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入選新基建,技術無法規模化與應用缺失的困局怎麼破?


區塊鏈入選新基建,技術無法規模化與應用缺失的困局怎麼破?

阿馬拉法則說,我們往往高估技術的短期影響力,卻低估技術的長期影響力。這法則很真切地詮釋了區塊鏈自誕生以來屢被資本市場炒高,然後又因應用推進低於預期而在資本市場起起伏伏的過程。最近,國家發改委公佈新基建的三大範圍,將區塊鏈納入了數字基礎設施中,這必將對區塊鏈與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發展尚在早期,我們如何藉助“新基建”的政策紅利,加速技術突破,更有效地推動其與實體經濟結合,成為關注。

區塊鏈新基建 凸顯信任與協作優勢

與很多新技術不同,區塊鏈身上有著天然的“經濟學屬性”而讓其對數字經濟發展意義非凡。就像騰訊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在《產業區塊鏈》一書序言中所言:“區塊鏈藉助密碼學、共識算法和分佈式存儲等技術,組合出一種新的數據共享方式,通過數據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與集體維護等措施,讓整個系統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從而促成新的信任機制。這有助於‘數據’這種新的生產要素更合理地流動和配置,以服務於經濟和社會。同時,區塊鏈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技術架構和獨特方案,正在給數字化轉型升級中的各行各業帶來創新和啟發。”

在互聯網的上半場,我們看到了人們的生活因為互聯網+而帶來的巨大改變,而在互聯網的下半場,需要帶動更多的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而實體經濟發展有其特殊性,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分工協作越來越細、協作鏈條越來越長。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一起協作組成供應鏈,而區塊鏈特別擅長在多個實體之間建立信任關係、自動化交易、長期協作並且減少交易關節,因為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在很多時候可以代替稱為中介的可信第三方。”浪潮集團副總裁張帆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通過區塊鏈,供應鏈、產業鏈的各方都在鏈上註冊自己的身份、取得與身份對應的密鑰,利用密鑰與區塊鏈交互,區塊鏈成為一個可信的中介平臺、協作平臺。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規模很大、信用良好,這種信用可以通過供應鏈向上下游傳播,讓上、下游的中小企業通過區塊鏈,獲得核心企業的信用背書,從而更容易獲得銀行、合作伙伴、監管機構的信任,從而降低做生意的成本,更容易獲得資金,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

供應鏈也僅僅是區塊鏈眾多應用場景中的一個。毫無疑問,區塊鏈將在未來的經濟轉型中扮演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凡是產業鏈條漫長、協作流程複雜、效率低下的場景,都是信任缺失的地方,都是區塊鏈可以發揮的地方。” 達摩院區塊鏈實驗室、螞蟻金服區塊鏈資深總監俞本權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說。

現在國家將區塊鏈納入了新基建的範疇,“一個穩固安全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可以連接各行各業、無處不在,它所構建的價值網絡,將對數字經濟甚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俞本權認為,未來智慧城市、數字可信城市等領域所能實現的程度,將直接取決於區塊鏈技術尤其是產業區塊鏈技術的能力和市場應用。

區塊鏈作為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和產業上下游提振和帶動作用會非常明顯。商務部CECBC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數字經濟商學院院長吳桐在接受採訪時談及了4月25日在全球範圍內投入商業使用的國家級區塊鏈平臺“區塊鏈服務網絡”(以下簡稱BSN)。這是一個由國家信息中心牽頭髮起國家級區塊鏈平臺,由中國自主創新並由中國控制入網權的全球性基礎設施網絡,標誌著以BSN為代表的中國區塊鏈基礎設施剛剛起步。“以BSN為例,BSN的直接參與方有云服務商、區塊鏈底層框架商、門戶商三類,這三類由將需求和服務沿著自己的產業鏈進行傳導,進而對產業最上游的廠商和產業最下游的消費者產生影響,其中的乘數效應非常顯著。”

與5G、大數據、雲計算等其他數字新基建意義不同,區塊鏈的價值更凸顯於“信任與協作機制”。中國聯通研究院技術委員會主任嚴斌峰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區塊鏈成為我國‘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突顯區塊鏈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區塊鏈依託於5G、雲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並與這些基礎設施相互融合、相互賦能,共同提供和完善我國社會、數字經濟領域的信任與協作機制。”

大量挑戰性問題有待解決

“互聯網技術可以分類為硬件部分、軟件部分和應用部分,具有強烈和明顯的物理特徵。與互聯網技術相比較,區塊鏈技術是建立在發達和不斷進化的互聯網技術基礎上,更多體現為非硬件、非物質和非物理的形態。人們很難直覺的看到所謂的區塊鏈技術,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技術,導致解說區塊鏈技術相對困難。”經濟學家朱嘉明表示。

