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最近,3個月大的寶寶進行獨立睡眠訓練窒息身亡的消息上了熱搜,而最讓人心痛的是這位媽媽足足有2個多小時的時間,只要她邁出幾步就可以輕易的推開女兒的房間,解救小生命於危難之中,但她選擇了相信機構老師和群友,簡直可氣又可悲!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這件事源於一位媽媽選擇了一個網絡付費課程,對孩子進行獨立睡眠訓練。這天下午,她按照機構的指導對3個月大的女兒進行獨立睡眠訓練,機構要求孩子必須獨自待在房間,而家長只能通過視頻觀察情況。在觀察的過程中,當這位媽媽聽到女兒可能因為窒息而哭時,向機構的微信群求助,得到的反饋是:“不要干預,即便孩子哭了也不要抱”,於是這位媽媽迷一樣的堅信這套理論,看到女兒不動了,還以為女兒已經“解鎖成功了”。幾小時後進房間餵奶,才發現孩子已經口鼻流血,早已停止呼吸。

網友們紛紛感嘆:

這位媽媽一定是沒長心~

這麼小的孩子,訓練獨立,這位媽媽一定是腦子進水了~

太愚蠢了,孩子哭了不抱不哄,反而選擇相信不認識的人

孩子哭了不要抱、不要哄,小小的孩子訓練“獨立”“自主”,這不正是約翰.華生的“哭聲免疫訓練”的宗旨嗎?他認為父母養育孩子,首先要放棄感情,還必須對孩子嚴格的訓練,以斬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讓孩子可以儘早的自主睡覺、吃飯和生活。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斬斷依賴、放棄感情、嚴格訓練,多麼冰冷又殘酷的詞語,卻要用在襁褓中的嬰兒身上。孩子即便難過也不哭不鬧,就是“乖孩子”?在情緒壓抑的環境下長大的小孩,也只會是一個行走的機器,無法感知生活溫度的情緒文盲。

情緒文盲是好還是壞?

情緒文盲一詞,最早起源於西方,是指那些無法表達和控制情緒,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情感的人。

情緒和情感,是對生活、事物感知的表現和基本表達。

生活中,孩子吃到不喜歡吃的東西,他們會撇嘴、皺眉,甚至把食物吐出來,當我們再次喂他一樣的食物時,他們可能不需要做更多的嘗試,就知道這是不喜歡吃的食物,他們會扭頭拒絕,或者緊閉小嘴。而孩子的面部表情、行為動作,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雖然,有些情緒看起來好像是不好的,比如:哭鬧、發脾氣,但這些情緒恰巧也是孩子的語言。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想想,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靠什麼來和媽媽建立鏈接呢?不正是這些情緒嗎?情緒反應的是情感,是和孩子內心的感受連結在一起的。比如:與五感(視、聽、觸、味、嗅)聯繫起來的厭惡與喜歡、舒適與糟糕等。情緒與情感體驗相連,情感體驗又是人格構成的重要組成。

過早的斬斷孩子對成人的依賴,其實切斷的是孩子對情緒的感知能力。當一個孩子在餓了、困了、受傷時不會哭鬧;開心、滿足時不會開心的笑;失落時沒有沮喪;被誤會了沒有委屈,小小年紀便能冷靜自若的控制情緒,這不是獨立,而是一個不會表達自己感情的情緒文盲。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哭聲免疫訓練”創始人約翰.華生曾經把這套理論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他的三個孩子中,大兒子因為缺少關愛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僅30多歲就自殺身亡,二女兒也曾多次自殺,他的小兒子則一直四處流浪。他的孩子評價自己的父親“沒有同情心,也無法溝通。”

同樣,馬伊琍也曾經發文痛訴,在初為人母時蠢的相信“獨立育兒理念”,堅持讓大女兒在3個月時自己獨立睡覺。她說,剛開始還好,後來孩子經常在夜裡醒來,找她求抱抱,而她即便心裡非常難過,也強忍著堅持讓孩子獨立睡覺。她說當時害怕孩子太依賴、破壞了孩子的獨立,而這樣長大的大女兒非常的缺乏安全感。生了二胎的馬伊琍才悔不當初,她說:“什麼延遲滿足,什麼從小訓練獨立,都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越是在嬰兒期得到充分的情感回應,孩子長大後才會有安全感,才能真正的獨立。”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支獨特的花朵,每個孩子的成長與快慢,能力也有差異,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過早的訓練孩子獨立,是對其生長規律的破壞,孩子不僅失去的是與母親的親密連結,還有對生活情緒感知能力。一個無法感知生活情緒的人,笑不起來,感動不了,生活與他們而言是一潭死水,即便身邊的人對他再好,於他而言也是麻木。情緒文盲,喪失的是對生活溫度的感知,是一種病症。


是什麼造就了“情緒文盲”?

