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益-集合信托周评:募集重回百亿元以上 金融类产品占比超六成

一周综述:

1、本周集合信托成立市场继续保持小幅上行的态势。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有156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增加24.80%;募集资金108.04亿元,环比增加14.47%。

2、本周集合信托发行市场小幅上行,发行规模突破350亿元。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39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产品245款,环比减少1.21%;发行规模357.07亿元,环比增加4.96%。

3、本周金融类产品独领风骚,募集规模占比超六成。据统计,本周金融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64.86亿元,环比增加82.71%;房地产类信托的募集规模22.62亿元,环比减少42.26%;基础产业类信托募集资金15.57亿元,环比减少2.96%;工商企业类信托募集资金4.98亿元,环比增加36.32%。

一、集合信托市场一周回顾


用益-集合信托周评:募集重回百亿元以上 金融类产品占比超六成


本周集合信托成立市场继续保持小幅上行的态势。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有156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增加24.80%;募集资金108.04亿元,环比增加14.47%。本周集合信托产品的募集继续有所回升,募集规模重回100亿元线以上。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旧较大,居民和机构的风险偏好仍相对较低。从资金端来看,资本市场目前的预期较好,尤其是债券市场持续走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信托产品的需求;从资产端来看,目前优质底层资产的竞争显得更加激烈,资金供给增加以及资金成本下行已成为市场比价主流的预期,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信托产品的竞争力。


用益-集合信托周评:募集重回百亿元以上 金融类产品占比超六成


本周披露成立规模的20家信托公司中,成立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信托公司3家,5-10亿元之间的4家,1-5亿元的信托公司7家,1亿元以下的信托公司6家。成立规模前三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外贸信托(21.57亿元)、民生信托(15.21亿元)和光大信托(13.77亿元);产品成立数量前三的信托公司分别是:民生信托(30款)、外贸信托(22款)、光大信托(20款)。


用益-集合信托周评:募集重回百亿元以上 金融类产品占比超六成


本周集合信托发行市场小幅上行,发行规模突破350亿元。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本周共39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产品245款,环比减少1.21%;发行规模357.07亿元,环比增加4.96%。本周发行的集合信托产品中,基础产业类产品发行规模居首位,发行规模140.41亿元;房地产类产品次之,发行规模121.47亿元。


用益-集合信托周评:募集重回百亿元以上 金融类产品占比超六成


本周披露发行规模的35家信托公司中,发行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信托公司5家,10-20亿元之间的10家,规模5-10亿元的5家,规模5亿元以下的15家。发行规模前三的信托公司分别是:长安信托(28.49亿元)、五矿信托(27.48亿元)和陕西国投(23.56亿元);发行数量前三的信托公司分别是光大信托(34款)、长安信托(21款)、民生信托(20款)。


用益-集合信托周评:募集重回百亿元以上 金融类产品占比超六成


本周成立的集合信托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7.83%,环比增加0.46个百分点;集合产品周平均期限为1.66年,较上周减少0.13年。本周集合信托产品的周平均预期收益率反弹回升,平均期限缩短。在一季度的社融数据出台后,资金套利和“资金空转”的问题开始受到监管层的重视,对于信贷投放或将有所收紧,资金面或许短期内出现收紧的情况。而从近期数据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比重有所下滑,浮动收益型产品比重增加,从长期来看,净值型产品增加同样会对信托产品收益的影响产生增加。


用益-集合信托周评:募集重回百亿元以上 金融类产品占比超六成


本周金融类产品独领风骚,募集规模占比超六成。据统计,本周金融类集合信托募集资金64.86亿元,环比增加82.71%;房地产类信托的募集规模22.62亿元,环比减少42.26%;基础产业类信托募集资金15.57亿元,环比减少2.96%;工商企业类信托募集资金4.98亿元,环比增加36.32%。

本周房地产类信托收益大幅走高,但具有较大的偶然性。从房企的融资方式来看,目前大型头部房企在债券市场发力,融资成本下行的情况比较明显,而低资质的房企在融资需求上缺口以及很大。房企在信托渠道的融资受限于监管政策已经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而在具体业务上,信托公司在风险上的考量要更多一些,在交易对手的选择依旧偏爱头部房企。极短期的统计期间内房地产信托收益可能出现上行,但从长期来看,利率下行,融资成本走低会导致房地产信托的整体收益继续下行。

二、信托市场一周动态

兑付压力较大 信托业抵御能力增强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2019年第4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2019年4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5770.47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3548.6亿元,增幅159.71%。在风险暴露充分的背景下,存量风险化解将成为信托行业一项重要的任务,从信托行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来看,行业风险仍在可承受范围。

信托公司转型步入快车道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小的冲击,信托业也在所难免。为了降低疫情的冲击,信托公司纷纷调动资源,积极探索线上服务、发力金融科技,信托公司的转型步入快车道。信托最新研报显示,为拓展线上服务,目前已有多家信托公司推出自家APP,APP在收集客户数据、跟踪客户投资习惯、构建精细的客户画像等方面发挥作用。

苏州信托下调旗下某产品收益率,是个案还是行业代表?

宽松的资金面直接影响到理财产品收益率。苏州信托近日宣布将于4月24日正式下调旗下华冠H1401(稳健配置A)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预期收益,由4.30%调整为4.15%。一位资深财富管理人士坦承,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下行已有一段时间。今年以来,更有多家公司下调了旗下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只是大多默默进行,没有对外发布公告。

中信信托和方正证券握手言和

方正证券近日公告称,与中信信托解除了“中信—远洋弘盛信托合同”,并收到了之前存在纠纷的2.31亿元资金(含资金占用费131.69万)。随后,中信信托在官网也确认此事。至此,方正证券2.3亿元“罗生门”事件戛然而止。

信托收益持续下行,已进入“7%”时代

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继续下行,一季度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86%,环比减少0.05个百分点。自2019年以来,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下滑态势仍在延续,目前产品收益已下滑至“8”以下。随着降息预期情绪的延续,信托市场将进入一个低利率的时代。

北京资管协会正式挂牌,航母级“国家队”首任会长刘东海

4月18日,由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重量级资产管理机构发起的“北京资产管理协会”正式挂牌成立。会议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中银理财董事长刘东海,当选首届会长。北京资产管理协会首批创始会员60家,横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多个行业,涵盖国内外最重要的一批资管机构,是国内目前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广的第一家“大资管”行业自律组织。

三、创新业务动态

深耕资产证券化业务 厦门信托ABN发行排名全国第9位

2020年第一季度,厦门国际信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ABN(资产支持票据)发行总量排名全国第9,跻身行业前十行列。截止发稿日,厦门国际信托已帮助多家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工具盘活优质资产进行直接融资,担任受托载体发行的ABN项目规模累计达到66.70亿元。

中信信托推出信托行业首单单层CMBS产品

近日,中信信托担任计划管理人并主导实施的“中信信托-南京世茂希尔顿酒店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这是基于成熟运营酒店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是行业内首单单层SPV结构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总规模7.1亿元人民币,优先级证券评级AAA。

信托行业普惠金融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21.99万亿元的信托资产规模有多少投向普惠领域,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部分信托公司未公布相关普惠金融业务数据,如果将投向“三农”、小微、消费金融、慈善等领域的业务都归为普惠金融进行推测,保守估计行业内每年投向普惠金融领域的业务规模超万亿元。

凸显风控自主性,信托消金这么“玩”

自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发布至今,消费金融发展已步入第十一个年头。而信托公司探索消费金融信托业务亦有多年,组织模式也已经逐渐成形。经历了各方资本的激烈角逐,信托公司逐渐成为消费金融资金的“主发力方”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