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裡,艾草的神祕作用與傳說

艾,學名艾草,又叫艾蒿、青蒿、醫草、大艾,全國各地均有分部,多生長在南方各省。

《本草綱目》中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理氣血、有清熱涼血、退虛熱、解暑、止血安胎等功效。艾草除了可入藥,還可食用,南方多地有用鮮艾草和糯米粉製做成米粿,在春季食用的習俗,更有用艾草熬製成湯,在端午節用於洗浴的傳統習俗。

端午節裡,艾草的神秘作用與傳說

一、艾 與 端 午 的 關 系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五月初五——端午,也稱端五、端陽,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相傳,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紀念屈原說、有紀念伍子胥說……作為傳統節日,我國民間過端午節的活動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習俗是插艾葉、掛菖蒲、吃粽子、抹雄黃酒、洗艾浴和賽龍舟等等,可見艾草和端午節有著多麼深的淵源。

端午節裡,艾草的神秘作用與傳說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過端午節最重要的民間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家家都會將庭院打掃乾淨,並將艾條和菖蒲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為了避邪,乞求吉祥。

而如今,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即便是住進了高樓小區,大家過端午時,都不忘在門前插上艾葉、菖蒲,以為端午佳節增添濃濃的節日氣氛。

端午節裡,艾草的神秘作用與傳說

二、和 艾 有 關 的 歷 史

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和艾有關的傳說故事。

南宋末年,德祐二年(1276)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後,又被造謠誣陷。為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端午即事》

宋 .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技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節裡,艾草的神秘作用與傳說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後,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插艾葉在當時古代端午節中是一項多麼重要的習俗,通過艾葉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對國家的熱愛,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奔赴國難的士大夫形象。

三、用 艾 洗 浴 的 功 效

民諺說:“洗了艾草浴,一年身上好”。

醫書記載,艾草浴有驅寒氣、溼氣、除菌、止癢、潤膚、活血、通絡的好處,對預防疾病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端午節裡,艾草的神秘作用與傳說

端午,天氣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細菌病毒繁殖,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到了端午節,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而古人用艾葉插在門上,或用其煙燻,或用其煎水洗浴用來祛除各種毒害,預防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針對熱性體質的皮膚瘙癢有明顯保健治療的效果,還能預防各種皮膚溼疹以及疥瘡等等。

作為古代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洗艾浴,不僅發揮了其良好的保健治療作用,也為我們的端午節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這項傳統習俗也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民間流傳至今。

端午節裡,艾草的神秘作用與傳說

四、兒 時,艾 與 媽 媽 的 回 憶

很小的時候,體弱多病的筆者出過一次麻疹(客家話稱作“麻子”)。從那以後,皮膚就一直不是很好,常常會在每年四五月份的麥收季節出疹子,身上常常會長出各種不知名的紅色丘疹,瘙癢難耐。所謂單方治百病,媽媽每年在端午節這天都會按照老一輩客家人的方法,買上一些艾葉、菖蒲和其它幾味中草藥配方在一起,煎湯為我洗浴。從此,洗艾草浴就成了我們家過端午必有的一項環節,也是從此,每年的四五月份,身上的膚疹再也沒有復發過了。

端午節裡,艾草的神秘作用與傳說

歲月荏苒,二十多年過去了……

如今,已為人父的我每一次在端午期間看到街上有賣艾草、菖蒲的,總會想起媽媽為我洗艾草浴的場景:小院裡,屋簷下,一小屁孩坐在大木盆裡,媽媽不停地用艾葉湯擦拭著孩子的後背,小屁孩不停地嘻玩著湯水,水花飛濺到木盆四周,媽媽身旁大鍋裡的艾葉湯還不停地翻騰著熱氣……

端午節裡,艾草的神秘作用與傳說

一盆艾水、一鍋艾草、

這是母親與兒子,在那些年端午節裡,

最美、最有愛的美好記憶!

(完)

文/ 咪 哥

圖/ 咪 哥(部分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