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不是藥神》看網民的“藥物反應”

這個世界如果只有一種病的話,那就是窮病

2018年7月5號伴隨一部現實題材電影的上映,藥界的大門被炸開。大眾開始反思藥價和生命之間的矛盾,這部電影便是《我不是藥神》,隨後它像導火索一樣,點燃了“天價救命藥”的降價改革,又點燃了“毒疫苗”的回收整改,期間還有“疫苗之殤”和“降壓藥致癌”事件的回顧。一時間有關藥界的黑歷史被一個一個翻出,伴隨著社會影響似乎預示著國內將掀起一場批判與整改的颶風。

從《我不是藥神》看網民的“藥物反應”

一直以來“看病難”“看病貴”就是不少窮病患者的呼聲,但這一切呼聲的基礎還是建立在對監管部門的信任上。第一信任其保證了流通於市面的藥都是有效的,第二信任其有能力將醫藥行業做成公益與事業的有機體。所以此前人們“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呼聲更像是孩子問家長要糖吃,家長總要保證孩子不蛀牙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甜頭。這種關係在大眾看起來還是有舒適區的,隨著《我不是藥神》的上映,人們突然間不那麼舒適了。因為信任的前提垮臺了,監管部門讓天價藥在失眠流動,原因不再只是藥價成本問題,企業暴利的可能性讓人們害怕,生命不在於自己或者國家而是掌握在對你漠不關心的藥企上,如果說《我不是藥神》打破了人們對醫藥公益性的看法,那麼“毒疫苗”可以說是打破了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有效藥的基本信任,你敢想像你打的疫苗可能會讓你致死嗎?再或者你敢想像哪怕是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概率你的疫苗沒效,你還能像以前一樣只是呼喊“看病難”“看病貴”嗎?

從《我不是藥神》看網民的“藥物反應”

《我不是藥神》引起了網民的“藥物反應”,一種對醫生,藥企,監管部門的信任危機的不良反應。

為什麼網民的“藥物反應”這麼強烈?異常的恐懼情緒在網上蔓延,或是因為從來沒有如此害怕和靠近死亡。我們總會對不管自己的事情高高掛起,瘋言瘋語,看熱鬧不嫌事大。但這次是一種理智的換位思考,如果打毒疫苗的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自己遇上了天價藥,如果我們自己有個高血壓卻吃著致癌藥,我們的孩子如果打了毒疫苗,我們的孩子如果需要天價藥,或許是如此靠近幸福生活的破滅。這把火才會燒到每一個人。

《我不是藥神》牽扯出來的是一系列的矛盾問題,藥價和生命,病人和醫生,這一系列問題的都需要消耗信任和彌補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