應該說,儘管區塊鏈對未來的數字經濟發展意義非凡,但因技術遠未發展到成熟階段,所以有仍大量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待解決。

張帆表示,其一是“貴”。作為新基礎設施,區塊鏈的一個問題是價格比較高,無論是本地部署還是購買BaaS雲服務。如果是本地部署,價格至少是百萬級,企業還需要自己有管理和運維能力,而現在懂區塊鏈的運維人員少,工資高,進一步推高了本地部署模式的門檻。其二是“容量一般,併發不高” 現在的區塊鏈技術仍沒有突破“不可能三角”,其數據容量和吞吐量都不高,導致使用成本也較高,只能用於處理一些關鍵數據。現在一條區塊鏈保存數據量在幾百G的數量級,聯盟鏈的吞吐量(TPS)大約在幾百到幾千的樣子,還難以處理物聯網時代的大量數據。其三,對金融、資產類的應用支撐不足。聯盟鏈天生就不擅長處理金融和資產類的業務,如超級賬本Fabric直到2.0才引入了通證(Token)機制,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即使Fabric2.0正式推出了,它的通證能力也比以太坊要差不少。聯盟鏈這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區塊鏈在一些關鍵領域的應用。

俞本權表示,區塊鏈作為新的基礎設施,需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 一個是領先的技術能力,另一個是大規模應用的能力。這兩個方面是目前制約發展的主要痛點。

歐科雲鏈OKLink商務負責人姜孜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公鏈層面,各類共識算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很難做到大規模應用。技術方面受限於網絡帶寬、鏈上鍊下數據採集方面,區塊鏈技術產品還很難做到將一些電子化程度較低的業務區塊鏈化。與此同時,由於區塊鏈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去中心化所產生的安全問題也出現多次,這對於商業化應用方面也會有影響。這一方面是需要區塊鏈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需要物聯網、信息安全方面的普及。

“以BSN為代表的中國區塊鏈基礎設施剛剛起步,面臨挑戰和不確定性較大。”吳桐則從標準化、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度、多部門協同以及基礎設施的覆蓋度,談及了目前區塊鏈作為基礎設施的主要挑戰。

一是標準化工作仍任重道遠。區塊鏈如果沒有實現標準化,則難以形成穩定可預期、可推廣複製的規模化產出。目前我國的區塊鏈標準化建設剛剛起步,很多標準仍需時間檢驗。二是區塊鏈與其他技術的的融合程度較低。目前區塊鏈發揮作用的範圍是上網上鍊的數據和資產,如果區塊鏈不能和人工智能、雲計算、5G等技術融合,其侷限性會非常明顯。三是應用推廣仍需多部門協同。目前區塊鏈技術的主管部門是工信部,但其涉及的適用場景涵蓋了金融、商務、外貿、醫療、交通、民生等領域,這離不開多部門的統籌協調和協同推進。四是區塊鏈在基礎設施中的覆蓋範圍仍需進一步擴大。最近廣受社會關注的央行數字貨幣DC/EP目前僅在簽名確權環節使用了區塊鏈。但隨著數據納入生產要素範疇,數據上鍊成為趨勢,這也要求DC/EP在更多業務流程中使用區塊鏈。

嚴斌峰認為:“推動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將會面臨技術發展、治理模式、隱私保護、政策引導、信任機制等諸多方面的挑戰,處理不好,都可能會成為發展中的痛點。”比如區塊鏈應用有利於跨區域、跨行業,甚至是跨國的多主體之間的協作,這將對我們現有的以國家、區域或行業為監管對象的政策提出挑戰。再比如,區塊鏈應用中的數據和應用處理方法,也對現有的安全與隱私相關的政策法規提出挑戰。這要求我們在建設區塊鏈基礎設施時,考慮對應的技術手段和措施,以支持對其上區塊鏈應用的有效監管。

“許多區塊鏈部門都是從單純的技術部門開始的。帶來的問題是,一些技術人員可以做出性能不錯的底層平臺,但是他們難以深入到產業裡。無論是司法領域,還是供應鏈金融領域,其實更需要的是產業方面的人才,瞭解行業的真痛點和真需求。” 騰訊研究院院長表示。

抓住“牛鼻子”加速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問題都存在究竟是“先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消費互聯網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成功經驗是“快速迭代”,不斷髮現問題,不斷修改問題,不斷讓技術成熟、應用繁榮,在不完美中不斷變得完美。那麼對於技術處於早期、應用也剛剛萌芽進行局部試驗的區塊鏈,我們應該如何來加速它的“快速迭代”,它的基礎設施究竟應該如何來推動建設。

