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三個短暫王朝奠基了三個盛世

縱觀中國歷史,三個強盛的王朝之前必有一個短暫統一王朝的奠基,秦滅出漢,隋後出唐就是這種必然下的結果。

1:秦統一六國,二世而亡(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存世14年)

公元前221年 秦滅齊國,結束了混亂的戰國,統一全國,秦始皇自認功蓋三皇五帝,改稱“始皇帝”,開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朕”即天下的統治。

由於過度的操勞和焦慮的心情,公元前210年,年僅四十九歲的大秦帝國的創業者倒下了,他的死不只是帶走了大秦帝國的未來藍圖,更是把秦人的精氣神都消磨殆盡。

秦始皇在為三十七年,13歲即王位,22歲正式登基“親理朝政”,用了十年滅亡六過,39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不止在軍事上,讓大秦軍團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的兵種之一,更是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便為後世開了先河。

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三個短暫王朝奠基了三個盛世


政治上大秦帝國結束了自三代以來的分封制,建立第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並創立皇帝制度,並在朝廷內部設有三公九卿制度,這一制度的創立對於以後的王朝影響深遠,西漢建立後,其朝廷政治制度也遵循了。

地方上設立郡、縣、鄉、裡四級行政機構,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級統治機構,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設若干縣,縣置縣令(長)、縣丞和縣尉,他們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裡等基層機構,鄉有鄉吏,裡有裡典。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裡,可以直達全國百姓。

《秦律》更是對漢朝的律法影響巨大,《九章律》是西漢初年丞相蕭何在參照秦朝舊律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在《法經》及秦律原有六篇之外增加戶、興、廄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專律》。以《九章律》為核心的漢初刑律,多屬在秦朝舊律的基礎上刪修而成,在內容和風格上與秦律密切相關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統一文字,漢隸也在秦隸的基礎上成為中國歷史上四大書法之一。使得漢朝在文化的方面得以全面發展,西漢吸收秦國的法家思想,有結合道家的無為而治,創立了天人合一,確立皇權神授之說,漢儒通過雜糅各家之長,確立了正統地位。

秦朝的不論是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和車同軌等制度還是大量修整的秦直道的基建能力,都使得在一片廢墟上建立的西漢,快速的發展國內經濟以及外貿經濟。

同時秦始皇的南征百越,北擊匈奴的政策,不禁讓西漢擁有大量土地及少數民族,而且為漢朝前期的穩定打下了基礎。

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三個短暫王朝奠基了三個盛世


和秦始皇生在一個年代的劉邦是幸運的,貴胄出身的秦始皇幫他的大漢帝國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同時又有同時期自命非凡的貴族少年項羽幫他平頂秦末戰亂,小民出身,謹小慎微,能曲能伸的劉邦在這種情況下帶領大漢度過了貧弱期。

2:隋統一中國,二世而亡 (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存世三十七年)

繼“五胡亂華”後中原經歷了160多年的南北朝分裂,在公元581年,這一年既是北朝的北周大定元年,又是後來的隋朝的開皇元年,北周靜帝禪讓皇帝位於上柱國、大司馬、隋王楊堅,滿目滄桑的中原大力又迎來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隋朝。

隋朝雖然僅存世三十七年,但是卻以“政治清明,國家富強”而文明於世,其輝煌程度被歷史學家所肯定

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三個短暫王朝奠基了三個盛世


經歷戰亂的楊堅知道,民生凋敝,民心思安,於是他提倡勤儉節約,開源節流。同時實行重文輕武,輕徭薄稅的政策,使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這些改革的實施,使隋朝出現了“開皇之治”的興盛局面。到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全國的戶口達到了驚人的890萬戶,這個數字合唐一朝都沒有達到。

隋朝的輕徭薄稅,藏富於民,同時又興建“義倉”,全國各地囤積的大量的糧食,雖然經過了以後的隋煬帝的揮霍及隋末戰亂,各地糧倉到唐“貞觀之治”時期還在食用。(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對黃門侍郎王珪所說:“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到唐朝依然沿用,同時去除郡級,建立州、縣兩級制。

隋朝實行的“科舉制”,不分門第高低選擢人才,到“武周”時又擴深成“殿試”、“武舉”制,唯才是舉,選拔更多人才為國所用。

唐朝根據隋的《開皇律》制定了《唐律》、《永徽律》等大批律法,在《開皇律》的“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基礎上修改為只對謀反、叛亂等定為重罪,其他的均可輕罰或赦免。

軍事上到了唐朝把隋朝“十二衛”改為“十六衛”,在隋朝“均田制”的基礎上改革“軍府制”,使其成為“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兵役制度

公元586年突厥正式歸附大隋,確立了君臣關係。突厥各部為了表示對大隋王朝的臣服,尊稱隋文帝為“天可汗”,並且這一崇高的稱謂一直延續到唐代宗時期,歷時近二百年。

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三個短暫王朝奠基了三個盛世


在文化方面:隋文帝就非常重視“文治”,大力提倡文教。特別是煬帝時,把圖書整理分類為甲、乙、丙、丁四目,成為後來的“經、史、子、集”四庫書,為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隋朝還採取開放政策,吸收外域文化,同中國文化相融合,使“儒、釋、道”三教同時發展,氣象萬千,出現了“文中子”(王通)等一批文化大家,其思想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唐朝沿襲這種寬鬆文化環境,所以史詩、書畫、散文、小說、音樂、舞蹈、等方面的成就,都大大超過隋朝。文學藝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尤其是“唐詩”達到了詩歌的頂峰,流傳千古。

3:軍閥混戰,三民主義(1912-1949 共37年)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在日本東京中國同盟會會議上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並確立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佈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267年的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3月11日,頒佈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三個短暫王朝奠基了三個盛世

民國的建立雖然充斥著戰亂和霸權,但是他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多黨執政的政權。民國時期的文化科技事業也空前繁榮,這時期大力推廣文化教育事業,北大,清華,西南聯大等學術活動十分活躍。

1912年,地質學家章鴻釗首先呼籲成立地質調查所;同年高魯著手籌辦中央觀象臺;

1928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隨後北平研究院及各研究所也相繼成立。

1928年至1929年,歷史語言所在安陽小屯村發掘殷墟,發現了大量殷代青銅器和甲骨卜辭。

自1912年至1937年間,不過25年的時間,各種學會組織達到110多個(不包括醫學部分),涉及到近代科學技術的廣大領域。某些學科如地質學、氣象學、物理學等在個別領域中曾取得了一批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在工程技術方面,可以仿造萬噸級輪船、較先進的飛機、汽車、各種機床。中國的工程師們已經掌握了運用鋼筋混凝土建築高層建築的技術,建成了具有國際水平的錢塘江大橋。

在邊疆地區國民政府於1929年設立蒙/藏委員會,主管蒙/藏等少數民族地區行政事務。

1938年9月24日,頒佈喇/嘛轉世辦法計13條,

1928年國民政府把四川的西部和西藏東面的康部, 建立為一新省, 名西康省。

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3次會議決議,9月17日發佈命令,將寧夏、青海分別建為行省。

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以西寧為省會。其中尤以青海建省意義最大,向南配合西康省影響西藏局勢,向西可前進新疆。蘇德戰爭爆發後,新疆終於重回中國懷抱。

同時國民政府廢除了晚清所簽署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收回了東北、臺灣及澎湖列島的主權,以一積弱之國而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領袖國之一。

1946年聯合國成立後中國成了五常之一,爭得了舉世公認的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