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跟青春期孩子溝通究竟有多難?恐怕每一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

這兩天,我重溫了《超級育兒師》,發現其中的一期非常具有代表性。

這期的求助者是一位媽媽,她跟14歲的兒子一起生活,孩子正在讀初三。

在求助中,媽媽說:兒子本來挺聰明的,但自從玩上網絡遊戲就變了。

他每天玩遊戲的時間不少於12個小時。

面對沉迷遊戲的兒子,媽媽無可奈何地說出:

“(太陽)今天不是圓的,你可以去看一下。”這樣的話,誰知兒子看都不看媽媽一眼,無所謂地說:

“今天是方的,我知道。”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媽媽忍不住失聲痛哭:

“蘭海老師,你快來吧!”

“我不想我小孩毀掉!”

求助視頻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柔弱的,無助的,被傷害的母親,以及一個麻木冷漠的兒子。同樣作為家長的我們難免同仇敵愾,甚至對兒子的表現大加批判。

然而,蘭海老師要實現的是這位媽媽的心願:幫幫這個孩子。

這不但是家庭教育工作者,也是爸爸媽媽在育兒問題中應該秉持的立場:

不要執著於說服孩子“他確實錯了”,而是去發現原因,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畢竟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越來越好。

蘭海老師來到這對母子的家裡,發現本來應該在上學的兒子,卻坐在電腦前玩遊戲。

發現家裡來了客人,他只是回頭瞟了一眼,就又扭過頭去開始打遊戲。

蘭海對孩子的“第一眼”印象是:

“這個孩子沒有最基本的禮貌,並且他不願意和外人去交流。”

因為蘭海今天的主要任務是“觀察”,所以她並沒有干涉母子兩人的溝通。

在媽媽拿著抹布擦桌子的時候,不小心弄斷了網線,兒子的表情是這樣的: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們試著做一下同樣的表情和動作,你感覺到了什麼?

是的,因為媽媽弄斷了網線而無法繼續打遊戲,兒子表現出來的不是暴怒,不是功虧一簣的扼腕,而是無奈。

很快,兒子拿出手機,戴上耳機,打開門走了出去。

媽媽攔在門口要兒子交出手機。兒子一句話不吭,扭頭去了衛生間,並且把門鎖上。

在這裡,蘭海看到的是:

“一個講道理有耐心的媽媽,和一個沒有禮貌,不尊重媽媽,並且迫不及待想要離開家的‘混’孩子。”

母子的衝突並沒有結束。

怒不可遏的媽媽拔下網線藏了起來,兒子回到屋裡發現沒了網線,終於主動開口跟媽媽說話:

“寬帶線。”

接下來的對話中,兒子依舊敷衍,甚至在嘴裡叼了一根棒棒糖。

“我為什麼要把寬帶線拿走,你能回答我嗎?”

“不知道。”

“你現在初中了,不是小學生,你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你回答讓我滿意,我會給你。”

“讓我不玩電腦。”

沒有拿到寬帶線的兒子有一次把自己關到洗手間裡。憤怒的媽媽過去敲門。

因為沒有得到回應,媽媽找出了衛生間的鑰匙強行開鎖。

蘭海說:

“這樣一個場景,我看到的是一個窮追不捨的媽媽,和一個只有躲在廁所的兒子。”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隨著母子兩人的溝通,事態逐漸升級,媽媽的嗓門更大了,她像一個被剝奪了權利的女王一樣,拼命捶著門,大聲地宣誓自己的主權:

你得聽我的,你是我的!

當兒子終於從衛生間出來,坐到了沙發上,面對居高臨下瞪視著他的母親,他把小狗抱在懷裡,之後又抓過枕頭緊緊地摟住。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蘭海說:

這樣的動作代表著在必須面對自己媽媽的時候,兒子希望能夠自我保護。

也許這個時候媽媽的表現,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的家長。

當孩子不聽話,或者拒絕溝通的時候,我們就會忍不住開始失控,開始咆哮,開始宣示自己對孩子的所有權。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跟孩子的溝通就變味了,我們溝通的目的,已經從“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成為了“逼孩子承認自己是錯的,家長是對的。”

當這位媽媽終於在孩子嘴裡摳出了答案:“星期天回校”,媽媽的回應是什麼呢?

“你有心的話,你下午都要回學校。這證明你在敷衍我,對嗎?”

孩子本來已經開始跟媽媽對視的眼神又開始滑向兩邊,做出了一個熟悉的動作: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到這裡,我們終於發現了孩子“渾”“不講禮貌”“不回應媽媽”背後的原因:

他是在用“渾”來掩飾自己的委屈和難過。

觀察結束後,蘭海給媽媽和兒子開了個“家庭會議”。

會議上,蘭海問:“你們還想改變嗎?”

兒子說:“願意啊!”

媽媽緊跟著來了句:

“要說到做到。”

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固有認知,他們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卻辜負了父母的苦心,讓自己傷心。

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是弱者,是被傷害的那一個,只有孩子改好了,才能修復這段關係,讓這個孩子,這個家庭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所以,錯,是孩子單方面的錯,傷害,也是孩子在進行單方面的輸出。

回憶一下,媽媽在家庭會議中說的這些話,你們是不是也經常對孩子說?

“怕他不讀書,沒有知識文化……我放棄他,一走了之,他出去很快就學壞。”

“他這麼好的一個人生,這麼一個陽光小子,我不想讓他走上這條路。”

媽媽說得淚流滿面,兒子卻說:

“我已經早猜到她會說這些話。”

“她已經說夠了,我已經聽膩了。”

“你(眼淚)流多了,我習慣了。”

在家庭會議上,孩子終於說出了自己對媽媽的不滿:

“商量溝通都是她做的決定。用她規劃的人生來定義我,定義我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

蘭海老師對媽媽揭示了兒子沉迷網絡遊戲的原因:

“他百分之百的生活,都在由您做決定,而他唯一能做決定的,就是在他的網絡遊戲上。他並不是對網遊遊戲有癮,真正有癮的是他的成就感,他能夠控制一切,他能夠獲得朋友,而這些,在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的生活當中,被您控制了,被您做決定了,所以他只要遊戲當中,成為自己的王,而不要成為百分之百現實當中,你的奴隸。”

找到了兒子出現問題的原因之後,在接下來的輔導當中,我們終於看到了作為一個14歲孩子,他應該有的,除了冷漠、無所謂之外的其他表情。

以及他的勇氣

他的怒吼

他的堅持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他的夢想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對媽媽的輔導中,蘭海設計了一個親子游戲,引導媽媽在玩遊戲的時候正確運用親子溝通的技巧:

“兒子我做你的幫手好不好?搭這個房子就要靠你了!”

“你來弄好嗎?”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14歲兒子沉迷網遊,媽媽痛哭求助,原因到底是什麼?

看到這個對媽媽冷漠迴避的兒子,與失望無助的媽媽,最後能夠面帶笑容,親密自然地同框拍照,我們在感動的同時,也再一次意識到,作為父母,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技能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