,进而盘活整个经济局面。而发放消费券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就是内需不足。至少在没有消费券刺激的前提下,单纯的报复性消费是绝对不足以弥补内需缺失的。

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储蓄来了

对比近一段时间全国的储蓄情况就更能说明问题。资金拿来消费和储蓄是一道单选题,储蓄率的提高必然意味着消费水平的降低,

而人们偏好储蓄并不仅仅受到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未来经济预期的影响。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的整个第一季度,我国的人民币存款增加了8.07万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8%,其中有6.47万亿元来自于居民存款。这是什么概念呢?存款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普通消费者,全国人均的存款大约为63000元。


存款增加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导致的消费环境减少;

第二是疫情结束后居民避免出入公众场合引起消费抑制;

第三是薪资和养老金的正常发放提高了储蓄率;

第四是人们基于未来经济预期的储蓄动机。

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储蓄来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报复性消费并没到来,报复性储蓄倒是来了。


经过疫情洗礼和国内外新闻的狂轰滥炸,人们开始不信消费主义了。虽然我国对抗疫情的成果良好,但对抗疫情本身已经变成了一场持久的世界大战。因为去公众场合消费不安全,不如在家里做点好吃好喝的。因为经济不好,失业率也高,国外很多人都没有饭吃,所以还是攒一点钱,以备后患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老百姓的欲望变低了,储蓄的传统似乎回来了,一切正仿佛回到2008年以前。

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储蓄来了

但回到2008年以前是不可能的。就拿负债来说,2008年的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只有17.9%,十年以后的2018年,这个数据已经飙涨到60.4%,最大的一项负债是房贷。所以这一波疫情下来,负债低的人或许能攒一点钱,负债高的人是攒不下钱的,如果运气不好成了失业数据的一部分,别说攒钱,过冬都有点困难。这种情况下你让我消费,怎么刺激也是无济于事的。

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储蓄来了

所以说刺激经济要多管齐下,首先让老百姓觉得,起码我的工作很安全,或者我很容易找到工作,那我就不需要额外储蓄来应对潜在风险,

因此保就业是第一位的。但对企业来说,经营负担那么重,营收又不好,我又如何稳定的提供工作岗位呢?所以减税降费,扶持企业度过经济难关是第二位的。对于成本压力比较大的企业来说,除了土地和原料等成本,也可以通过灵活用工的形式减轻一部分税负和人力成本。


这里国家可以充分鼓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将提供就业的指标和减轻税负等扶持政策相互结合,对充分保障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额外的奖励。只有充分实现了保就业和减负的基本目标,企业贷款支持和消费放水才能产生效果,否则再多的经济刺激,最后也只能停留在银行的蓄水池,无法释放到社会环境中盘活整个局面。

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储蓄来了

总的来说储蓄的提高不是一件坏事,但本文的最后笔者有一点小思考。全国的人均存款大约为63000元,那么储蓄率较高的群体是哪部分人呢?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月光族,二线等城市的供房或养娃一族很难有较高的储蓄率。三四线城市的工资虽然不高,但中老年人口更多,物价更低,生活状态更稳定,储蓄意识更强,或许这部分群体的储蓄率反而较高。这个小问题留给你们,大家可以在评论中谈谈你周围的生活例子。


欢迎关注【薪行家】官方网站了解更多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