馬伊琍曾不止一次談到過,自己因為生大寶時受到不正確的育兒觀影響,從嬰兒期就開始培養愛馬獨立睡覺的能力。剛開始還慶幸,孩子三個月就能睡整覺了,但後來孩子就經常醒,還一直哭鬧,不僅讓孩子非常的缺乏安全感,孩子的睡眠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

當時,她的媽媽問她: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嗎?著急什麼?為什麼就不能讓孩子睡在你旁邊?讓孩子依偎著你到底在擔心什麼?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誠然,父母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自然是對孩子的成長有益的。但,如果在正該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時期,去培養孩子獨立,那是頭疼去看牙醫,南轅北轍。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剛出生到一歲多的孩子,他們的哭鬧和脾氣多數來自於生理性原因。有的孩子愛哭,有的又很安靜,孩子不同的反應除了來自基因遺傳,還有外界的刺激。所以嬰兒階段的情緒,並不是真的情緒,而是一種生理反應,是一種生存的需要。哭聲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希望父母能關注和保護自己。所以對於嬰兒時期的孩子,期望通過訓練來達到情緒控制,可能性非常的小。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而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我們生活在一個“速食”時代,節奏變得更快,感知能力變得越來越弱。

成為“情緒文盲”的推手,大概包括幾個方面:

■壓制孩子的情緒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因為摔傷了、玩具被搶了等原因傷心的大哭,大多數家長採取的行為是想辦法哄住孩子,不讓孩子哭下去。

正常情況下,該笑時笑,該哭時哭,該生氣的時生氣,這都是正常的行為,是對自身感受的宣洩。如果一個人對生活中的開心不懂得笑,傷心了不能哭,猶如一個小池塘源源不斷有洪水注入,卻沒有洩洪的缺口,最後的結果是—潰堤!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從心理學角度,當我們去控制孩子的負面情緒,其實也在壓抑孩子的情緒系統。在孩子想哭的時候強迫孩子不要哭,最終會導致孩子對情緒的麻木,或者負面情緒的堆積。

孩子要麼變得冷漠,要麼總會給自己找宣洩的機會,比如:校園暴力、自我傷害等事件的發生。

■不正確的認知

不論是馬伊琍談自己因受到不正確育兒影響,對大女兒進行的極其錯誤的養育,還是訓練3個月寶寶獨立睡眠的這位媽媽,背後投射的是家長的心理

馬伊琍在回憶當初的行為時說,之所以堅信並堅持訓練大女兒獨立入睡,是因為覺得自己一直就很獨立,所以她認為獨立應該儘早的訓練,哭泣就是軟弱的表現。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一定的過程,孩子在學爬、學走時,不也是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重來,為什麼我們有足夠的耐心,而對於孩子的情緒,卻不願意等待?

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曾做過大量的觀察,她總結出的結論:父母對孩子的知識的掌握、學習等一般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但是對孩子情緒的學習,卻常常沒有足夠的耐心。

究其原因,在我們一直保持著一個認識:不哭不鬧,真是乖孩子!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在情感忽視的環境長大

一代偉人丘吉爾從小由保姆帶大,父親常年活動於政壇,母親忙於社交,從小對他幾乎無暇顧及。他曾在自己的自傳中回憶到,他上學期間給母親寫信,母親從來不回,自己服兵役期間,僅收到母親兩封信,內容還不是對他的關懷,而是報喪。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母親:“她於我就像閃耀著的晚星。我如此愛他,即便隔著遙不可及的距離。”

