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真的勞民傷財嗎?給垃圾分類算一筆經濟帳

“垃圾分類”真的勞民傷財嗎?給垃圾分類算一筆經濟帳

“垃圾分類“無疑是今年上半年最熱的詞之一,中美貿易戰對我們老百姓來說就是”神仙打架“,遠在天邊;但垃圾分類,可是要改變每個人,每天的生活習慣的,他近在眼前呀。

不過,即使是在日本,這個大眾印象中垃圾分類做的最好的國家,長久以來對這件事也是褒貶不一的。一方面盛讚,這是國民素質高的體現,有利於資源的再生利用,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也有質疑,34頁的垃圾辭典,讓每個日本公民背的苦不堪言,人為物役有違天理。

筆者試著給城市和居民算一筆賬,看看垃圾分類這件事,到底有沒有價值。

一、收入

居民:零收入。分的再細垃圾都要扔的。

城市:新增收入科目,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3年數據統計,日本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低於20%。也就是說,幾十年兢兢業業,小心翼翼。最後依舊是有80%要被拖去燒掉。但是,螞蚱也是肉,有收入就好呀。

小計:收效還是明顯的,扔紙板、紙箱時候,就會想起“你多用一圈,他就要多長一年”的捲紙宣傳,胸前的小紅花彷彿更加鮮豔了。

二、成本

居民:1、新增成本科目。當扔垃圾進化成複雜腦力勞動時,有資格扔垃圾的人就不多了,付費扔垃圾成為一項新的生活成本。

2、新增垃圾桶成本,我家的垃圾桶將從3個(廚房1、客廳1、臥室1),增加到至少10個(廚房5 ,客廳5 ,臥室實在放不下了,多走兩步吧!)

城市: 1、人工成本,仔細檢查每袋垃圾分的對不對,分的不對的拿出來重新分,這可是技術活,人數要夠,工資不能低。

2、物流成本,回收利用的垃圾要和焚燒垃圾分開,倉儲和運輸成本增加。

3、基礎設施增加,包括專用車輛、垃圾桶等。

小計:撇開垃圾分類給居民帶來的不便,城市處理垃圾分類將成為一項長期的,高昂的固定成本,同時隨著城市的擴大而增加。

三、費用

居民: 1、罰款。扔得不好,扔的不對就得罰,這才能達到效果,試問,每天扔垃圾,哪有不扔錯?

2、配備抖音神器,不髒手垃圾分揀器,迷你隨身分類盒、廚房廢油凝固劑,廚餘垃圾處理器。。。。不配全了,都不好意思去扔垃圾的

城市: 1、宣傳費用,各大媒體,黃金時間不得插播幾條諸如“垃圾分類造福子孫”的動員口號?大到標語橫幅、小到兒歌口訣,宣傳渠道要全面,方式要靈活多樣。

2、管理費用,督辦落實,整改罰款,都需要相應的人力物力。

這麼看下來,對於居民來說,垃圾分類似乎變成了一個光榮的額外負擔,而對於城市來說,垃圾分類帶來的微薄收入,根本無法覆蓋高額的軟硬件支出,這樣看來。垃圾分類就是個賠本的買賣。

如此精明的日本人,難道這個賬都算不過來?是什麼驅動他們長期的做賠本生意呢?

讓我們來算一筆“看不見”的賬,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垃圾分類倒逼商家採用環保包裝,和易於分類的包裝,我們設想這麼一個場景,你去超市,買一包餅乾,除了選擇口味外,現在你還得考慮,它幾層包裝呀,分別是什麼呀?應該怎麼分,怎麼扔呀?最終,可能包裝簡單,易於分類的餅乾會勝出。這就迫使商家不只從經濟效益,更要從易於分類來設計產品。

其次,減少易耗品的消費,一次性商品的使用量將大大降低。為了避免扔垃圾的麻煩,我們更願意使用耐用品,例如,使用自備的杯子,而不是便宜的瓶裝礦泉水,因為要扔一個瓶子,需要把瓶身、瓶蓋、塑料標籤分開,並且洗乾淨,可能還得走上一公里。

還有,降低對廉價的,可能造成嚴重汙染的商品需求。通過一系列垃圾分類宣傳,我們將更加清楚紐扣電池、玻璃瓶、水銀溫度計等對環境的影響,在環保風尚的影響下,選擇替代商品。

最後,低質量的商品將被淘汰。電器、舊傢俱、大型玩具、甚至拖把、掃帚,可是要花錢才能扔的。大家購買時,除了考慮價格因素,還要計算扔掉時的費用,低質量的商品將因為買著便宜,扔著貴而失去市場。

這樣看下來,垃圾分類將引導廠商放棄生產一次性的,汙染的,低質量的產品,轉而追求耐用的、環保的、高質量的產品,這甚至是相關產業向精細化發展的驅動力。日本的商品不就是以高品質著稱的嗎?

另外,就算垃圾分類無法解決再利用問題。但這個舉措,讓人們自發的少扔垃圾,甚至不扔垃圾,從源頭上減少了垃圾的總量,節省下來貨幣和環保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日本人不傻,在貨幣價值上,垃圾分類是賠本的。但在“看不見”的地方,垃圾分類解決的問題,是制定法律、花大價錢都無法帶解決的,帶來的收益也是長期的、巨大的。

姑且,不討論”提高國民素質“,”培養社會風氣“等形而上的理由,單從經濟的角度上看,垃圾分類利國利民,值得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