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在虞城

倉頡造字在虞城

千秋倉頡墓:見證鼻祖造字在虞城

倉頡發明了文字,開啟中華文明史。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是文字到文化、文化到文明不可逾越的臺階。對於文字,人們吟詩賦詞,或歌或唱,無不對這位造字鼻祖的敬仰。

歷史畢竟不是神話傳說,倉頡是人不是神。在那個遠古的虞國,有一個叫倉頡的聖者,或打繩結記,或追獸印跡,造字於有形之中。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今天,我們《網易文化商丘》欄目組,走進造字鼻祖倉頡魂歸之地——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古王集鄉堌堆坡村(現屬商丘市一體化示範區民安辦事處),探訪倉頡祠,拜謁倉頡墓。

倉頡造字在虞城

倉頡造字在虞城

造字鼻祖魂歸虞城

沿三一零國道北兩公里處,我們來到一個叫堌堆坡的村莊,這裡長眠著一位聖者——造字鼻祖倉頡。

步入小院,我們看到倉頡祠的院落裡有三間古老的大殿,灰瓦覆頂,青磚鋪地,飛簷畫角,古樸典雅。倉頡祠前各有古柏一棵、石碑一通。已有五百年樹齡的兩棵古柏,在寒風中依然蒼勁挺拔。兩棵樹的枝葉一起往中間聚攏,形成了一棵小柏樹的樣子,像兩個老人一人伸出一隻手托起一個小孩。這就是傳說中的“雙柏抱子”。左側的石碑為《重塑倉頡帝字聖金像碑記》,內容為倉頡祠重修始末;右側的石碑是《功在千秋》,其內容為古代文獻中對倉頡墓的相關記載。殿門兩旁紅色的石柱上雕刻著“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的楹聯。

倉頡造字在虞城

進入倉頡祠,映入眼簾的是倉頡全身坐像,龍顏四目,端坐上方,光彩照人,背後牆上掛有四幅對聯,皆稱讚倉頡造字之功德。右側為“文昌帝君”坐像,左側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立像。

從倉頡祠右側拱門而入,有一通布有青苔的“古倉頡墓碑”。十幾米遠處,便是倉頡墓,墓冢為圓形土丘,周長約100米,高約4米,墓高約1米,墓前有一墓碑,正書“古倉頡之墓”,墓碑後題有對倉頡造字的簡介及褒獎之詞。

倉頡造字在虞城

據陪同採訪的村幹部說,大殿最早建於漢代,後被損毀。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虞城縣知縣程本節重建大殿,至今殿脊上姜太公小廟的磚上尚有記載,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同治年間又遭損壞,修葺。十幾年前,由於大殿的上蓋遭風雨侵蝕得不成樣子了,當地人按照原來的樣子再次修葺,成了現在的樣子。

倉頡造字在虞城

1991年出版的《虞城縣誌》記載,考古隊1978年和1984年兩次勘探,“在倉頡墓周圍探出方格紋、藍紋、附加堆紋、磨光等陶片及灰土、蚌殼等,確認此處為龍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遺址”,而倉頡墓就建在此遺址上。據《虞城縣誌》載,“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倉頡墓前立碑一通,正書‘古倉頡墓’”。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陰刻“古倉頡墓”,後廢。如今墓前的“古倉頡墓”石碑,乃遼寧人唐炳仁先生於1990年勒石。

《虞城縣誌》記載,黃帝史官、文字鼻祖倉頡卒後即葬於此,歷代文獻均有記載。古倉頡遺址“佔地4000平方米。墓高3米,周長45米”。倉頡“祠為漢時初建,唐時擴建,殿內立有倉頡塑像,後廢。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重修大殿一座,並塑字聖像。殿前及兩側植柏數株,今存兩株”。

倉頡墓同伊尹墓、木蘭祠等一起於1976年被虞城縣命名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被商丘市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造字在虞城

