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红军时期,在鄂豫皖根据地。有一对邻村的放牛娃,年龄仅相差9个月,参加红军的时间也相差不到一年。机缘巧合的是,俩人在随后的二十年革命生涯中,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抗战时期,仍至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他俩始终在同一支部队中合合分分,共同进步。

全国解放后,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两位昔日的放牛娃,现在人民军队中的一对双子星,才由于工作的需要,互道珍重,各自奔赴新的领导岗位。

那么这两位放牛娃倒底是谁呢?请让我来告诉你两人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日后的革命友情。

两人中,年龄稍大点的,就是开国上将陈锡联,年龄小一点的就是开国中将王近山。他们一个出生于1915年1月4日,一个出生于同年10月29日,彼此年龄相差9个多月。两人都是湖北红安县高桥镇人,陈锡联是彭家村人,王近山是程河村人,两村相距不过十来里地。年幼时,两人都受家庭贫困所迫,分别给本村的地主家放牛。

1929年,年仅14岁的陈锡联参加红军。一年后,王近山也加入到红军队伍里来。机缘巧合,参军后两人都在鄂豫皖著名的红10师中闹革命。别看两人年龄小,可都是打仗的好手,进步飞快。几年后,18岁的陈锡联便被提拔为红四军10师的副师长,几个月后王近山也被提拔为红10师28团的团长。不久陈锡联调任红四军11师政委,王近山接替陈锡联任红10师副师长。就这样,两位放牛娃前后脚都成为了红四方面军中的高级干部。

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抗战爆发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陈锡任385旅769团长,王近山任386旅772团副团长,虽不在一个旅,但俩人都是刘伯承师长手底下的爱将。

1937年10月19日,陈锡联率领772团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共歼灭鬼子100多人,毁伤飞机二十四架。战后蒋介石、阎锡山接到八路军的捷报还不相信,专门派出侦察机前往阳明堡地区核实,当飞行员报告阳明堡机场已是一片狼籍,更本没有日军飞机起降的消息后,蒋介石通令嘉奖769团,并特批奖金2万元,以示奖励。

阳明堡之战,是八路军挺进山西战场,首战平型关、二战雁门关之后的第三战。胜利后,刘伯承师长专门表扬769团打的好,打出了八路军的威名。769团由此成为了八路军“四大名团”之一。

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几天后,王近山所属的772团,在旅长陈赓的指挥下,在七亘村设伏,一举歼灭日军辎重部队300多人,缴获战马300多匹及大批的军用物资。二天后,刘伯承一反常规,再次在七亘村设伏,又消灭日军100余人,缴获一批军用物资。二战七亘村,创出了在同一个地方,短时间内两次伏击敌人的先例,被视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精典伏击战。

129师出师以来,在刘伯承师长的指挥下,取得了三战三捷。陈锡联、王近山做为战斗的具体指挥员,身处一线,功不可没。

转年初,陈锡联升任385旅副旅长,769团长由孔庆德接任。在随后的晋东南反六路围攻时,刚刚被任命为新385旅长的陈锡联,右颊被日军步枪击穿,被送到八路军总部医院养伤。而不久前接任769团长的王近山也在一次战斗中左腿负伤,也被送到了总部医院疗伤。

先住院的陈锡联看到王近山因伤住院,便要求医院将他俩放排在了一个病房。两位小老乡在医院里互帮互助,有着叙不完的乡情。

一天医院改善伙食,两人一商量凑了点钱买了一盆清炖鸡。由于陈锡联是脸部贯痛伤,伤痛无法咀嚼,王近山只好光给他舀汤喝,而自己则放开吃肉。结果陈锡联喝光了鸡汤,王近山吃光了鸡肉。临了,王近山打趣的说道:这样挺好,下次你还是喝汤,我继续吃肉。

一时间总部医院,便有了“旅长喝汤,团长吃肉”的故事。

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伤愈后,两位老乡重返战场。陈锡联继续担任新385旅长,随后又担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而王近山又回到386旅,任副旅长兼772团长,随后又担任386旅长。

1943年秋,国民党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蠢蠢欲动,准备发重兵闪击延安。时任386旅长兼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命率1个主力团回援陕北。此时日军正对我太岳根据地实施“囚笼”扫荡,王近山通过近10天的闪转腾挪,连续穿过几道封锁线,方才跳出了鬼子的包围圈,率领部队来到了临汾附近的韩略村。

村里的百姓看到山里的老八路下来了,高兴的为他们腾房做饭,筹措粮食。民兵们告诉王近山,村旁的公路上时常有鬼子的汽车来回通过。王近山一听,“疯劲”上来了,决定利用当地的有力地形打一仗,以此来报答热心招待他们的父老乡亲们。

通过侦察,王近山选择了离韩略村2公里的一处路段进行设伏。经过5个小时的耐心等待,从临汾方向乘汽车过来的一个中队的鬼子进入了伏击圈。王近山一声令下,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八路军斩头击尾,先将首尾两辆汽车炸毁,堵住了鬼子的去路,然后对公路上聚集的鬼子发起了攻击。

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韩略村战斗共歼灭鬼子近百名,其中包括军官7人,缴获枪支80余支,炸毁汽车13辆,我军伤亡50余人。此战是八路军一次精典的伏击战,以1:1.6的战损比,取得完胜。表现了王近山机智灵活,迅猛异常的作战特点。

