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拆遷到改造”,風向變了?不!還有第三選項

2019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舊城改造的投資計劃,根據政策來看,舊城改造針對的是2000年以前建設的房屋,與以往“棚改”最大的區別是不再拆遷還建,而是在現有條件下,改造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維修破損房屋,增加建築保溫,補足停車、物業、幼兒園、電梯、公共綠地等生活配套設施。

從“拆遷到改造”,風向變了?不!還有第三選項

這樣的政策實際執行當然比拆遷要容易許多,資金和週期投入也要少得多。但與此同時問題也比較明顯,就是原有房屋的建築物環境沒有改變,日照、採光、通風依然無法改善,樓間距狹窄,缺少消防通道,消防安全無法得到保障,活動場地、公共綠地、物業、停車、幼兒園、養老設施等,因缺少建設用地,也無從談起,僅僅採用水電氣路等“舊改”方式,對老舊社區品質提升有限。

從“拆遷到改造”,風向變了?不!還有第三選項

2020年春節之際,一場突發的疫情洶湧而來,病毒肆虐無忌,人人蝸居在家。居住建築的健康問題凸顯出來,成為近期行業內的一大熱點,確實需要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居所。

前些年的拆遷還建,無論從戶型品質,日照通風,公共空間,物業服務,安全管理任何一方面看,都為還建住戶帶來了極大的居住品質的提升。但隨著樓市持續升溫,拆遷成本越來越高,已經越來越沒有開發商願意觸碰這塊“燙手的山芋”。僅靠各地城投公司在勉力推進,而且還建項目逐漸成為了他們的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如今政策雖然轉向,是否意味著要麼全拆,要麼不拆?其實對待城市更新這種複雜的問題,大可不必一刀切。

比如,部分老舊小區建設年代不是非常久遠,戶型尚可,但由於過去城市規劃規範和條例標準不高,造成小區密度很大,樓間距小,缺少公共綠地、活動場地等配套設施,停車位嚴重不足。採用“棚改”模式成本過高,資源浪費。採用“舊改”模式,僅僅進行既有條件改造又無法徹底解決居民痛點。是否還有第三條路呢?

從“拆遷到改造”,風向變了?不!還有第三選項

如果在住宅建築群中選擇幾棟佔據良好位置的樓棟拆除,其他樓棟的日照、採光、通風、景觀視野、私密性等條件都會得到極大改善,公共空間、停車場、幼兒園等配套設施等都獲得了寶貴的建設用地。小區環境會立刻豁然開朗。這樣實際上是將“拆遷”和“改造”兩種手段有機結合了起來,整個小區品質會提升不止一個檔次,房屋價值也必將水漲船高。當然,這種做法也必然涉及部分拆遷工程,如何進行補償或置換,如何在施工過程中保證原有居民的正常生活?都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從“拆遷到改造”,風向變了?不!還有第三選項

改造設想

城市更新是一道永遠解不完的命題,只要有市民還在這裡生活,城市的更新改造就會持續進行下去。城市更新的策略也值得我們持續不斷地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