投資是第一個被關注的核心要素。“發行特別國債支持特定基建項目勢在必行 。” 吳桐認為,區塊鏈新基建最大的難點在於資金來源。與傳統基建相似,新基建同樣具有投資規模巨大、資金回收週期長、公益性突出等特徵,這意味著政府的財政政策和債務支持將在新基建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從平衡財政向功能財政轉化,增大赤字率,增加專項債發行規模,發行特別國債支持特定基建項目勢在必行。與此同時,因疫情等當前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比較高,還需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通過產業引導基金、擔保基金等方式吸引市場資本參與新基建。同時加大市場化投融資方式的比重,會激發新基建領域參與主體的多樣性和互補性,更有利於新基建的發展與推動。

“要善於抓住‘牛鼻子’來推動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建設。”吳桐認為“牛鼻子”之一是包括BSN在內的重點區塊鏈項目的建設與運營,龍頭項目的建設運營具有覆蓋面廣、影響力大、乘數效應明顯等特徵,另一個“牛鼻子”是重點應用場景。應該選擇適合區塊鏈作為基礎設施的場景加速推進。以這些重點場景作為突破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應用的推動需要解決目前落地區塊鏈應用規模普遍小而且分散的問題,嚴斌峰認為,當前,區塊鏈基礎設施的投資難點主要是不易找到規模化的區塊鏈應用場景,這也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沒有規模化的應用場景,難以明確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建設目標,也難以籌措到足夠資源去建設區塊鏈基礎設施。沒有可用的區塊鏈基礎設施,難以培育規模化的應用市場。” 嚴斌峰給出的解決之道也是業界的通常做法,“是先小規模的試點,比如在某些區域或者針對某些行業先行建設、先行試點,然後根據需要逐步擴大規模化應用能力。”

徐思彥認為推動區塊鏈基礎設施發展的一個“牛鼻子”是生態。隨著區塊鏈產業鏈逐步清晰,也逐步形成了包括基礎設施、行業應用、綜合服務三大板塊的生態雛形,而這對於創業公司的機會,一是技術層面仍然有機會,因為區塊鏈領域有很多細分的技術方向是小微企業可以去發力的方向,例如多方計算、隱私保護技術等。二是在垂直行業場景中有應用機會。因為在區塊鏈的生態中,不僅僅是需要大企業提供區塊鏈底層平臺,同時需要更多細分場景上的持續運營,這就特別適合中小企業去創業、創新。

互聯網之所以獲得快速發展,開放是其成功的核心要素。俞本權認為推動加快區塊鏈基礎設施的“牛鼻子”是開發架構與標準化。“由於區塊鏈技術複雜,應用開發即便對大企業來說,都是奢侈品。構建一個垂直領域的區塊鏈應用,IT投入動輒百萬起步,還需要打通上下游企業,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覺得一個開放的可以互通的區塊鏈架構,標準化的組建,可以讓區塊鏈的採用更容易,更經濟。政策方面我覺得可以更多地引導在標準化建設方面的投入。”俞本權透露,螞蟻金服從去年底開始開發開放聯盟鏈,通過開放聯盟鏈,螞蟻區塊鏈向中小企業開放技術能力、應用能力以及阿里經濟體生態資源,共同創造、共享新基建帶來的數字化機遇。

要破解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的瓶頸,張帆認為,一是應該加強區塊鏈產業與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的融合。區塊鏈+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融合技術是重要的產業關注點。“因為區塊鏈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有與其他新技術融合,形成混合方案,才能更好地發揮區塊鏈對生產關係的重塑能力,同時讓其他新技術更安全、更自動化、更增值。”二是解決區塊鏈基礎設施“價格貴”的問題,可以通過開放許可鏈或者稱為開放聯盟鏈的模式。開放許可鏈實際上是將聯盟鏈的記賬權和使用權分離,大量的用戶共享同一條鏈,來降低成本,同時實現大規模的協作。開放許可鏈介於聯盟鏈(許可鏈)和公有鏈之間,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區塊鏈模式,特別適合中小企業及一般開發者。三是要促進區塊鏈在多個業務領域落地,尤其在金融場景的落地,很容易觸及法規、政策的監管邊界,建議政府在區塊鏈監管上採用“沙盒監管”模式,允許企業進行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業務創新,避免給予過多的政策和監管桎梏,像北京正在進行金融科技“沙盒監管”試點,同樣可以用於區塊鏈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