来到延安后,王近山被任命为晋绥联防军警备第四旅长,转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此时,陈锡联也从太行来到延安,入党校学习。俩位小老乡,老战友又重逢在中央党校,共同学习,再叙友情。

抗战胜利后,两位战友又重返晋冀鲁豫。在著名的上党战役中,陈锡联与王近山分别率领各自的部队,在老师长刘伯承的亲自指挥下,给进犯解放区的阎锡山部以沉重一击。

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时,陈锡联被任命为第3纵队司令员,王近山被任命为第6纵队副司令员。不久,司令员王宏坤调任野战军副司令员,王近山接任6纵司令员。

转年6月,国民党捍然撕毁停战协议,向共产党领导下的各解放区发动进攻。身处各解放区中端的晋冀鲁豫,成为了蒋军进攻的重点地区。

面对来势汹汹的30万国民党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的亲自指挥下,决定对各路来犯之敌采取“诱敌深入,歼其一路”的策略,动敌根本。

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王近山临危受命,率领6纵担负其诱敌深入的重任。此时南线之敌,蒋军陆军司令顾祝同的外甥,时任整编第3师中将师长的赵锡田,自持装备精良,根本不把解放军放在眼里,对6纵紧追不舍,渐渐于邻近的敌整47师拉开了距离。刘伯承抓住着转瞬即逝的战机,命令陈锡联的3纵、杨勇的7纵乘势穿插,将整3师与整47师分隔开来。

等到赵锡田回过味来,以被我军团团包围。经过三昼夜的激战,陈锡联与王近山联手将整3师完全歼灭,生俘了不可一世的赵锡田。

一年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陈锡联与王近山这对老乡党、老战友,作为刘邓大军的两支铁拳,在十多年后,再次打回了阔别已久的大别山。

蒋介石闻听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心中十分惶恐,急忙派出白崇禧指挥33个旅,20多万人对刘邓大军进行围剿。

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率领3纵到达红安邻县麻城的陈锡联,十分想念18年多没有见面的母亲。当年14岁的他,是从家里偷着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没敢和母亲说。抗战初期,陈锡联在阳明堡大捷中声名远播,他的照片被登在了许多报纸上。乡里有人看到后,将报纸拿给陈母看,陈母高兴的泪流满面。事后陈母请人给陈锡联写信,告诉他家里的情况,并嘱咐他安心打鬼子。

陈母的信几经周折,大半年后才交到了陈锡联的手中。看到母亲的来信,陈锡联情不自禁,泪水涟涟,仿佛又回到了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少儿时期。夜深人静时,一想到家中的不幸,母亲的贫苦,让陈锡联彻夜难眠。

由于战火纷飞,山川阻隔,陈锡联无法给母亲回信。便只好将这封来之不易的家信小心翼翼的收在身边,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以解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陈锡联通过自己的老上级,也是老战友的李先念,让他派人给母亲捎去了几块钱和一些物品,以救家用。

此时已到了红安边上,可由于战事紧张,分身乏术,陈锡联只好派自己的一名警卫员,回到红安彭家村去寻找母亲,希望接她来麻城见上一面。当警卫员好不容易找到彭家村时,在村口碰到一个衣衫褴褛,柱着一根棍子准备出村去乞讨的大娘。警卫员连忙向大娘打听陈锡联母亲的情况,大娘不明就里,支支吾吾的不说话。最后经过警卫员耐心解释,大娘打消了疑虑,告诉他说,俺就是你要找的陈锡联的娘。

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警卫员连忙雇了一辆小推车,让大娘坐上,推着她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到了麻城。陈母从前来迎接她的人群中,一眼便认出了分别近19年的陈锡联,母子俩是抱头痛哭。在场的3纵指战员目睹此情此景,无不潸然泪下。

半年后,刘邓大军完成了震摄南京、武汉,牵制华中、华东之敌,将战火烧到国统区的任务后,离开大别山,转进淮北与陈粟大军会合。经过三个月的休整与补充,刘邓大军又投入到淮海大决战的战役中去。陈锡联与王近山再次跃马扬鞭,并肩作战,为革命再立新功。

1949年初,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各大战略区的解放军进行统一组织及部队番号的整编,中原野战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陈锡联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3兵团司令员,王近山被任命为3兵团副司令员、第12军长兼政委,两位老战友又一次成为直属的上下级关系。

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宜将奋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渡江战役后,刘邓大军席卷大西南。重庆解放后,陈锡联任重庆军管会主任兼重庆市长,王近山任重庆警备区司令员兼政委。

不久,陈锡联调任军委炮兵司令员,王近山任西南军区川东军区司令员。

两位老战友就此话别,各自奔赴新的岗位。

陈锡联调任军委炮兵司令员后,为新中国的炮兵正规化、现代化殚精竭虑。抗美援朝爆发后,陈锡联果断组织炮兵入朝参战,打出了中国炮兵的威名。而老战友王近山更是求战心切,主动要求入朝参战。转年3月,王近山被任命为志愿军3兵团副司令员,与司令员陈赓一起率军入朝,当即参加了著名的第5次战役。

一年后,做为3兵团代司令员的王近山,指挥所属12军、15军,打赢了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由此王近山名扬海内外。

1955年9月,全军首次实行大授衔,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与此同时,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

邻村两位放牛娃前后脚参加红军同一支部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陈锡联、王近山,两位来自大别山的放牛娃,少年时便投身革命,以对革命的忠勇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在革命战争中被迅速擢升,由此闻名全军。他们之间深厚的同乡情,战友谊,同时让世人津津乐道,广为传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