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2020年,你值得關注的一個頭條號。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大多數父母和孩子的對話是批評、指責的內容,而有著良好親子關係的父母,他們對孩子說的話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常常會發現他們使用描述性語言,描述父母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感受。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和諧的親子關係,對話中使用的語言不會對人做出評價,尤其避免評價孩子的性格或能力,決不會使用諸如“傻、蠢、壞”之類的字眼,甚至也不使用“漂亮、很好、真棒”這樣的詞,因為它們沒有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貼上某類標籤,甚至它們會給孩子製造障礙。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一天,女兒拿著一張畫給我看,問我“畫得好不好?”我看了看,說“我看到了一戴著藍色頭巾穿著紅衣服的小姑娘,挑著一旦採摘的蘋果,滿臉笑容,是大豐收的喜悅!” 她笑了起來,說“我要再去畫一幅”。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如果我這樣回答“真漂亮,你是個了不起的小畫家!”我想她那天接收到了“漂亮”、“了不起”的評價後,很大可能再也不會去畫了,畢竟這些評價似乎已經足夠可以偷懶了。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因此我相信,評價性的語言會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描述性的語言才給他們真正自由想象的空間。

除此之外也可以嘗試著使用描述性的詞語,簡短地說出事件。

另一天,女兒在茶几邊上一個轉身把玻璃杯碰到地上,碎成了一地玻璃,然後她定住了,看看媽媽,也看看我,我看著她說:“我看到一地玻璃碎片”,然後望向掃把的方向,於是她走過去拿起掃把自己收拾垃圾了。我在對話過程避免了批評,也沒有指責,僅僅提示了重點——讓她明白需要怎麼去做。憑藉描述性語言促使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讓孩子自己反思行為的後果。

如果做父母的面對這樣的情況說“怎麼弄得,好好的杯子摔碎了,不知道小心點嗎?!”

可以肯定孩子會把焦點放在為自己辯解而不是解決問題上,“我不是故意的!”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做父母的有一個習慣性思維,總覺得只要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們,那麼對孩子說什麼都無所謂也並不那麼重要,”愛“似乎是親子關係中唯一重要的東西。

我們不能貶低愛的力量,”愛“是我們最重要的財富,它圍繞在我們四周,讓我們感到溫暖、感到幸福;它也是無形無色沒有具體的表象。因此生活中,”愛“通常轉化為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容易抵達人的內心。也就是意味著,把我們的愛分割成能夠幫助孩子的一小份,並且時不時地表達出來,更能體現愛的力量。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即使父母是最在乎孩子的人,但在運用描述性語言時也會碰到不少困難,畢竟要拋棄平時脫口而出,自由隨性的言辭並非難麼容易。父母無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足夠的耐心,自然可以表現自己的憤怒情緒,其中關鍵是“以不要指責、不侮辱孩子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當父母看到剛剛收拾好的房間,瞬間又變成書本、玩具到處都是的時候,還是使用描述性語言,比如,

”看到亂糟糟的房間,我很生氣!都想把它們都扔到垃圾桶!書本和玩具應該放在架子上!“

不滿的情緒並沒有伴隨”你這麼懶!從來不會自己收拾房間,到處亂扔!“

描述性語言的魅力在親子關係中有著很好的效果,遠遠優於斥責、挖苦、警告。儘管批評的話語也可能讓孩子去收拾自己的房間,但他們很可能會討厭父母,破壞親子關係的良好發展。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描述性語言看起來是簡單的方法,但它們建立在接受情緒、彼此尊重的基礎之上,運用這些語言技巧可以給親子關係增添”愛“的溫暖,拉近和孩子的關係,值得父母嘗試。

教育孩子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用“漂亮、很好、真棒”貼上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