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智: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未來將如何發展?

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從來都不是企業和政府的一廂情願,而是大勢所趨,是順應市場潮流、順應時代潮流的表現。那麼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有什麼樣的時代背景?未來發展趨勢又會如何呢?

在近日舉辦的 2019 首屆“中國品牌農業神農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孔祥智就上述問題發表演講,小農根據現場實錄進行了整理,一起來看看吧!


孔祥智: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未來將如何發展?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恩格爾係數”逐年下降

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中國經濟逐漸進入了“新常態”,在跟農業農村相關的方面,也表現出一系列的特徵,其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恩格爾係數”的變革。

“恩格爾係數”是指在人們收入當中用於購買食品所佔的比重。當人們收入越高時,用於購買食品的部分就越少。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居民的“恩格爾係數”逐年下降,2017年,全國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為 29.3%,2018 年為 28.4%。分群體看,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2015 年已經低於 30%,農村居民 2018 年“恩格爾係數”是 30.1%,今年應該能降到 30% 以下。國際上有一個標準,“恩格爾係數”小於 30% 叫做“富足”。這就意味著中國 14 億人,從整體(包括貧困人口在內)消費這一指標來看,實際上已經進入了“富足”階段。


孔祥智: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未來將如何發展?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階段呢?

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都處於這個階段,他們的“恩格爾係數”在 20%~23% 之間,可能更多一點,而我國接近 30%。和這些國家相比,我國人均 GDP 和他們差距還很遠,但消費已經進入了同一個階段。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就意味著我國的農業按照原來的方式發展,已經滿足不了城鄉消費者需要,甚至農民自己的需要也滿足不了。這就是為什麼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調結構,轉方式”。

我國的三次農業結構調整

農業結構的調整,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大約有三次:

第一次是 1985 年提出來的,具體表述就是“少種糧食,多種菜”。

第二次是 1998 年提出來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國務院還專門發佈了關於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決定,第二次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質量的調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孔祥智深度解讀: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未來將如何發展?

第三次農業結構調整,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調的是什麼。但首要的就是“調結構、轉方式”,要轉變生產方式:要和過去粗放的、對環境不友好的生產方式不一樣。

此外還有品牌建設。農業農村部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最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尤其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都在鼓勵農業品牌的建設,包括區域品牌、企業品牌。

再放大一點看,第三次農業結構調整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產業振興。打造、創新品牌是這次農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個核心內容。


孔祥智: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未來將如何發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地理標誌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對農業區域品牌的建設,描述得很具體。

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是“政府+企業”,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

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有 8000 多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平均每個縣級單位(包括市轄區和縣級市)3 個左右,每個縣(包括自治縣)5 個以上。平均一個縣這麼多品牌,我個人的看法是其實絕大部分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甚至有的還把市場搞雜了。

原本有的地方產品不錯,可能幾百年之前就已經流傳了。一旦打造、註冊了這個區域的品牌標誌,比如地理標誌或者別的什麼標誌,它就成“唐僧肉”了。本地企業、外來企業都用這個,是典型的公共池塘資源,最後誰都不負責任。

農業區域品牌建設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尤其是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怎麼打造,更是一個非常大的、非常艱鉅的任務。2035 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在這時間之前,如果不把農產品區域品牌打造好,建立起包括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在內的中國農產品品牌體系,農業現代化就會成為空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業品牌的打造,包括區域品牌的打造,是中國農業現代化一體中應有的部分。

我認為,中國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是“政府+企業”。區域品牌是公共資源,在目前情況下只有政府才有權力使用,也可以委託給具有公共管理職能或者是被賦予部分公共管理功能的機構使用,要承擔這起“+企業”的職責,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工作。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未來仍需要大家共同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