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有獨特的“永動機”,推動13000多噸水銀運轉?

有關“秦始皇陵地宮埋藏大量水銀”的說法,一直討論不休。在對於墓室封土堆的土壤汞量測定過程中,有1個點的含量達到1440ppb,其餘53個點的平均含量有205ppb。據說,距封土2370米處的魚池水庫附近土壤含汞量僅為5~65ppb,於是得出了封土汞含量異常的結論,進而還認定封土汞異常的原因,是來自於秦始皇陵地宮之中,有著象徵江河大海的“水銀”。

秦始皇陵中,有獨特的“永動機”,推動13000多噸水銀運轉?

當時這個資料一經公佈,立即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因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才使得華夏文明更上了一層樓,在百姓心目中他一統六國有超凡的天賦,所以形象是很高的。雖然秦二世昏庸無能,但秦始皇確實是一位對中華文明有貢獻的皇帝。

秦始皇陵中,有獨特的“永動機”,推動13000多噸水銀運轉?

對秦始皇墓葬中的水銀,很多人認為這是秦始皇陵“以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因秦始皇是第一個大統一帝國的皇帝,把華夏的大好河山都收入了囊中,因此去世後在墓葬中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作為陪葬品也是很有可能的。更有權威人士據此提出,由於有大量水銀的保護,秦始皇本人雖然死了2000多年,但他仍然可能完好無損地安臥在地宮之中。當然,也有一些專家和學者,提出了質疑。專家質疑說,如果秦始皇陵地宮集中埋藏著大量水銀,它的地下無疑是一個特大的汞汙染源,歷史上應該有汞汙染引起的病史資料才對;而且在緊靠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幾個村子的水井中,也應該測得汞異常的技術數據。

汞在大氣中呈蒸氣態,因而雨水中也有汞,平均濃度為0.2ppb。水中汞的本底濃度,內陸地下水為0.1ppb。所以,對秦始皇陵封土堆土壤汞量測定過程中,除含量達到1440ppb這一個點,確實屬於不正常之外,其餘53個點的平均含量達到205ppb,也都在地殼土壤本體平均丰度0.03~0.3ppm(即30~300ppb)正常值的範圍之內;此處地下水汞含量,也沒有超過80ppb的正常值。可見,有關秦始皇陵封土汞含量嚴重超標的那種說法,是很不真實的。

秦始皇陵中,有獨特的“永動機”,推動13000多噸水銀運轉?

可司馬遷的《史記》中“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確有其說,我們知道,司馬遷的史書可不是野史文集,是屬於正史的,他不會憑空釀造這個劇情的。有學者提出“在秦始皇陵地宮深處,存在著13000多噸水銀,幾千年來它們還在不斷地流動著”。而且在墓中有一部“永動機”,這是這些學者的說法是否符合科學法則呢?如果現在做一個長久的機動裝置用電做動力甚至是核動力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這種規模,可是秦朝時期能製作出永動機嗎?

秦始皇陵中,有獨特的“永動機”,推動13000多噸水銀運轉?

對於有人提出的13000多噸水銀之說,秦朝要生產出來本就是個難題。據史料記載,不說秦朝了,就按照明清時期朝貢數量估算,生產13000多噸水銀9萬多年才能滿足要求!

秦始皇陵中,有獨特的“永動機”,推動13000多噸水銀運轉?

不過真的是大江大海,一定要用大量水銀來製作嗎?用一種特殊手段,營造出“江河大海”的景觀來不可以嗎?在歷史資料《述異記》中,有“魯班,以石為禹九州圖”的記載,在《後漢書`馬援傳》中,有“聚米為山,指畫地形”的記載。在有限的空間內,要使江河形象逼真,只需在相應部位上粘上一些銀粉或者塗上一層水銀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水銀。對此您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