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要正確瞭解藥品副作用,用藥更安心


我們常說"是藥三分毒",這個"毒"通常是指藥物的副作用。對於與我們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藥物,你是否瞭解它使用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副作用?用藥過程中如果出現副作用能否繼續使用?


下面讓我們來為你一一解惑。


藥物的副作用是指藥物在使用治療劑量時,伴隨出現的與治療疾病目的無關而又必然發生的其他作用,是藥物不良反應的一種[1]。相對於其他的不良反應,如毒性反應、後遺效應、變態反應,藥物的副作用症狀較輕,屬病人耐受範圍之內,為一過性的,可以自發恢復。但若副作用可能導致病人其他疾病症狀或原有病情加重時,就應考慮停藥、暫時停用或更換藥品,必要時有針對性地使用一些能減輕或抵消副作用的藥物進行治療。

嚴格來說,所有的藥品包括化學藥、中草藥、中成藥都有副作用。宣傳某類藥沒有副作用是不負責任的。只是不一定每個人每次使用都會表現。也不是吃藥多的就出現,吃藥少的就不出現。有些副作用只與每個人的不同體質有關[2]。

你可能會產生疑惑了,藥物既然有副作用,我還應該吃嗎?其實醫生在治療疾病選擇藥物的時候,會綜合考慮疾病發展的風險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遵循獲益大於風險的原則。而且副作用發生幾率不高,發生副作用後我們也可以及時採取應對措施[3]。


不少長期服藥的患者,容易把身體上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都和藥物副作用聯繫起來,要麼輕易停藥,要麼就不理會這些不舒服。其實我們要學會了解藥物的副作用,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其實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是可以耐受的,比如降糖藥二甲雙胍在開始服用時,易出現噁心、腹痛等副作用,但若遵循小劑量開始,緩慢加藥,餐後使用的原則,噁心腹痛的副作用會大大減輕,且在用藥一週左右會逐漸耐受。


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是可以通過更換藥品來避免的,比如像 ACEI 類的降壓藥(一般叫某某普利),一些患者服用後會可能會出現乾咳,如果不能耐受的話,應告訴醫生,醫生會更換成其他類的降壓藥,很多人換藥後該副作用明顯緩解,無需停藥影響治療。


有些藥物副作用是可以採取手段減輕的,比如糖皮質激素能夠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導致消化性潰瘍風險升高,醫生會給有些大劑量、長期使用激素的人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來降低消化性潰瘍發生的風險。


但有些藥物副作用一旦出現,是應該立即停藥並換藥的,比如解熱鎮痛藥布洛芬常用於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當出現下肢水腫、支氣管哮喘、剝脫性皮炎等症狀時,就應警惕,應立即停藥並換藥。


有的時候,藥物副作用和疾病導致的身體不適很難區分。比如口服降壓藥的過程中出現了頭暈,到底是哪種頭暈呢?是降壓藥的副作用?是血壓高引起?還是血壓低引起?其實找個血壓計量一量就能確定了~若血壓正常就說明是藥物的副作用引起了頭暈。當然有些副作用的鑑別可能需要專業的設備(比如抽血化驗)或者專業人士判斷,所以定期複診也很重要的。

所以大傢伙們,用藥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必要時諮詢醫生或藥師。要弄清楚藥品了,才可以服用呀~


你可能會問藥物的副作用可以減輕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其實從藥物的設計、研究和開發階段,科學工作者就已經為減輕藥物副作用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為了減少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將藥物設計成腸溶片;為了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將其製成膠囊。

我們能做的有很多,首先用藥前應該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的「不良反應」一欄。如果某藥物的說明書裡說,這種藥有可能引起低血鉀,在服藥的過程中就應該定期監測血鉀水平。而某藥物的說明書裡,不良反應寫的是「尚不明確」,並不代表這種藥物是沒有副作用的。


另外,嚴格遵醫囑服藥也能幫助我們減輕藥物的副作用。比如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早晨一次服用,可與人體的生理狀態同步,這樣對機體正常激素的分泌功能影響最小。比如阿司匹林腸溶片空腹吃,藥物在腸道內釋放,對胃刺激小;而飯後吃藥物會在胃內崩解,導致胃損傷,所以正確方式服藥對減輕不良反應尤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醫生的指導以及藥品說明書中不良反應事項,及時監測不良反應,切忌不以為然。比如服用華法林有出血的風險,需要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值,如果不監測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將導致出血危險。

最後,避免使用渠道不合法的藥品,不要自診自治,不要隨意購買藥品,更不要以食品或保健品代替藥品使用。

讓我們正確認識藥物副作用,知己知彼,獲益你我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