倉頡與商丘的淵源

倉頡與商丘有什麼關係呢?這要從遠古黃帝時期說起。

黃帝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為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部落遷移到商丘地區時,史官倉頡也曾在商丘地區居住,因此在商丘地區留下了倉頡造字的故事。

相傳,倉頡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黃帝時刻將祭祀掛在心上,對倉頡說:“我掌管天下,事情太多,生怕有時忘了祭祀給人們招來禍災。我想選一個記性好的人,把一年裡所有祭祀的日子和事項都記得牢牢的,能夠隨時提醒我。你就幹這樁事情吧。”倉頡答應了下來,而且將此事做得很好。但倉頡覺得許多事情光憑腦子記實在吃力,於是便想了個結繩記事的好辦法。一天,黃帝來到了倉頡的住所,見倉頡屋裡有許許多多的繩子,結著大大小小的疙瘩,整整齊齊地掛在屋牆上,疙瘩上還塗著各種各樣的顏色,便問倉頡搞的什麼名堂。倉頡說:“這是給各種祭祀活動作的標記。有大的祭祀,我就結個大疙瘩作為標記;小的祭祀,就結個小疙瘩作為標記。到時候該做什麼樣的祭祀準備,我就可以隨時向您提醒,絕對不會誤事的。”黃帝問他為什麼還塗著顏色,他說:“為了區別祭祀時間。春天的祭祀我用青色作記號,夏天的祭祀我用綠色作記號,秋天的祭祀我用黃色作記號,冬天的祭祀,我就用白色作記號。”黃帝問他發生在同一個季節裡的同樣大的祭祀怎麼記,倉頡說:“現在我發愁的就是這個。”黃帝讓他想一個更好的辦法,更加無誤地把事情記準確。

為完成黃帝交給的任務,倉頡好下了一番功夫。一天,他來到一條小河邊,見有人在河裡捉到一條魚,來到河岸上,魚從那人手上滑掉到沙土上,被撿起來後地上留下一個魚形印痕。倉頡心裡豁然開朗:若把魚、鴨、牛、羊、鳥……的形狀畫下來作為標記,不就可以完成黃帝交給的任務了嗎?由此,他創造了像形字。

中原地區流傳的一則關於倉頡造“商”字的故事。有一天,倉頡來到商地的一座土丘下,有人見他眉頭緊鎖,問他在想什麼。他說,因為不能把人們要用的字全造出來,感到苦惱。有人說:“和人商量商量就好了。”倉頡覺得有理,就和人商量著造字,結果造了無數的字。他想把這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記下來,但當時還沒有商量的“商”字。他就造了一個“商”字。這個“商”字因為是在一座高丘下造出的,所以用高丘作了標記。據傳,倉頡造的商字,“丘崗”下邊不是一個“口”,而是三個“口”,表示眾人商量之意。後來有的商人賣東西信口要價,還以買空賣空賺錢,讀書人給這樣的商人寫對聯時寫到商字,就寫成“單口”心,挖苦有的商人憑一張嘴賺錢,做沒良心的事。從此之後,“商”字的裡邊就成了一個口,流傳了下來。

倉頡在商丘造字的歷史,僅靠民間傳說流傳下來,不以為憑。但虞城縣西北35裡王集鄉堌堆坡的倉頡墓,在此不遠還有一個倉頡村,足可視為倉頡與商丘的關係之證明。

陪同採訪的村幹部講了一個倉頡造字的傳說故事。倉頡的妻子為幫助倉頡造字,幾乎每天都需用各種辦法試驗他。有時甚至故意畫得很複雜,叫倉頡說她寫的是什麼字。一天,倉頡不在家,他的妻子捉了一個屎克螂。放在一塊鋪平的沙子上,再用碗蓋住。屎克螂在沙土地上爬了個橫七豎八,不象個字形。倉頡回到家,妻子叫他認這是什麼字。

倉頡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個名堂來,急得他滿頭大汗。他不由伸手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突然,腦門上又長出一對眼睛來。只見他睜大四隻眼仔細一瞅,驚喜地說:“這願來是屎克螂爬的!”