即便他已經成為了最偉大、最成功的人物,而對自己的評價卻是:我的成就極多,到頭來卻一事無成。這樣一個無所畏懼、堅毅剛強的人,因為童年情感的忽視,心中仍有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導致抑鬱。用他自己的話說“心中有一條叫抑鬱症的黑狗,總會咬著我不放。”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對於每個孩子來講,不管父母做了什麼,他們往往是無條件的愛著自己的父母。自然他們也希望得到回應,知道父母永遠愛他。嚴重被忽視的孩子,會因為在小的時候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愛,所以導致他們在感受愛和愛他人方面的能力減弱或喪失。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說過: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鏈接的成人,需要父母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一個在缺乏情感互動、情緒共情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也有可能成功,但是他們會覺得自己空虛,他們會無力表達和控制情緒,也有可能無法理解和接受情感,他們從不為別人改變,甚至冷漠自私又缺乏耐心,這也是情緒文盲最明顯的特徵。

情緒控制是個偽命題

皮克斯的一部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講述的是一個萊莉的小女孩,因為父親工作原因要舉家搬遷,努力適應新環境的故事。不過主角卻是五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怒怒、怕怕和厭厭。它們住在萊利的大腦裡,每天為她出謀劃策。動畫片用心理學的方式解析小朋友的情緒。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的上演著情緒小人的各種戲碼。電影中有開心,生氣,傷心等等角色。顯而易見的開心是好角色,生氣是壞角色。可是,確實是這樣麼?

心理學家表示,情緒沒有好壞,情緒都是好的,情緒目的不是控制,而是引導!

通常我們會說生氣發脾氣不好,其實我們是把情緒和情緒行為混淆了。情緒沒有好壞,但情緒引發的行為有好壞。簡單的說,生氣是好的,而因為生氣發脾氣是不好的。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我們應該教會孩子認知情緒,引導孩子正確的情緒行為,通過情緒調節機制去控制情緒行為。而情緒調節能力是伴隨成長而發展的:

■出生到1歲左右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個共性:餓了哭、尿了哭、不舒服了哭。總之,“哭”是他們表達一切需求的主要方式。我們很難說清楚這是一種情緒而不是一種因為外界刺激,做出的生理反應。所以,

對於這個階段的寶寶,不適用於情緒管理、引導之說,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

■2-3歲左右

這個階段的孩子初步建立了語言系統,有了一定的表達能力和對行為的理解能力。他們雖然能讀懂父母的面部表情所代表的開心、憤怒,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但並不意味著他們能理解和表達這些情緒。在這個年齡段,父母可以通過一些情緒臉譜、繪本,幫助孩子認知不同表情所代表的情緒。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4-6歲左右

一位家長被幼兒園的老師叫到學校,老師說她的孩子在幼兒園喜歡掐人,於是她在女兒心情較好的情況下問孩子“為什麼要掐小朋友啊?”,女兒說:“因為我喜歡那個小朋友啊。”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基本情緒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並且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能完全的掌控自己的情緒行為。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區分情緒與情緒行為的區別,告訴孩子生氣是可以的,但是因為生氣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喜歡別人是好事,用“掐”來是不對的。

■7-8歲左右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基本的情緒有了系統的認識,並且有一定的行為控制能力。他們也能很好的把情緒運用到社交中,但他們對情緒的掌握還是單通道的,對較為複雜的情緒理解還是較為困難的。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多表達情緒,向孩子更準確、完整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建立豐富的情緒理解能力。

馬伊琍再三忠告,寶媽再入坑:不哭鬧乖嗎?別給情緒貼上永久封條

■青春期到成年

孩子的情緒系統隨著成長,在一步步發展和完善。這個階段他們有了更豐富的情緒認知能力和體驗,能很好的感知同樣情緒的不同層次,並且具備了情緒調節能力。


通過孩子的成長揭示了一個過程:從嬰兒時期的單一情緒,到成年的多元化情緒,情緒也需要成長的過程。當孩子的情緒越是得到充分的釋放,內心才更有力量,才能更好的感知,才有豐富的內心和幸福的生活。

孩子“哭鬧”並不一定不乖,不哭鬧的“乖孩子”,並一定都好。給孩子的情緒找一個出口,別給他貼上永久封條。


作者介紹:大家好,我是童言,5歲孩子媽媽,鼓勵諮詢師、繪本講師、閱讀推廣人。一位渴望學習和成長的媽媽,希望通過分享育兒心得提升自己,同時對大家有幫助。感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