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片新模式 (香港導演加主旋律類型)

今年的國慶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各地都在進行慶祝活動,電影界也以3部主旋律電影為祖國母親慶生。其中劉偉強的《中國機長》,李仁港的《攀登者》,讓我們注意到香港導演在主旋律電影起到了主導的作用。眾所周知,導演是一部影片的靈魂,直接影響影片的質量。自從香港迴歸以來,一大批的香港導演北上掘金,但一開始感覺總是和大陸的觀眾之間隔著一堵牆,拍出的電影總是水土不服,如徐克前期的《七劍下天山》和《女人不壞》,林超賢的《破風》和《激戰》雖然口碑都不錯,但是票房成績並不怎麼理想,直到主旋律電影類型,香港導演才真正找到方向。

中國大片新模式 (香港導演加主旋律類型)

主旋律電影的歷史並不短,上個世紀50年代的紅色電影開始就已經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傳統的主旋律電影給觀眾的印象是紀錄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故事情節大多側重個人英雄主義。由於內容太過於嚴肅且無聊,不像好萊塢英雄片充滿歡聲笑語,大部分主旋律電影一直都停留在教育層面,電影的反響一直以來也都不盡如人意,從來不是觀眾的首選。但是隨著這些年主旋律電影慢慢的商業化,香港演員越來越多的參與進來,到現在香港導演開始創作主旋律電影,加速了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進程,為主旋律電影注入了更多的娛樂元素,讓影片變得更有觀賞性。另一方面伴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百姓收入的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增強,使主旋律電影更加契合當下的大環境。

中國大片新模式 (香港導演加主旋律類型)

從陳德森的《十月圍城》開始,到現在劉偉強的《中國機長》,還有後面陳可辛的《中國女排》。這些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香港導演加主旋律類型。香港導演的主旋律電影依然會有民族主義精神,林超賢導演的《紅海行動》尤為明顯。同時也會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與主旋律結合,像劉偉強的《建軍偉業》就是如此。偶爾會利用一些紅色經典為藍本進行再改編,比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將時代的熱點話題和精神情感融入到主旋律電影當中。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壯大,他們將香港文化理念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融入到主旋律電影當中,充分表達了對祖國的關注,通過對大片的處理展示了香港人的藝術性。

中國大片新模式 (香港導演加主旋律類型)

以前的港片總愛表達人性的複雜,而當這批導演北上拍攝主旋律電影的時候,他們也選擇把人性的複雜加入到電影當中,使主旋律電影裡的人物不會那麼的臉譜化,有血有肉更能和觀眾產生共鳴。香港導演的主旋律電影節奏簡單明瞭,沒有宏達冗雜的敘事摒棄了沉重的歷史話題,轉而傳遞了大眾更能接受的普世價值觀,電影的角色不再圍繞個人英雄主義,從而強調個人和團體之間的配合,凸顯團隊合作精神。這種精神和當下社會所強調的共享精神不謀而合。

中國大片新模式 (香港導演加主旋律類型)

在所有人的印象裡,香港導演要拍攝一部好的主旋律電影會很困難,因為香港近代一直是西方資本世界管轄和統治的地方,深受英國文化的影響,而另一面又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他們成長在這種特殊的文化體系當中。但因為殖民的歷史原因,香港人對經濟有著較強的關注度,對經濟的敏感已經深埋在香港文化當中了,電影工業作為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經濟的電影才是最切合實際的需求。香港導演也擅長創作內地觀眾愛看的大場面,以香港導演主導的主旋律電影從來都不缺大場面,而這種大場面電影有市場,使越來越多的內地電影製作公司也願意和香港導演合作,從而實現共贏的結果。

中國大片新模式 (香港導演加主旋律類型)

其實香港導演比內地導演更有先天的優勢,香港導演生活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可以將東西方的文化結合起來,拍攝主旋律電影比內地導演更加的開放,沒有任何心理和文化上的限制時,同拍攝主旋律電影表達了香港人民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表達了香港人民對中國文化的尊敬和感同身受,通過香港導演在主旋律電影中優異的表現,我們堅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香港導演到中國內地來,融入祖國的大家庭中,和內地的導演們共同努力,拍攝出更多優秀的電影,讓中國電影能在世界大放異彩,同時能通過電影行業帶動,使越來越多的香港人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