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為“兄弟”打抱不平,老師不想擔責任,家長一句話擊中要害

最近在看網劇《我是餘歡水》,第四集中有一處情節暴露了我們教育過程中的弊端:

兒子(餘晨)在學校打架了,老師通知餘歡水去學校。

原來,同班的好“兄弟”張子銘被欺負,書包被同學扔在了廁所,餘晨打抱不平出手相助,失手將對方打傷,教室的投影也被損壞了。

兒子極力爭辯:是同學先欺負張子銘的,投影也是對方搞壞的。

小學生為“兄弟”打抱不平,老師不想擔責任,家長一句話擊中要害

面對受傷同學家長的不依不饒,老師咬準了打架的結果:

你打傷了人就是你的錯,打傷同學、砸壞教育是鐵定的事實。

小學生為“兄弟”打抱不平,老師不想擔責任,家長一句話擊中要害

餘歡水說:

“小孩子鬧矛盾很正常,他們過兩天就都會好了;

作為老師,應該把事情鬧矛盾的原因搞清楚,不能說誰受了傷誰就是對的。

最後,他向老師發出一句靈魂拷問:

這本來是一個見義勇為的事情,那到底你是鼓勵他見義勇為的還是鼓勵他做縮頭烏龜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餘晨爸爸一句話擊中要害,班主任氣的簡直要跺腳了,這時,張子銘的媽媽來了。

和餘歡水的據理力爭不同,子銘媽媽一副息事寧人的態度,她跟老師說:

小孩打架確實不對,回去我們教育,砸壞的東西多少錢,我賠。

另外她向老師保證和受傷同學私下處理,老師這才鬆了一口氣。

小學生為“兄弟”打抱不平,老師不想擔責任,家長一句話擊中要害

子銘媽媽和餘晨爸爸,讓我們看到了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後不同的處理方式:

一替孩子辯護說孩子沒錯,另一個說回去我們教育。

孩子和同學打架,家長的態度很關鍵,是相信老師的一面之詞還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維護他的尊嚴,演員馬伊琍父親的做法發人深省。

馬伊琍在《朗讀者》中說:高一老師請家長去領學生手冊,爸爸看到分數考的都很好,唯獨思想品德寫了個“差”,老師回答:“你女兒跟多個男生有早戀。”


爸爸當時非常平靜:“哦,好的。那你能不能在紙上寫下來男生的名字?”老師寫了一個, 爸爸問:“不是多個嗎?”老師生氣了,然後爸爸說:“老師,我不跟你說了,我女兒我最瞭解她。我還是找校長去說吧。”


聽到爸爸的反應,馬伊琍說她當時就哭了,一個是覺得很冤枉,還有感激爸爸,同時也會提醒自己要做的更自覺,可以讓父母更信任我。


馬伊琍總結道:“往往在孩童時期,父母給了你愛的滿足,這樣會讓一個孩子很有安全感,尤其對一個女孩子,如果有一個非常愛她的父親,這個女孩活在這個世界上會很有底氣,如果有一個非常愛她的母親,一個女孩會很懂得自尊自重,也會懂得愛自己。”

小學生為“兄弟”打抱不平,老師不想擔責任,家長一句話擊中要害

由此可見,只有那些選擇相信孩子的父母才能夠真正教會孩子尊重和責任

試想,如果馬伊琍的父親不分青紅皂白回家將孩子臭罵或者是暴揍一頓,孩子的成長可能從此留下了陰影。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卻不在少數: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給其他孩子,父母會諷刺孩子:“你咋這麼摳呢?”

孩子和時常爸媽頂嘴,父母甩一句:你總是有理!

在父母眼中,孩子總是愚蠢的,不可理喻的,卻不知:

分享並不是一種天生的品質,而是後天習得的;

孩子爭辯只是在堅持自己的立場,這是培養獨立人格的前提。

小學生為“兄弟”打抱不平,老師不想擔責任,家長一句話擊中要害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看待孩子和同學或朋友之間的爭吵呢?

《正面管教》一書中認為:要接受朋友之間的吵架或打架是正常的,並將其看作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部分。

01孩子通常能很快從吵架的陰影中恢復過來,家長要做一個觀察者,要表現出對孩子的信心,同時確保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為其提供支持;

不要強迫孩子和解,如果孩子不喜歡和某個同學交往,應支持孩子的決定,並相信他有能力自己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小學生為“兄弟”打抱不平,老師不想擔責任,家長一句話擊中要害

02孩子犯錯後,不要只著眼於結果,要詢問清楚原因,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辱罵和懲罰,而是有人能夠客觀公正、心平氣和的和他們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

如果確實是孩子的錯,要教會孩子認識並承擔錯誤,同時尋求彌補的方式,如果孩子沒錯,要告訴他堅持自己的立場有多重要。

03孩子每次犯錯都是一次成長的經歷,除了審視犯錯的行為,更應該教導孩子下次處理問題的方式。

如果孩子的人身安全受到損害,他完全可以保護自己或者向他人尋求幫助。

小學生為“兄弟”打抱不平,老師不想擔責任,家長一句話擊中要害

總結: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如何對待犯錯的孩子,考驗著每一個教育者的智慧。

每個人都會犯錯,鉛筆的後面才會有橡皮擦。

——感謝閱讀——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