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商业广告玷污了教材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2020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教育部强调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各学科要使用《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其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全部使用统编教材,同时规定中小学教材中不得夹带任何商业广告或教学辅助资料的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事实上,近年来教育部在印发的中小学用书文件中,都要求教材不得夹带任何商业广告或教学辅助资料的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2019年12月16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也强调“教材出版发行不得夹带商业广告”。

如今是信息社会,“营销至上”也蔓延到中小学教材。除了明显的商业广告外,一些教材还暗含网络教学辅导、资料的链接,只要扫二维码便可达到营销目的,既误导了学生,又增加了监管难度。这绝非教材中的一道“美景”,而是一颗“毒瘤”,因为教材夹带商业广告,显然违背育人的初衷。

众所周知,广告用于商业场所,是一种营销行为,目的是让人购买产品。而中小学教材属于国家正式出版的印刷品,也属于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和家长共同买单。在此类教材中夹带商业广告,就等于家长还有可能花钱消费,因此,对如此过度商业化的行为必须制止。

教材夹带商业广告,既不符合育人理念,也违背教育初衷,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额外负担。教育部一直强调为中小学生减负,而夹带商业广告就是让学生无边界学习。教育应该是一片“净土”,教材同样如此。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材的属性是教育,绝不能过度商业化。否则,中小学生在花花绿绿的商业广告面前,如何抵抗商业化的侵蚀?孩子们又将怎样看待教材和教育?为此,严查加严打,让商业广告早日在教材中消失,实属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