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古文引发的讨论,作者苏轼:求你们忽略这篇课文吧

有关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一句形象的说明: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这样,还真是不好说。我先讲述一件我今天亲历的事情:

上午老师们在一起集体备课。因为近期一直在教学生文言文,时间又临近期末考试,大家纷纷猜测哪一篇文言文有可能“中奖”。

讨论到苏轼的那篇《方山子传》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画风就跑偏了。大家不再讨论这篇文章作为试题的可能性有多大,而是开始讨论起这篇文章写得有意义没有。

一篇古文引发的讨论,作者苏轼:求你们忽略这篇课文吧

老师甲说这篇文章写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方山子就是个脑子被驴踢了的人。老师甲认为像他这种家里有矿的人,想隐居的话,就老老实实安安生生在家“啃老”就行了,还非要折腾,大老远跑去黄州这种鸟不生蛋的地方,还带着奴婢!

​说到这里另一个老师笑嘻嘻接到:想让人伺候他呗。老师乙又当做制造笑场一样说这篇课文讲完后,她问学生对方山子这个人有何看法,学生回答说这就是一个神经病。老师乙的话一说完办公室里哄堂大笑。

另有一位老师丙也对甲乙两位老师的说法表示赞同。

听着他们这些老师的对话,说实在的,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虽然说一篇文学作品可以有很多种理解,“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喜欢苏轼的这篇文章,就同样会有人吐槽它。但这说的应该是一般普通的读者。

一篇古文引发的讨论,作者苏轼:求你们忽略这篇课文吧

作为老师,不去深入体会这篇文章的内涵,反而随便吐槽这种经典文章,是不是该说贫穷(知识的贫乏)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毕竟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不能随便读完了事,后续还要教授学生如何理解课文!从这几位老师课下这些吐槽来看,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的主旨!学生能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或许只有他们教的学生知道。

我又想到几年前的一节公开课。

当时一位校外“名师”受邀来学校开设一节观摩课。这位老师选讲的课文是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他的教学流程设计的很好,把词的韵律与情感起伏结合起来同步分析。

可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处不该出现的“硬伤”:词里有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这位“名师”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要向学生解释“西风”的含义,解释就解释吧,结果他把“西风”解释成“从西边刮来的风”。

这种幼稚的,说了跟没说一样的解释,实在让当时在场的不少老师大跌眼镜。

直到几年以后,这堂课,这堂课上出现的明显失误还时常被老师们拿出来当笑话讲!

一篇古文引发的讨论,作者苏轼:求你们忽略这篇课文吧

由此可见,老师们需要慎重备课的必要性!一个不小心,一处随意,甚至有可能沦为学生的笑柄,尽失教师的尊严,虽然话说现在当个老师也没啥尊严好讲。不过关于教师尊严的讨论,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作为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在知识层面上,尤其是自己任教学科的知识层面上不断取得进步,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这不能算是高标准吧,这只不过是教师这个职业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罢了。

如果自己都轻浮地对待名家名作,不愿意认真琢磨一篇课文,又怎么能够要求学生去认真领悟其中的内涵呢?而获得教养的途径不正是对经典名作思想主旨的领悟吗?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