倉頡說完這句話,就累死了。要不怎麼能說倉頡是四隻眼的倉王呢?

他的妻子很悲痛,後悔自己不該出難題難為丈夫。黃帝為了紀念倉頡的大功,就下令挖一口大井,把倉頡厚禮安葬在“死於斯”的堌堆坡村,並封他為倉王。

倉頡造字在虞城

倉頡造字在虞城

字聖倉頡福澤後世

在堌堆坡村,和倉頡有關的神秘的事、物,至今充滿著神秘。

倉頡造字在虞城

倉頡造字在虞城

這裡有一種菊花,村民稱它為倉頡菊,現在倉頡祠的外面還能找到。相傳這種菊花是在清朝的時候,一位村民在倉頡祠的院裡發現的。他小心翼翼把菊花移到自己的院落裡種植,慢慢發出很多枝芽,於是他索性將其分枝,在一片地裡種了起來。這種菊在深秋的時候開出白色的小花,而且成簇成團,聞起來味道微甜。這位村民就用它泡茶喝。誰知喝了這種菊花茶,不但香氣濃郁,還能提神醒腦,把他多年的頭疼病也治好了。該村的村民聽說這些事後,家家種植。

有一年,虞城縣知縣去拜謁倉頡,這裡的主持就給了知縣一包倉頡菊。他回去一喝,覺得這種菊花味道獨特,後來就拿它作為貢品獻給朝廷。皇帝用後問這菊花是從哪裡來的,朝中官員如實上奏。皇帝聽後就賜名該菊花為“倉頡菊”,每年上貢。

說也怪,這種菊花只要離開倉頡墓這方圓幾里的地方,種出來也就改變味道了。當地人認為這種菊花是倉頡留給這地方人們的一種“神物”,每到菊花開時,這裡的人們都會把第一次採摘的菊花供奉在倉頡像前。至於為什麼這種菊花離開這片地方就變味,村民也解釋不清。

採訪時,村民們說,這裡不只是菊花充滿著神奇色彩。過去,堌堆坡村的村民誰家辦紅白事,都會提前一天到倉頡像前請願,把所需要的桌子、板凳等物向倉頡說清,倉頡就會把東西預備好放在祠的院落裡。後來,不知是誰把借的東西少還了,倉頡覺得那些人不實在,再有事時儘管怎樣許願、禱告也不靈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攜弟子巡遊時,途經虞城縣倉頡墓地,看到一具裸露的顱骨,抱在懷中便跪地痛哭,弟子不解,孔子悲痛之餘向弟子解釋,他懷中抱著的顱骨上面有四隻眼孔,不是造字鼻祖倉頡,又會是何人。於是,孔子命弟子挖坑築墓,將倉頡的屍骨重新掩埋。漢代時期,虞城當地百姓為紀念倉頡,在其墓前建祠植樹,每年春秋舉祭,歷代香火不斷,直至今日。當地百姓為了讓子女聰明智慧,學業有成,仍然到倉頡祠焚香求拜,據說因為有倉頡的護佑,在倉頡墓周圍方圓幾十裡,從古到今出了很多名人志士,像北宋時期的狀元王堯臣探花趙概都 是虞城古王集人。

倉頡造字在虞城

陪同採訪的村幹部介紹說,在虞城倉頡遺址的保護和開發方面,上上下下都做了不少工作。最近,商丘市壽康文化研究學會和李大夫村委會聯手,動員一些愛心人士捐款修建起了6間東西廂房。然而,這一切與該遺址自身擁有的文物價值相比,與把該遺址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歷史文化景觀的要求相比,與南樂等地倉頡遺址的開發建設力度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

但願虞城古倉頡遺址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開發,以傳承優良傳統文化,造福當代,澤被後世。毫無疑問,這是眾人的共同期盼與憧憬。因為倉頡那心懷天下的抱負、勇於創新的精神、執著追求的品格、堅韌不拔的毅力,正是今天我們值得發揚光大的。

(李海軍 文圖)

倉頡造字在虞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