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要正确了解药品副作用,用药更安心


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这个"毒"通常是指药物的副作用。对于与我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药物,你是否了解它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副作用能否继续使用?


下面让我们来为你一一解惑。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在使用治疗剂量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又必然发生的其他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1]。相对于其他的不良反应,如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药物的副作用症状较轻,属病人耐受范围之内,为一过性的,可以自发恢复。但若副作用可能导致病人其他疾病症状或原有病情加重时,就应考虑停药、暂时停用或更换药品,必要时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能减轻或抵消副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严格来说,所有的药品包括化学药、中草药、中成药都有副作用。宣传某类药没有副作用是不负责任的。只是不一定每个人每次使用都会表现。也不是吃药多的就出现,吃药少的就不出现。有些副作用只与每个人的不同体质有关[2]。

你可能会产生疑惑了,药物既然有副作用,我还应该吃吗?其实医生在治疗疾病选择药物的时候,会综合考虑疾病发展的风险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遵循获益大于风险的原则。而且副作用发生几率不高,发生副作用后我们也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3]。


不少长期服药的患者,容易把身体上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都和药物副作用联系起来,要么轻易停药,要么就不理会这些不舒服。其实我们要学会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实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耐受的,比如降糖药二甲双胍在开始服用时,易出现恶心、腹痛等副作用,但若遵循小剂量开始,缓慢加药,餐后使用的原则,恶心腹痛的副作用会大大减轻,且在用药一周左右会逐渐耐受。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通过更换药品来避免的,比如像 ACEI 类的降压药(一般叫某某普利),一些患者服用后会可能会出现干咳,如果不能耐受的话,应告诉医生,医生会更换成其他类的降压药,很多人换药后该副作用明显缓解,无需停药影响治疗。


有些药物副作用是可以采取手段减轻的,比如糖皮质激素能够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导致消化性溃疡风险升高,医生会给有些大剂量、长期使用激素的人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来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风险。


但有些药物副作用一旦出现,是应该立即停药并换药的,比如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常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当出现下肢水肿、支气管哮喘、剥脱性皮炎等症状时,就应警惕,应立即停药并换药。


有的时候,药物副作用和疾病导致的身体不适很难区分。比如口服降压药的过程中出现了头晕,到底是哪种头晕呢?是降压药的副作用?是血压高引起?还是血压低引起?其实找个血压计量一量就能确定了~若血压正常就说明是药物的副作用引起了头晕。当然有些副作用的鉴别可能需要专业的设备(比如抽血化验)或者专业人士判断,所以定期复诊也很重要的。

所以大家伙们,用药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药师。要弄清楚药品了,才可以服用呀~


你可能会问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减轻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其实从药物的设计、研究和开发阶段,科学工作者就已经为减轻药物副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为了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将药物设计成肠溶片;为了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将其制成胶囊。

我们能做的有很多,首先用药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不良反应」一栏。如果某药物的说明书里说,这种药有可能引起低血钾,在服药的过程中就应该定期监测血钾水平。而某药物的说明书里,不良反应写的是「尚不明确」,并不代表这种药物是没有副作用的。


另外,严格遵医嘱服药也能帮助我们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比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早晨一次服用,可与人体的生理状态同步,这样对机体正常激素的分泌功能影响最小。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空腹吃,药物在肠道内释放,对胃刺激小;而饭后吃药物会在胃内崩解,导致胃损伤,所以正确方式服药对减轻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医生的指导以及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事项,及时监测不良反应,切忌不以为然。比如服用华法林有出血的风险,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如果不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将导致出血危险。

最后,避免使用渠道不合法的药品,不要自诊自治,不要随意购买药品,更不要以食品或保健品代替药品使用。

让我们正确认识药物副作用,知己知彼,获益你我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